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赵老师,您慢慢走。”
“只要干得动,就一直干下去。我有责任把手上的东西毫无保留地传给年轻人。”赵嘉福曾这样说。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第一批古籍修复人才,赵嘉福被誉为古籍修复圣手,他是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导师,中国图书馆榜样人物,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碑刻传拓及拓片装裱技艺”传承人。
1961年,赵嘉福入职上海图书馆,长期在古籍修复组工作,先后师从黄怀觉、张士达、曹有福等前辈大家,学习古籍修复、碑帖镌刻、传拓及拓片书画装裱修复技艺,成为国内少有的全面掌握古籍修复、碑刻传拓、碑帖书画装裱等多项技艺的大师级专家。
半个多世纪的修复师生涯中,赵嘉福带领团队抢修了大批饱含中华民族宝贵历史记忆、思想智慧和知识体系的文献资料,令众多命悬一线的历史文献“起死回生”。可以说,赵嘉福从业的60年,正是新中国古籍修复事业发展历程的缩影。
12月23日晚,赵嘉福因病逝世,享年80岁。消息传来,业界悲恸。
赵嘉福
从二胡手到修古籍的人
赵嘉福是上海人,小时候喜欢音乐,1960年初中毕业,考进上海民族乐团拉二胡。三年困难时期,文艺单位压缩编制。1961年,他面临转岗。当时有两个选择,一是上海博物馆,一是上海图书馆。这一年,赵嘉福17岁,对两家单位了解不多,以为到博物馆是当讲解员,到图书馆就是处理借还书。因为普通话不好,他自觉无法胜任讲解员的工作,于是进了上图,被分配到古籍修复小组,这才知道图书馆不单是借书还书。
古籍修复行当由来已久,以往主要存在于民间书画装裱作坊。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图书馆作为当时全国最重要的文献公藏机构之一,汇集了一大批古籍修复名家,包括古籍修复大师曹有福、碑刻传拓圣手黄怀觉,古籍版本学名家潘景郑、瞿凤起等,可谓卧虎藏龙。
在全国业界,赵嘉福以掌握古籍修复、碑刻传拓、碑帖书画装裱等技艺之全面而闻名,碑刻传拓尤其擅长,他的师父就是黄怀觉。赵嘉福曾回忆,“我跟黄先生学习,是传统师父带徒弟的模式。刚开始学习,师父给了两把刀,先磨几个月刀,哪天师父看你刀磨得不错,允许你帮他磨刀了,那才是认可了。师父干活的时候,在旁边看,打下手、递工具,然后自己再慢慢上手。反复模仿、揣摩师父的手法、刻碑的节奏,甚至声音。到最后关着门,我在里面刻碑,外边人听声音、节奏都跟师父一样。这就算可以了。”
青年赵嘉福修复古籍
赵嘉福一直感念上图老馆长顾廷龙的知遇之恩。除了学习古籍修复专业技术,顾廷龙馆长还特别注意培育年轻人的文化修养,亲自教他们写毛笔字,并请馆里的潘景郑、瞿凤起两位老专家轮流授课,讲古代汉语,教版本目录。
1964年,中央图博文物局面向古籍修复人才开培训班,赵嘉福得以跟随北京图书馆古籍修复专家张士达先生学习了两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古籍修复、碑刻传拓的“南派”代表人物即上海图书馆的曹有福、黄怀觉,北派的代表人物正是北京图书馆的张士达,被版本目录学家赵万里称为“国手”。赵嘉福则属于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古籍修复专家,南派、北派的古籍修复技艺在他的心中、手中糅合。
赵嘉福曾参与抢救“山西赵城金藏经卷”、明代《西厢记》等一批国家一、二级文物的修复,嘉定、太仓等地古墓出土文献和清华大学受损古籍等也都经他手之后重获新生。除了修复古籍,在碑刻、牌匾、篆刻、砚刻和壶刻等方面,赵嘉福也均有力作。他的碑刻、石刻技艺的高明之处不仅在于“真”和“像”,而且在于“灵”和“气”。
赵嘉福刻碑
碑刻是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并非机械地将书法作品复制到石碑上,而是要在篆刻过程中体现出原作的精神气韵,需要刻碑者有深厚的书法功底与艺术理解力。每次接到碑刻任务,赵嘉福反复揣摩原稿,力求百分百还原原作的笔势、艺术特征。
碑刻也是一门艰辛的室外长期作业。赵嘉福带领团队冒着严寒酷暑,顶着石灰粉尘,在刻刀敲击岩石的叮叮声响中,创作了一块又一块蕴含着上海文化精神、纪念意义的石刻作品。如上海龙华烈士陵园革命英雄纪念碑、华东师大碑、顾廷龙书沈钧儒生平碑、邹容墓志铭“革命军中马前卒”、徐光启的碑廊、以及由党和国家领导人题写的“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世纪大道”“上海市民主党派大厦”等,累计上百块,成为上海新时代的文化景观。
上海市民熟悉的很多石刻出自赵嘉福之手
从图书馆的“孩子”到培育一代代新人
