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改革创新成为各行业各领域的主题主线。今年以来,山东聚焦重点领域、突出关键环节,探索创新、狠抓落实,展现出新作为、取得了新成效。本报推出“突破2024——山东改革创新者说”全媒体联动报道,省市党报记者深入企业车间、生产一线,通过人物亲历、记者观察讲述改革创新故事。敬请关注。
冬季是黄河三角洲鸟类迁徙的旺季,对于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级工程师王安东来说,这一时期也是他工作最忙的阶段之一。
12月20日一早,王安东扛着专业鸟类观测设备,又一次进入保护区的核心区。观测、记录、拍照,伴着呼啸的北风,他要在零下五度的户外坚持近十个小时。而这一工作,王安东已经做了十年。
“黄河口候鸟栖息地成功跻身世界自然遗产,这是今年最让我和团队自豪的事!”提及今年的成绩,王安东面露喜悦之色。
河海交汇、新生湿地、野生鸟类,是黄河三角洲三大世界级自然奇观,每年迁徙经过这里的鸟多达数百万只,被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在王安东看来,本次申遗成功,不仅仅是申遗工作这几年努力的成果,更是对多年来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乃至整个山东细心呵护这片生命沃土的最大的认可。
“11月份进行巡护21次,总巡护范围约1000平方公里,单日监测最多的珍贵鸟类:白鹤1817只,丹顶鹤202只,东方白鹳145只……”在保护区管委会档案室,随手翻开一本巡护日志,里面清晰记录着巡护时间、区域、路程以及鸟类情况等。王安东介绍,借助每年几十万字的巡护日志,他们可以对鸟类疫病监测、取食情况、种群数量等进行分析,适时、准确地为保护区鸟类保护提供更为科学的数据以及决策支撑。“鸟类就是我们这些巡护人的宝贝,哪里发现了新种群,哪里数量有增加都会让我们兴奋好一阵子。”王安东说。
申遗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2019年9月东营市成立申遗工作专班开始,王安东便和同事们一起投入到了“重新梳理保护区”的工作中。
“世界自然遗产申请文本里要求,鸟的种类和数量需要有详细的数据支撑,仅这一项就为我们增加了巨大的工作量。每年往返于自然保护区及周边湿地的鸟类多达300多种,总数有几百万只,这些都要求有相应的观测记录和印证材料。”王安东告诉记者,他和同事们与北京师范大学专家团队当起了“普查员”,深入自然保护区的湿地、滩涂、芦苇荡,携带望远镜、相机、笔记本,吃住在野外,眼观、耳听、笔记,为鸟儿们做“户口普查”。王安东介绍,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的鸟类数量已由建区时的187种增加到目前的374种,植物种类也由1995年的393种增加到了现在的685种。
王安东介绍,2020年至2021年,团队用两年时间撰写了一份包含原始记录表、图片、影像等在内的173页的申遗文本,在整合此次共同申遗的其他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的资料后,最终形成一份760页的完整申遗文本,并于2022年1月底,提交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在历经专家实地评估与反馈、调整扩大申遗范围等一系列的工作后,今年7月,在印度召开的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山东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成功跻身“世遗”。
王安东认为,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申遗成功,为山东省东营市带回了一块新的“金字招牌”。“它不仅仅是对东营生态环境的一种认可,更是对山东人、东营人的环保精神和生态保护意识的一种肯定。”
申遗成功不是目的,而是保护的新起点。“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对我们以后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也将更好地做好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王安东说,世界自然遗产有一项功能是生态环保宣传教育,“未来我们也希望在保护好这片生态沃土的同时,让更多的人来到这里,感受生态的魅力。”王安东告诉记者,目前,保护区已经完成黄河口国家公园设立报批成果和生态保护修复等8项重点创建任务,正在重点围绕建立完善国家公园运行管理基础保障、统筹陆海生态系统一体化保护修复、扎实推进黄河口国家公园绿色协调发展等方面,高水平、高质量推进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着力打造全国首个陆海统筹型国家公园,打造属于黄河三角洲的下一个“金字招牌”。
(大众新闻记者 杨珂 李广寅 大众新闻·黄三角早报记者 段学虎 马瑞琳 东营日报记者 许云飞 报道)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跑口生态环境这一年,我用一张张生态照片、一个个环保故事,记录下山东环境的点滴变化,也见证了全省上下齐心守护绿水青山的坚定决心和积极实践。
日前,我第一次在黄河三角洲看到“鸟浪”奇观,被冬日里这股蓬勃的生命力深深震撼。就在今年7月,黄河口候鸟栖息地成功跻身世界遗产名录,有了这张新名片,“鸟类国际机场”越来越出圈。如今,这里的鸟类已从建区时的187种增加到374种。生态好不好,动物的感知更为敏锐。今年,曾经绝迹的濒危鱼类——黄河刀鱼现身黄河流域济南境内。随着一个个新朋友安家,昔日老朋友重现,山东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为生态持续向好写下生动注脚。
生态环境的改善不在一朝一夕。前不久,南四湖传来好消息: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三年行动圆满收官,水环境持续达到有监测以来最好水平。这一成果殊为不易,南四湖流域治污曾被视为“天下第一难”,3年攻坚以来,流域各市实施了总投资299.4亿元的507个重点治污工程,克服多方面难题,才有了今日南四湖的清水绿岸。水体流动不居,治理起来往往是个大工程。前11个月,全省国控地表水考核断面优良水体75.8%,优于年度目标5.9个百分点,显示了山东为河湖长治久清付出的艰苦努力和长久定力。
在促进生态环境改善的众多力量中,环保技术的发展不可忽视。今年,山东建成全国首个省级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和环保产业发展综合服务平台,不仅线上为生态环境技术供需双方精准对接搭建桥梁,还组织专家团队现场帮扶,为地方政府和企业实地解决环保痛点。随着平台的深入应用以及环保技术的不断发展,那些长期制约企业和地方发展的环保难题将被逐一攻克,为绿色转型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花大力气治理生态值不值,老百姓最有发言权。听了临沂百泉村放弃开山采矿,凭借好生态获得银行贷款,又将村里的文旅产业发展壮大的故事,我为这个小山村的变化感到振奋。一年来,我看到的带有山东特色的“两山”转化案例有很多,山东的绿水青山正在释放出经济价值,越来越多老百姓因此过上好日子。
生态文明建设跟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离不开公众的广泛参与。今年,我跟随环保志愿者走上街头,跟他们学习和科普节能环保理念。相信随着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调推进,绿色低碳理念将更加深入人心。
(大众新闻记者 张文婷)
突破2024·山东改革创新者说①丨一名港口人的三件“小事”
突破2024·山东改革创新者说②丨一张“量体裁衣”的研发清单
突破2024·山东改革创新者说③丨一项创新制度的“溢出效应”
突破2024·山东改革创新者说④丨一阵海风“吹”来的能源C位
突破2024·山东改革创新者说⑤丨一把“金剪刀”裁出种子“优等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