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过去的2024年,是厦门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厦门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综合改革试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的重要一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携手努力,攻坚克难,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值此年终岁首之际,围绕“厦门这一年”主题,从12月23日起,厦门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将举行四场新闻发布会,邀请相关市领导及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出席,从“改革开放”、“转型升级”、“民生保障”、“基础建设”等大家关心关注的领域,回顾解读厦门这一年的发展成效。
今天举行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四场
副市长张志红
市住建局局长李德才
市交通局局长李宗泽
市市政园林局局长蔡伟中
厦门港口局局长任国岩
翔业集团董事长苏玉荣
出席并发布有关情况
会议由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市政府新闻办主任上官军主持
“基础建设这一年”
副市长张志红介绍一年来厦门基础建设情况。
今年以来,我们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全力推进交通、港口、民生、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一系列新进展、新成效。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这一年,我们围绕“打造人民满意交通”的目标,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让厦门更便捷更开放
今年全市“海、陆、空”等领域基础设施建设齐头并进,在建的交通项目100个、总投资2725亿元,其中重特大项目9个、总投资2165亿元,向拥有世界一流交通基础设施体系的目标迈出更坚定的步伐。
一是加速建设世界一流港口。厦门以港立市、因港而兴,港口是厦门的底层竞争优势。我们高度重视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今年翔安港区1—5号集装箱泊位先导工程顺利开工,建成后将新增4个2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海沧沧江路快速通道等疏港通道建成投用,国际集装箱枢纽港现代化集疏运体系持续完善;工业控制级5G专网远海码头等重点作业区域实现全覆盖,海润码头“减污降碳协同创新,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做法被《新闻联播》报道。厦门港在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今年第一季度发布的全球港口连通性指数排名中,位列全球第11位,当前正朝着更加智能化、网络化、绿色化的方向大步迈进。
二是加快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厦门是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第一批试点城市。我们持续加大骨干网络、轨道交通等大通道投资力度,有效推进岛内外基础设施一体联通。例如,投资近400亿的厦金大桥(厦门段)项目全面开工建设;在建的轨道交通项目线路总长113公里,预计今年可完成固投超200亿。全市新建和改造“四好农村路”43公里,同安区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我市建设经验被交通部列为全国“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向全国推广。农村出行环境实现了从“有路走”到“路好走”再到“走好路”良好转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
三是加力对标国际航空枢纽机场。今年,厦门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正式获批,将更好地发挥厦门自贸片区海陆空联动发展的优势,与厦门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连成一片,形成更强的规模效应。当前厦门新机场锚定“2025年底基本建成,2026年3月校飞,2026年底通航”总目标加快建设,片区69个在建项目提速提效,预计今年可完成固投约145亿元,建成后将充分发挥“空、侨、港、台”四大优势,有力支撑厦门深入推进海丝核心区建设,提升空港枢纽的辐射能力,助力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国家战略。
厦门远海自动化码头。(本报记者 王协云 摄)
这一年,我们持续推进民生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让厦门更生态更宜居
一是城市生态底色更加凸显。厦门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实践地,筼筜湖综合治理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发端。今年,我们启动实施筼筜湖第六期综合治理工程,策划23个项目,总投资32亿元,其中筼筜湖南北岸排水管网改造工程等9个项目已开工。同时,从筼筜湖出发到厦门全域,我们围绕青山计划、绿水计划、蓝天计划,策划实施翔安南部欧厝-蔡厝沿岸海域生态修复等新一批生态修复项目,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得到中央主要媒体的集中采访和深度报道,宣传力度、理论高度和持续热度都创下多年来厦门之最。
二是城市高颜值水平持续提升。通过综合提升厦门植物园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为厦门时隔16年、继鼓浪屿之后第二个获此殊荣的景区。今年新改扩建绿道56公里,山海健康步道(云海线、林海线)获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年接待游客超1600万人次,盼归塔、梅海花台等成为网红打卡点。新增口袋公园20个、改造公园60个,全市公园总数达313个,因地制宜在南湖公园、仙岳公园等25个公园设置41处大众泡茶点,供市民群众使用。
