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在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进京十周年新闻发布会上,市水务局副局长刘松波介绍,截至目前,北京已累计利用“南水”超106亿立方米,首都水资源供需矛盾得到有效缓解,水生态环境状况持续向好。
12月27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进京十周年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李磊 摄
北京市连续22年获评“节水型城市”称号
南水北调工程是国家水网的主骨架工程,是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刘松波介绍,“南水”进京前,北京人均水资源量仅100立方米左右,远低于联合国认定的500立方米的极度缺水标准。“10年前的今天,南水北调中线水到达北京市团城湖调节池,标志着北京水资源利用开启了新篇章。”
北京水务部门在全市水资源管理,特别是在充分用好“南水”的工作中,始终坚持“节喝存补”的原则。坚持“先节水后调水”,把节水作为首都发展和水资源永续利用的根本出路。“南水”进京后,水资源状况得到缓解,但北京的人均水资源量也仅是150立方米左右,“家底子”还是很薄。
10年来,北京市建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让水资源利用效率更高、服务保障更有力更可靠。北京城市总规依据水资源承载能力确定常住人口总量上限,全市16区全部建成节水型区,重点高耗水企业全部建成节水型企业,节水型高校创建比例达70%以上。近年来,用水总量在持续保持稳定的前提下,支撑了经济总量翻番。2014年到2023年全市万元GDP用水量从16.35立方米降至9.3立方米。北京市连续22年获评“节水型城市”称号,用水效率始终保持全国领先。
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全部清零
加快南水北调市内配套工程建设,建成输配水管线近200公里、调蓄设施3处,让“南水”与密云水库实现“握手”。立足优先用足用好“南水”,不断扩大覆盖范围,建成郭公庄、亦庄、石景山等16座配套水厂,日处理能力近500万立方米,中心城区供水安全系数从1.0提升至1.3,城市副中心和大兴、昌平、房山、门头沟等郊区新城也用上了“南水”。完成1300余个小区和单位的水源置换,推动137个村纳入公共供水覆盖范围。城区水厂用“南水”比例由2015年的67%提高至2024年的近80%,超1600万北京市民喝上了南来之水。
同时,推进南水北调中线与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等主要水系连通,利用输配水、调蓄池、反向调蓄等工程,实现水源、水库、河湖、水厂等水务设施互联互通,搭建起北京水网基本格局。
地下水已连续9年实现回升,累计回升13.39米,增加储量70亿立方米,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全部清零。
密云水库蓄水量今年超35亿立方米创新高
密云水库蓄水量从10年前不足10亿立方米增加到今年的35.81亿立方米,创历史新高。北京建立起的外调水、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雨洪水等五水联调的水资源保障体系日趋完善。
北京抓住近年来丰沛降水的有利条件,精准实施“五水联调”,全面开展跨流域、多水源生态补水,推动河湖生态环境复苏。再生水年利用量达12.77亿立方米,成为北京稳定的“第二水源”,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从38.5%提升到88.9%,国考和市考断面劣Ⅴ类水体动态消除。
全市新增有水河长超500公里,断流多年的永定河、潮白河相继恢复生机,五大主干河流连续4年全部重现“流动的河”并贯通入海。干涸多年的陈家庄泉等超80处泉眼实现复涌,全市1361个在册泉点中,有水在流泉达880个。东方白鹳、桃花水母等珍稀物种频现多个水域,北京河湖水体全面还清、水生态状况持续向好、水生物多样性大幅提升。
在良好水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积极响应市民亲水需求,大力推进河湖空间开放共享,亮马河、清河、温榆河公园等许多河湖水系和水利设施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网红打卡地”。
12月27日,市水务局副局长刘松波介绍“南水”进京情况。李磊 摄
追访:未来新增水厂将以配置“南水”为主
刘松波表示,今年将不断扩大“南水”的供应范围,“让更多市民喝到包括‘南水’在内的优质水是我们近期重要的工作目标。”
据介绍,北京将继续落实正在推进的供水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和“十四五”时期供水发展规划任务,进一步完善南水北调的输水和供水设施布局,明年将新建、改造供水管网200公里以上,全市城镇地区管网漏损率降低到8%,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让北京的城市供水能力和供水安全系数进一步提升。
同时,加快建设海淀温泉、丰台河西第二等水厂,推进房山丁家洼、大兴国际机场、怀柔地表、顺义地表等水厂的前期工作,明年底海淀温泉水厂将基本具备通水条件,未来顺义、怀柔等新城的居民也将会喝上“南水”。
继续加大自建设施供水住宅小区和社会单位的水源置换(即通常说的自备井置换),进一步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不断提高规模化供水覆盖农村地区人口的比例和公共供水占有率。仅通过自备井置换和城乡供水一体化这两项工程的开展,明年就将新增约10万市民喝上“南水”。
据透露,市水务局已启动“十五五”时期供水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下个五年北京市初步规划再增加100万立方米的日供水能力,新建供水管线1500公里以上,完成近千个老旧小区的供水管网改造工作,利用更加智慧化的科技手段,不断提升管网漏损控制水平。未来新增的水厂也将以配置“南水”为主,让更多市民受益。
新京报记者 陈琳 实习生 陈梓恒
编辑 张牵 校对 张彦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