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在沉睡中,会有这样的体验:突然间好像自己从高空坠落,或者身体突然猛烈颤动,然后惊醒,发现自己安然无恙地躺在床上。但身体的反应仿佛真的经历了一场跌落,心跳加速,甚至满身冷汗,令人心惊胆战。
这种现象在专业领域有其专属的名字——睡眠抽动。就如同身体受到刺激,突然间抽搐一下,随即从梦中醒来。
很多人对此感到忧虑,怀疑自己身体可能出现了问题。实际上,这种担忧完全是多余的,因为这只是人体的一种正常反应,它并非疾病的征兆。
入睡时的抽动,多发生在从清醒到睡眠的过渡期,这一时期属于睡眠的快速眼动期,期间可能伴随着做梦现象,身体的突然抽动则是一种让个体迅速清醒的生理机制。
那么,睡眠抽动这一现象究竟是由何引起的呢?科学界目前尚未有定论,但提出了以下两种可能的解释。
第一种解释是,当人体的运动神经被睡眠状态所取代,身体可能会出现抽动现象。简言之,在梦境中我们可能经历各种激烈的活动,如从高处跌落、打斗或疾跑,梦境中的种种体验感觉真实无比。然而,现实中我们的身体并不会真的去实施梦中的种种动作,不然我们身边的人很可能会遭受无端的伤害。
为什么呢?研究发现,在睡眠进入快速眼动期时,人体的运动神经会被抑制,肌肉极度放松,几乎与瘫痪无异。
由于运动神经的抑制,身体得以完全放松,同时防止我们把梦中的剧烈行为带到现实中,造成伤害。但如果白天运动激烈,运动神经持续处于兴奋状态,那么在初入睡时,运动神经的控制权尚未顺利交接给睡眠系统,即运动神经还保持着白天的活跃状态,于是在梦中我们便会模仿白天的活动。
此外,大脑通常通过运动神经来确认自身是否存活。一旦运动神经被抑制,身体呈现出类似瘫痪的状态时,大脑无法确定我们的真实状况,甚至可能会误以为我们已经死亡。于是,为了确认我们的状态,大脑会发出让身体抽动的信号,通过这一抽动,大脑才得以安心,确认我们依旧活着。
第二种解释则是,人类祖先的应激反应在现代人体内依旧存在。
这里的“猴子”是带引号的,并不是指真正的猴子,而是指人类和猴子共有的灵长类祖先。
人类的祖先起初生活在树上,白天活动时他们有出色的攀爬能力,几乎不可能从树上坠落。然而,到了夜晚休息时,全身肌肉的放松使得他们面临从树上掉落的危险。因此,当他们在睡眠中放松肌肉时,大脑可能误判,以为自己正从高处跌落。
长时间的这种情形,使得大脑逐渐进化出一种保护机制,在睡眠中肌肉放松时会让大脑误以为跌落,然后大脑发出信号让身体抽动,以防止跌落的发生。
这种假说看似合理,而且现代人类的一些行为中也确实有这种特性的痕迹。
例如,婴儿的抓握反应。新生儿看似脆弱,实际上他们拥有极强的抓握能力,会紧紧抓住所接触的任何东西。这种行为并非婴儿大脑的有意识反应,而是一种本能的条件反射,是我们祖先留下的遗产。
我们的祖先生活在树上,新生儿为了避免掉落,必须牢牢抓住母亲或树枝。这种抓握能力,一直延续至今。许多年轻的父母都曾经历过新生儿强有力的抓握,疼得难以忍受。
综上所述,睡眠中的抽动大多是肌肉的无意识收缩,体现为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尤其在经历了剧烈运动、肌肉未能充分休息或压力过大的情况下,更容易在梦中体验到身体的抽动。
因此,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至关重要,平和心态,白天特别是在睡前尽量减少剧烈运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