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相亲已进入next level——“在家剥罗森呢?大娘!”、“今天没剥罗森?大娘!”、“罗森剥完了?大娘!”、“种了多少罗森?大娘!”......
洗脑的“剥罗森”梗,已成新晋流量密码,重新定义相亲的仪式感,迅速在各大平台火了起来。
靠着抽象出圈的“罗森”到底是什么?“某某便利店?”在河南方言里,“罗森”实际上就是咱们平日里常见的饭后零食花生。
“低调”是花生的底色
花生,有点儿委屈。
在不少人眼里,花生——哦,就是那个那个...说了半天也想不到怎么形容它,甚至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它的大名叫什么。
花生学名为落花生,俗称番豆、长生果、地豆、土露子、滴花生、仙豆......有学者曾统计过,在中国引进与传播的过程中,花生光是别名至少就有60多种。
许地山的《落花生》一文写到:“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也必须挖起来才知道。”可见,“低调”是花生刻在骨子里的基因。
老人言:苦尽甘来时,再讲来时路。如同它一如既往被人低估的存在,甚至连身世也是不清不楚。
关于它的身世存疑有以下两种说法:
其一,它的故事始于遥远的南美洲。早在4000年前,它就在秘鲁的海岸线上默默生长,直到1875年,考古学家在利马海岸的墓葬中发现了炭化的花生粒。
还有一种说法是,“花生原产中国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浙江、江西等地考古发现了疑似炭化的花生种子,引发了花生究竟是“本土还是外来”的争论。
当下经过学界60多年的争论,花生似乎是找到了自己的家乡——南美洲。
随着哥伦布的脚步,这粒命运多舛的小种子跨越重洋,踏上了欧亚大陆的土地。据史料记载,花生早在明朝时期就已经开始栽培,到了清朝,花生的种植和食用逐渐普及。在明代《常熟县志》就有记载花生“三月栽,引蔓不甚长,俗云花落在地,而生子土中,故名。”
而中国人吃花生的习惯,也随之普及。一捏一剥间,两瓣花生壳应声而裂,香脆的花生仁落入舌尖——这美妙的滋味,中国人最懂。
物尽其用花生家族逃不掉的宿命
从“花生瓜子八宝粥,啤酒饮料矿泉水,腿收一下!”,到歌谣“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里的花生,不仅是零嘴,同样也是粮食。《农书》中言“南有花生之益,民虽不广耕,花生之益,足油于民”。
花生看起来小小一颗,论个头比不上苹果、梨子那般硕大醒目,论 “颜值”,朴实无华的外壳甚至略显粗糙,也没有什么夺人眼球的色泽,但以貌取“花生”则是对它最大的误解。
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几度让人们把它错认为坚果,适量的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以及矿物质,更是让花生成了健身人士追捧的坚果能量棒平替。在花生这里,替身文学成了现实。
除却本身的价值之外,花生家族全身都是宝。
它们整个家族仿佛天生就肩负着分享的使命,当其他同行都是餐桌上的短暂过客时。它们因为强大的使命感以及独家功效,从里到外都被吃干抹净。从花生红衣、花生芽、花生壳再到花生叶子,也纷纷变身为人们手中的“良药”。
花生红衣即花生的种皮,常用的补血中成药——复方红衣补血口服液的主要成分就是花生红衣。花生芽的白藜芦醇保健价值极高,也让它成为了许多中老年人餐桌上的 “宠儿”。平时吃完就扔的花生壳晒干了也能发挥意想不到的价值,对久咳气喘,咳痰带血有一定疗效。而对于失眠人群来说,花生叶子则具有很好的安眠效果。
物尽其用,这是整个花生家族都逃不掉的宿命。
但在花生忠实的信徒眼里,怎么吃,并不重要。一剥二尝三回味,一种食物,三重享受。
好事“花”生中国饮食版图的C位
中国人的新年,没有花生是不完整的。
一盘糖果、一盘瓜子和一盘花生就是小时候过年的最高礼节。糖果不必多说,花生怎么也能经久不衰,硬控人们如此之久呢?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花生不仅是美味的食材,更是吉祥与福祉的象征。其发音与“寿”相近,故而“开花生”寓意着“开寿”,花生也自然而然的被赋予了“长生果”的美誉,成为了祈求长寿与幸福的必备之物。
花生究竟有多火呢?
这么说吧,它凭一己之力,撑起了中国所有的传统节日和庆典。
在传统喜宴场景里,桌上必然摆放着一盘盘精心烹制的花生;在孩子满月、周岁等庆祝新生的喜宴上,人们会将花生做成寓意吉祥的饰品,挂在婴儿的小床边,或是编织进送给孩子的小物件里。
之所以如此,只因为中国人实在太喜欢花生了。
爱到什么程度呢?
遍布南北所有饮食的程度。
北方花生,食材本味
香、脆、酥,还有一股浓郁醇厚的油香味儿,是北方花生口味为大众所熟知的 “招牌面”,这都源于常见的炒制或油炸、加盐水煮、裹糖烘焙等简单处理方式。但具体的做法可就依着各家的口味偏爱了,谁也不服谁,都认为自家的最好吃。
北方花生多样的吃法毫无花里胡哨的 “科技与狠活”,全来自北方人对食材本味的执着。这份执着,让传统做法已然无法框住他们了。譬如北方花生里的新奇尝试:花生酥糖。将炒熟碾碎的花生与熬制的麦芽糖、白砂糖巧妙融合后,反复揉搓、压实成块,是逢年过节时的桌上美味。
南方花生,不拘一格
南方人对花生的运用不拘一格,像浙江一带制作的花生糕,用细腻的花生粉混合糯米粉、白糖,经蒸制或炒制而成。广西等地还热衷于腌制花生,将花生带壳或去壳后,浸泡在加了醋、辣椒、蒜等调料的溶液中,腌制出来的花生酸辣开胃。
更有潮汕地区,把花生巧妙融入各种美食。在“鸭母捻” 汤圆里,花生馅是一绝,用炒熟的花生碎、猪油、白砂糖制成。
当然,在南方最常见的还是水煮花生,一口一个,满嘴留香,是南方人夏夜乘凉、闲聊时的绝佳伴侣。此时,辅以花生汤入喉,更为快哉~
此外,花生在其他地区也广泛应用于各种美食中,如火锅蘸料中的花生碎、螺蛳粉里的炸花生以及烧烤摊上的灵魂伴侣等。
不管爱吃不爱吃,只要能吃的东西基本上都会捎带一份花生装点。这是因为,花生早已超脱了单纯食物的范畴,在中国文化的语境里,它扮演着独特且不可或缺的角色。
年关将近,花生作为中国味儿的承载体必不可少。但是切勿贪多,尤其是一些特殊群体:糖尿病、高脂蛋白血症、痛风患者、胃部不太好的人群,毕竟真正的人情往来也不再这你来我往的拿起放下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