三是城中村和老旧小区改造成效显著。我们通过深入调研,认识到全市现代化的短板在农村,城市现代化的短板在城中村,下决心对全市108个中长期保留的城市中心型城中村集中实施现代化治理。在2023年开展首批25个城中村治理基础上,今年开展第二批46个城中村治理。我们改造和增设微型消防站、消防栓等设施设备18万处,改扩建便民驿站、文体中心、生鲜超市、菜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1641项,改造空中缆线5300多千米、雨污管网210千米;我们还拆除违建、整治立面和清理土头垃圾,腾出空间87万平方米,打造“微景观”“微公园”等1500多处,城中村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开发旅游、夜市、研学等产业项目154个,培育网红打卡点74处,比如湖里区围里社打造东围创意市集,培育“大美围里”等网红打卡点,吸引众多知名品牌入驻,成为潮流新地标。
已治理的城中村居民基本实现“家门口”就业创业,五成以上村集体收入超百万,村集体收入平均增长35%,治理成效被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全面完成老旧小区改造任务,截至今年11月,改造老旧小区336个、房屋1000栋,惠及4.7万户,实现将2000年底前建成的老旧小区全部纳入改造,在全省年度绩效评价中,我市老旧小区改造评价得分名列第一。
这一年,我们系统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风险防控和治理能力,让厦门更韧性更安全
一是管廊、海绵城市建设全面推进。今年新增干支线廊体16公里、缆线管廊63公里,全市累计投用干支线综合管廊达101公里,缆线管廊达372公里,累计收纳各类市政管线1455公里,地下管廊逐步互联成网,更好地保障城市“生命线”安全。出台《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规定》,贯彻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项目累计超3000个,城市“渗、滞、蓄、净、用、排”能力不断增强,建成区降雨得到有效消纳利用。
二是城市内涝治理能力持续加强。开展城市内涝集中专项整治行动,聚焦内涝防治能力薄弱区域,完成思明区民族路、翔安区洪钟大道等13处易涝积水点整治。策划实施厦门科学城后田片区排水管网改造工程等内涝治理项目79个,全面系统化提升我市内涝治理能力。城市排水防涝智慧管理平台更加完善,应急响应、预测预警等功能更加强劲,有效防范化解城市积内涝风险。
三是水环境治理能力持续提升。澳头水质净化厂二期正式运营,全市污水处理能力累计达212万吨/日,超日最高供水量22%。继续新建、改造污水管网69公里,累计完成正本清源改造面积315平方公里,占建成区面积的81%,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超87%,污水处理厂平均进水浓度保持在120mg/L以上,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前埔水质净化厂生产设施。(厦门市政环科公司 供图)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全面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让厦门更加宜居、韧性、智慧,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会上
这些备受关注的问题
有答案了
问:
请问今年在提升水路客运品质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答:
厦门港口局任国岩局长:水路客运交通,事关群众出行。今年以来,为了打造人民满意的水路客运交通,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工作,这里我重点报告三个方面:
第一,在水路客运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今年以来,我们先后完成了一系列客运码头的改造和提升,和平码头候船厅及码头前沿集散广场改造提升,特别是增设旅游大巴专用停车位,大力改善水路客运站周边交通拥堵问题。今年围绕鼓浪屿旅游水平提升,我们进一步改造提升了厦鼓码头、内厝澳码头、钢琴码头、轮渡码头。此外,在对台客运码头方面,进一步提升了服务品质,设置了货币兑换点、“闽台驿家”台胞服务窗口,推出闽南语“乡音乡情”特色服务。与此同时,还组织企业和有关部门,推出了系列水路客运旅游产品,满足群众的多样需求,先后推出“龙年坐龙船·海上过新年”“夏日海上游”“舸荡中秋 月游海上”等系列主题活动,把游园、博饼、品尝美食等特色活动融入旅途。“屿见·厦门海上游”入选全国第二批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示范案例,是福建省唯一上榜的水上旅游产品案例。
第二,邮轮旅游方面,今年“地中海”号邮轮首次来厦门开启了厦门为母港的航线,邮轮上客率创下新高。这主要得益于我们积极突出海丝文化特色,比如今年厦门港首次开通34天33晚“史诗下南洋”航线,深化“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合作与民间文化交流。截至目前,厦门港今年共接待邮轮31艘次,旅客吞吐量达到9.46万人次,邮轮艘次和旅客人数分列内地沿海邮轮港口第四、第三位。
第三,在两岸交通融合方面,今年以来加密布局厦金“小三通”客运航线,由每天16班增加到每天20班,同时重新开通厦金水路邮政通道,促进厦台往来通道应通尽通。制定和执行“小三通”行李托运新规,有效化解行李安全隐患,提升两岸旅客乘坐舒适度。
今年1—11月,厦金“小三通”客运航线旅客吞吐量突破110万人次,较去年同期相比增长77.7%。总客运量约占两岸人员往来的20%,占闽台之间海上客运量的九成以上,成为两岸往来最便捷的“黄金通道”。
厦金“小三通”客运航线。(资料图)
问:
地铁已越来越融入厦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工作当中了,厦门地铁的建设情况也是社会关注的一大热点。除了已开通运营的1、2、3号线路外,目前在建的线路有哪几条,进展情况如何?有市民朋友看到4号线上线调试列车红色的外观,亲切地将4号线称为“闪电侠”,大家也很期待能早日坐上这列地铁,请问4号线和我们已经运营的1、2、3号线有什么不同?什么时候能开通运营?