古籍修复、碑刻传拓等属于手感、分寸和火候的技艺,其传承依靠口传心授。师父能否倾囊相授,徒弟是否有悟性且有反复实践的机会和恒心,都是该项技艺可否成功传承的关键。1989年,文化部图书馆司委托上图举办古籍修复培训班,面向全国招生。赵嘉福担任培训班主讲老师,由上图指派参加培训班的张品芳、邢跃华拜赵嘉福为师,由此成为新中国“第二代”、上图“第三代”古籍修复从业者。赵嘉福鼓励两个徒弟上手尝试,边做边教,倒箧倾囊,不留一手。“在参加培训班之前,我俩可以说是该行业的门外汉,是赵老师把我们领进了‘门’,并最终爱上了这门事业。”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文献保护修复部主任张品芳说。
赵嘉福指导学生
在职业生涯的后期,“传承”成为赵嘉福的使命,除了在上海图书馆收徒传艺,2008年起,他先后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辽宁省图书馆等单位担任古籍修复培训导师,每年赴全国各地传授技能。2014年,他受邀担任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特聘专家,在教学第一线指导研究生,即使两次罹患重症,仍在手术休养后坚持完成带教任务。
赵嘉福为年轻学生演示
“最敬爱的恩师赵嘉福先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心中的悲痛无以言表。您不仅是我专业领域的引路人,更是我人生道路上的恩师。与您的每一段回忆历历在目,您的教诲依然萦绕耳边。恩师为人谦逊宽厚、待人如春风,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带来了温暖与力量。”张品芳说。
赵嘉福与学生一起工作
“赵老师一生致力于古籍修复,他不仅是那些古老文字的守护者,更是文化与历史的桥梁,用他的巧手与匠心,让沉睡千年的故事重新焕发光彩。他的工作,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对过往的尊重与未来的期许,这份影响力,早已超越了时间的限制,深深镌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古籍修复是一项与时间相伴的事业,入行多年,今年刚刚“出师”的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文献保护修复部副主任王晨敏说,“回想起赵老师生前的点点滴滴,他温和的笑容、耐心的教导以及对晚辈的无私关怀,如同温暖的阳光,照亮了我们的成长之路。他不仅教会了我们修复古籍的技巧,更重要的是,他传递给我们对文化的热爱、对责任的坚守,以及面对困难时从容不迫的态度。”
“我是上海图书馆培养出来的,进上图那年十几岁,还像个孩子。”2020年9月,上海图书馆为赵嘉福举办古籍修复从业六十周年座谈会,赵嘉福说,“当时做这个工作,用上海话说,哪能想到会噶红?过去是默默无闻的。怎么坚持60年?可能今天说起来有些落伍,那就是‘干一行,爱一行’。当初学这门技艺,完全没有名利思想,安排你做什么就做什么。不但要做,还要做好。”一旁,赵嘉福夫人、同样在上海图书馆工作多年的姚卫笑他:“坐了50年冷板凳。坐热了,你的年纪大了、身体不好了……”
2020年9月,赵嘉福古籍修复从业六十周年座谈会现场
2023年3月,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策划、赵嘉福编写的《铁笔生辉:赵嘉福作品集》在上海图书馆首发。这是赵嘉福一生作品精选,包括碑刻、木刻、篆刻、砚刻和壶刻五个部分,全面展现了赵嘉福作为古籍修复师的毕生心血。“赵先生的技艺特点和履历魅力,有三个方面尤为突出——技艺全面、作品传世、传承圆满。”上海市图书馆学会理事长周德明总结,“几十年日复一日学习、操作、体悟所成就的基本功和经验,于技艺是磨炼,于人生是修炼,这是将古籍修复技艺发扬光大的前提。”
2023年3月,《铁笔生辉:赵嘉福作品集》首发式现场
“每每有人提及我现在的成功,我都会想起师父黄怀觉、上图老馆长顾廷龙两位先生对我的指导和培养。我继承师父的精神,甘当培育新人的铺路石。令我欣慰的是,古籍修复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尤其是新生力量加入,中国传统的古籍修复及刻碑传拓技艺一定能得到很好的传承、发扬和创新。”赵嘉福曾如此表示。
赵嘉福写给上海图书馆年轻一代的话
今年11月7日,“毕生尽瘁图书业——顾廷龙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纪念展”在上图淮海路馆开幕。那一天,赵嘉福来了,夫人姚卫挽着他,从纪念活动现场向展场走去。
“赵老师,您慢慢走。”图书馆的年轻人从他身边经过,这句问候也是如今的心声——
赵老师,您慢慢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