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在中华文明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12月4日,春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纵览中国的44项非遗,春节是最具民族情怀的一项,更是诸多非遗的创作空间与传承依托。
12月26日,“江苏文脉大讲堂”走进南京江宁。著名作家、文化学者,江苏文脉大讲堂首批特聘专家薛冰以《我们都是非遗传承人——江苏文脉里的“年味儿”》为题,带领大家回顾讨论春节的历史和文化,温习春节礼俗,感受春节文化魅力。
本期江苏文脉大讲堂由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主办,现代快报社承办,南京市江宁区文旅局协办,南京市江宁区非遗保护中心提供支持。
春节以前不叫“春节”,叫“元旦”
春节是中华民族历史最为悠久、内涵最为丰富、庆贺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可是,大家知道吗?我们现在过的‘春节’是上个世纪初才兴起的晚近说法。”薛冰介绍说,“在古代传统中,这个节日被称为‘元旦’或‘元日’,‘元’是开始的意思,‘旦’是早晨的意思,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或第一个早晨。”
那古籍中的“春节”,指的又是什么呢?薛冰介绍,古人通常把春节与“立春”联系在一起,立春是古代重要的节日。清代以前,“春节”二字的出现更多是与立春的习俗相关。例如,古人会食春卷或带春牛出行,象征着新一季农业的开始。
此外,农历的每一年,春节的日期可能会与立春发生重叠,或出现两个立春的情况。若春节在立春之前,便没有“立春”这一节令;如果春节在立春之后,则该年便会出现两个立春。
春节又是什么时候被作为新年的起始日的?薛冰介绍,这一传统源自汉代。当时,汉武帝制定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新年的标准,这一规定至今已经延续了2000多年。
糖瓜祭灶,原来是为了封口
在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较为缓慢,整个社会的节奏也主要围绕着春夏秋冬四季循环而展开。春种、夏长、秋收、冬藏,这一节奏决定了人们的日常活动与农耕周期。
到了冬季,寒冷的气候使得农田不再需要耕作,庄稼也无法生长。
薛冰介绍,每年的冬至标志着这一休整期的开始,随着冬季的到来,人们的生产活动进入暂停状态,整个社会的步伐也变得缓慢起来。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原本为期三个月的冬季休整期显得有些过长,人们开始逐步缩短休息时间。从古代到现代,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传统的“冬至休整”逐渐被调整到腊月初八。腊八节这一天,也标志着春节准备工作的开始。
“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的习俗,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一环。”薛冰介绍,每年腊月二十三,人们会在家中贴上灶王爷的画像,并供奉一些象征性的贡品。灶王爷的形象通常是木刻印刷,画像旁常配有对联,写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表示灶王爷将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的善行与恶行。为了避免不利的报告,家家户户会准备一些糖瓜、麦芽糖等食品,作为向灶王“封口”的方式。
正月十六“爬墙头”,南京人独有的年味
在江苏大地上,春节的文化留存在热气腾腾的灶台间,流淌在欢声笑语的筵席上,沉浸在盛大隆重的集体民俗里,绽放在每一张热情洋溢的笑脸上。讲座中,薛冰介绍了不少南京独有的年俗,蕴含着浓郁的地方特色,也引发了许多观众的共鸣。
例如,冬至时节,南京人有吃豆腐、喝鸡汤的习俗。豆腐寓意着“多福”,鸡汤则暖身滋补,为寒冬增添一份温馨,人们借此祈愿来年福气满满、身体康健。
而正月十六“爬城头”这一习俗,更是南京独树一帜的年俗亮点。清人甘熙于《白下琐言》中描述:“岁正月既望,城头游人如织,熙熙攘攘,箫鼓齐鸣,爆竹声声,远近相闻,此谓之‘走百病’,又称作‘踏太平’”。薛冰介绍,每逢这一天,南京人全家老小倾巢而出,扶老携幼地登上城头。他们登高望远,满心寄望于凭借此举祛除身上的疾病,远离灾厄。
从老虎头石观音山出发,向着南城的聚宝门攀登,途中既有选择东行奔赴通济门的,也有往西前往三山门、石城门的。这几座城门皆设有瓮城,城上空间开阔,活动面积颇为可观,自然而然地便吸引了众多百姓。与此同时,沿途的商贩们瞅准商机,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交织成一曲独特的“市井交响乐”,他们售卖着各式各样的特色好物,有五香豆、玉米花、冰糖葫芦,以及琳琅满目的各种新奇玩物。
学非遗用非遗,做小小“非遗传承人”
贴春联、跑马灯、吃年夜饭……一年一度的春节,不仅映照出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祈愿与期盼,更孕育出了一项项洋溢着浓浓“年味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次大讲堂的举办地江宁,便是一片蕴藏着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城市。
在春节期间,江宁的哪些独特“年味儿”是由非遗带来的呢?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刻地感受非遗文化和春节习俗的魅力,讲座结束后,南京市江宁区文化馆副馆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陈宜娟与学生们进行了一场热烈的现场互动。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见过的许多民俗表演和物品,都与我们悠久的非遗文化息息相关。比如每年春节期间在街头、村里表演的章山王马灯;再比如用经过数万次捶打而成的薄如蝉翼的金箔,与书法相结合形成的金光灿烂、一年到头都不会变色的金箔春联……”
现场,陈宜娟向同学们介绍并展示了南京金箔金箔锻造技艺、苎麻编织、谷里鱼圆制作工艺、江宁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通过一问一答的趣味方式,让同学们对非遗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江宁实验小学(金箔路校区)十八班的李文正同学听完讲座后,表示自己对中华传统节日和春节习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收获颇丰。“每年春节时,我都会和家里人一起贴春联、挂灯笼、共享团圆饭,欢欢喜喜地过大年。”李文正对即将到来的蛇年春节充满期待。
“今年是蛇年,我计划剪一些小巧的蛇形剪纸以及其他与春节相关的装饰,送给家人和朋友们。”周轩同同学表示,自己会通过剪纸、制作灯笼传承非遗。“我认为,我们应该用实际行动努力传承春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白雁 胡玉梅 裴诗语 任雨风 张文颖
图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牛华新
视频|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钱念秋
设计|顾子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