答:
市交通局李宗泽局长:今年12月31日,是厦门地铁正式开通运营7周年的日子。厦门地铁自2017年12月31日开通1号线以来,目前已开通运营3条线共98公里,实现地铁三向进出岛。在建的线路包括:3号线南延段、机场段,4号线,6号线林华段、集同段,全长共113公里。目前3号线南延段3座车站封顶,区间完成过半;3号线机场段6座车站全部封顶,区间已全部洞通,正开展机电安装及装修施工;4号线12座车站全部封顶,区间已全部洞通,其中软三东至蔡厝段列车已经上线调试;6号线林华段19座车站全部封顶,全线洞通、轨通、电通;6号线集同段13座车站封顶,区间完成过半。轨道交通3号线机场段、4号线机场段,6号线林华段力争2025年开展列车上线调试,2026年实现通车试运营。
刚刚这位记者提到4号线被称为“闪电侠”,顾名思义,这条线是我市目前在建线路中时速最快的线路,最高时速高达120公里,可以实现半小时快速连接厦门北站与厦门新机场两大交通枢纽,而1、2、3号线的最高运营时速为80公里,主要是服务线路周边的日常通勤客流。同时4号线也是我市首条全自动运行线路,可实现无人值守下的全自动运行。传统列车由人完成的工作,特别是司机的职能,在全自动运行下,将由列车自动控制系统完成。
(本报记者 王协云 摄)
由于有诸多“黑科技”加持,4号线的调试时间也会比1、2、3号线多花费半年,目前还正在开展列车上线动态调试工作,调试合格后我们下一步将抓紧开展设备联调联试等工作,计划2026年6月开通运营,为市民朋友、国内外游客出行提供便捷的出行服务。
问:
目前厦门新机场建设进度怎样?未来投用后将为旅客市民们带来哪些全新体验?
