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你的情感底色是孤独感、挫败感和无助感,应该怎么改变?

分享至

你的情感底色是孤独感、挫败感和无助感,应该怎么改变?

情感底色是一个人的情感内核,是很难轻易改变的东西。我们知道有人生性乐观、有人生性悲观,乐观和悲观就是他们的情感底色。对于乐观的人来说,他们当然也会有伤心、难过的时候,但是很快就能够消化掉不良情绪。对于悲观的人来说,他们当然也会有开心和快乐的时候。

但是很快就会消失在情绪深渊里,甚至就好像是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样。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伴随着“我是谁”的认知整合运动。在关键的几年里,他能够收集到的信息都是孤独的、挫败的、无助的,那么他就会形成这样的情感底色。

情感底色是怎么形成的?

早期关系模式的内化

一个人的情感模式不是无中生有的,而是从早期的关系模式中内化而来。比如父母的情感底色是孤独的、无助的,那么他们在照顾孩子的时候就会在认知、行为方面影响到孩子。父母没办法处理的成长议题,都会传递给孩子。我们也能够理解不是父母对孩子不够好,是因为父母自身也没有处理好这部分议题。

比如,孩子在学走路的时候如果频繁摔倒,内心自然就会感觉受到挫败。如果父母不能够处理好孩子的挫败感,而是对孩子频繁摔倒感到忧心忡忡,那么孩子不仅会感到挫败而且感到羞耻。在其他方面的体验,如果父母缺乏处理能力,就会强化孩子的不良反应。

后期自我意象加工

后期自我意象加工的意思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现有材料的整合,另一方面是个体自创的部分。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一种整合倾向,所谓整合就是对事物确定化的认知。比如我是谁,我是什么样的人。如果父母总是否定、指责孩子,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的负面反馈更多。

在孩子的整合过程中,就会对自己形成负面的认知。所谓个体自创的部分,指的是他脑海中想象出来的对自己的看法,其中包含了夸大的部分。比如一个人觉得自己糟糕极了,但是事实上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糟糕。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