答:
翔业集团苏玉荣董事长:第一个,建设进度方面。我们在确保安全、品质和质量的前提下,总体建设进度超前,目标2026年底通航,并争创鲁班奖。已提前完成航站楼主楼钢屋盖合拢,提前完成航站楼金属屋面和幕墙闭水。现在航站楼精装修样板段基本完成,机电工程和大面积精装修基层施工已全面铺开。北一跑道和南北站坪分别完成总体工程进度的28%和27%,机场主体工程预计在2025年底会基本建成。我们将努力把厦门新机场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国际化的“四型机场”,树立新时期民航机场建设的新标杆。
第二个,体验方面。厦门新机场启用后,旅客市民们将会体验到舒畅的通行服务和充满特色的人文景观。
(本报记者 王协云 摄)
在通行服务方面。首先是便捷,新机场应用各类智能设备,可实现旅客安检、登机等全流程“刷脸”通行。我们设计了1万平方米中转厅,中转旅客只需步行350—500米,就可以实现快速中转。候机楼的二层、负二层分别通过连廊与交通中心连接,旅客步行100—200米就可以快速换乘地铁、公交、出租车、私家车等多种交通方式。其次是通畅,我们机场已经获批厦门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也正在积极争取国际航空枢纽。为了这个目标,我们将打造“135”客运服务网,也就是1小时能够到达台湾,3小时畅达国内主要城市,5小时通达亚太主要城市;与此同时我们还打造了“412”物流服务网,区域同城4小时送达、国内及周边国家主要城市1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2天送达。
在人文景观方面。厦门新机场将让旅客们在踏入厦门的第一刻,就能感受到浓郁的闽台风情。航站楼的外观延续现在高崎机场的建筑风格,融合了闽南大厝和嘉庚建筑的元素。目前初步成型的航站楼三重檐屋顶,像白鹭展翅,即将高飞。航站楼的内部,我们充分运用“鹭岛花园、闽台同门”元素,让大家沉浸式体验“远航逐梦和故土乡情”的融合场景。还有“人文体验二十景”,相信将给旅客朋友们留下难忘的“厦门记忆”。
翔安机场主航站楼全景效果图
问:
今年,厦门出台免费一张床政策,受到年轻人的欢迎。在住房保障方面,有什么新举措?特别是为了促进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住房突出问题,推出了哪些新政策、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答:
市住建局李德才局长:围绕“住有所居”的住房发展总要求,我市主要打造住房保障“12345”体系,即“一个目标”(留得下、有发展、全覆盖),锁定“两对象+两渠道”(本市户籍中低收入、新厦门人、政府+市场),通过“三类产品+三种方式”(一张床、一间屋、一套房,租、购、补),重点保障四种需求(求职、就业、安家、扎根),打造五个子品牌(建设者之家、服务者之家、产业人之家、大学生驿站、鹭岛家园),构建以“求职免费住一张床、就业五折租一间房、安家4.5折购一套房、双困四档租保障房”为特色的“住厦来”住房保障体系,实现住有所居。今年已筹集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2.3万套。
我市主要通过“一张床、一间屋、一套房”政策组合拳,重点促进解决新市民、新青年住房突出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求职免费一张床,确保“有得住”。为解决大学生求职前的过渡性居住需求问题,我们推出了“免费一张床”政策,提供最长12个月的免费住宿保障。首批安排在湖里区围里公寓,以两人间、三人间为主,配套健身房、招聘对接室等,并为入住大学生提供创业指导、就业帮扶等贴心服务。从今年4月政策出台起至今,已累计入住3866人(次)。
二是就业5折一间屋,保障“租得起”。量身定制大学生“5年5折租房”政策,落实实物保障或租金补贴。凡30周岁以下,不限户籍地、生源地,2021年1月1日后首次来厦就业创业的大学生均可申请。根据目前租金标准测算,每人每年可申请5000至8000元租金补贴。2021年起至今,累计发放大学生补贴12个批次、8.07亿元,惠及22.6万人次。
三是安家4.5折一套房,实现“买得起”。针对取得本市户籍满3年或本科毕业在厦门工作满5年,有一定经济基础,希望购买自有住房的新市民群体,推出保障性商品房、高层次人才住房等住房类型,以4.5折出售,满足其留厦长期居住需求。2017年起至今,已累计分配房源1.37万套(间),惠及4.11万人次。
问:
厦门这些年建了不少公园,今年以来,政府在公园建设和功能提升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答:
市市政园林局蔡伟中局长:公园不仅仅是老年人的“健身房”、孩子们的“游乐园”,也成了许多年轻人散散“班味”的“快充站”。大家可以想象,在绿意盎然、鸟语花香的公园里,一边漫步,一边沐浴冬日暖阳,该是多么地惬意!
厦门是福建省首个“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市共有公园313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81平方米,基本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今年,围绕群众对高品质人居环境的新期待新需求,我们进一步优化公园“软、硬件”,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诗与远方”。我主要介绍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扩大开放共享,让园林绿地既养眼又养心。为了满足市民群众亲近自然的户外活动需求,我们在去年启动了园林绿地开放共享试点,让公园绿地可进入,十里长堤、环东浪漫线游人如织、好评如潮。今年继续在海湾公园推动开放共享,打造公园“夜经济”,举办“元宵奇妙夜”、闽台非遗市集等互动体验活动,吸引超50万人次。在马銮湾带状公园配套露营休闲、亲子娱乐等绿色共享空间,广受市民游客青睐。
二是丰富功能内涵,推进 “公园+适儿化”“园林+健身”。我们将儿童友好理念融入公园建设,增设沙坑、滑梯、攀爬架等学龄前儿童游乐设施,配套洗手冲脚池、看护座椅、安全防护等设施,全市共有143个公园设置适儿化设施、其中今年新增62个,成为市民“遛娃”的好去处。
我们落实“全民健身”理念,在公园嵌入乒乓球桌等健身设施,全市共有124个公园设置体育健身设施149处。例如,近日筼筜湖区健身步道二期对外开放,目前湖区已建成跑步道约8.4公里;湖里区环岛慢行道“蓝丝带”将沿海10多处公园、景点“串珠成链”,为市民提供了城市漫步(“city walk”)的新体验。
湖里区环岛慢行道“蓝丝带”。(湖里区市政园林局供图)
我们还探索附属绿地功能提升,将高崎、前埔两个半地下的水质净化厂上盖的附属绿地打造为全民健身新空间,这也是今年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其中前埔水质净化厂建有七人制足球场、五人制足球场、篮球场以及跑步道;高崎水质净化厂建有上盖花园、观海平台及篮球场。这两个项目将于近期开放,欢迎市民游客前来打卡。
三是提升服务品质,让公园绿地更便民利民。我们围绕群众“所想、所盼”,继去年推出“茶桌仔”大众泡茶点后,今年陆续推出更多新业态、新体验、新场景。植物园、园博苑完善餐饮、游乐配套服务,引入汉服体验、虫返地球馆、桨板等沉浸式文旅业态,目前已开放20处。年初,植物园正式获评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这也是厦门市第二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
问:
筼筜湖是厦门的“城市会客厅”,请问今年在湖区治理提升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身为普通市民的我们,普通群众能在哪些方面体验到这些工作带来的变化?
答:
张志红副市长: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严格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20字方针,久久为功开展筼筜湖综合治理工作。今年,我们重点在“水更清、景更美、管理更精细”上下功夫。
在“水更清”方面,坚持岸上、水下统筹施治。岸上,通过提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大力推进“雨污分流”工作,实现“源头减排”。水下,筼筜湖第二排涝泵站和西堤闸等工程建成投用,湖区防洪排涝标准由30年一遇提升至50年一遇,纳潮能力由130万m³/日提升至190万m³/日,全湖水体交换周期由3天缩短至2天,排洪能力由40m³/秒提高至90m³/秒,湖区整体水动力明显改善,水质稳定优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湖区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累计发现鸟类98种,水生生物约270种,并发现中华鲎等多种珍稀生物。白鹭纷飞,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态画卷在筼筜碧水中交相辉映,徐徐展开。
在“景更美”方面,大力推进湖区公园建设,潮汐广场、38℃温泉园等口袋公园环湖而立,增加了“养眼、养脚又养心”的绿色公共空间。匠心打造筼筜湖健身步道,与山海健康步道,湖边水库、五缘湾等环湖步道等形成岛内“一环三水一横一纵”的步道体系,不断丰富家门口的运动休闲空间,持续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品质,让市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提升。
筼筜湖区健身步道二期。(本报记者 吴海奎 摄)
在“管理更精细”方面,采用新型智能化技术手段,提升公园精细化管理水平,丰富市民的游览体验。如:在园区主要出入口设置智能监控设备,实时掌握人流情况,加强调度管理确保安全。在增加科技支撑的同时,充分发挥“市民湖长、园长”等柔性管理优势,发动周边社区党员、市民组建党员先锋队、志愿者督导队参与管理,架起市民群众与政府合作的桥梁,实现“共建、共治、共管、共享”。此外,环湖公园与时俱进丰富新业态、引进新模式,增加公园可玩性和体验感。比如:海湾公园将举办元宵奇妙夜活动,打造花灯庙会、市集、演出等夜经济消费场景。文旅活动的引入,不仅让环湖公园成为周边市民日常生活休闲首选,更是以丰富文旅业态和高品质的配套服务逐渐“火出圈”,吸引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厦门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记者:袁舒琪 蔡绵绵 视频剪辑:黄晓青 吴承宸 许秋珩 许梦洁 杨进福朱小翎
厦门日报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