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发了12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缓解了地方财政的债务压力。
但是,也引起了学者们的一些焦虑,发了这么钱往哪用,会不会只是忙于补地方财政开支的缺口,忙于支撑量价下行的楼市?人们会有一种争论,是实用主义地举债去补内需为先为主,还是启动新一轮的改革为先为主?这就是所谓的:改革为先为主?还是扩需为先为主?
如果停留于概念上,人们会说二者就分不开呀。
经济之所以会出现需求不足的矛盾,正是因为我们的经济结构,投资、消费、出口在GDP中的占比不平衡,正是因为居民收入在GDP中的占比长期偏低;这就提出了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头疼治头,脚痛医脚,造成生产与消费不平衡的市场环境没有变,钱砸出去了,内需不足的格局变不了,只会不断叠加负债率。引起更大的风险。
反之也一样,经济是动态的,不进则退,也不可能等待新制度的建立再起跑.该做什么不还得做什么。
其实,这种矛盾都是逻辑上的,现实中的确存在主次问题。
改革永远是先导.正如改革开放初期,国营企业从1968年-1978年整整十年,基本上没有增加就业岗位,全国所有城市青年,除特殊情况,全部上山下乡,那时叫待业青年,其实就是严重失业。那么,是把政策的重点放在解决待业青年的问题,还是改革开放?邓公选择了后者,放开市场,放开私有经济,允许老百姓以私人经营的方式自己养活了自己,这就是改革为先为主。
这一放,就释放出了中国经济巨大的潜力。
改革开放到了今天,民营经济从卖鸡蛋,家庭纺织作坊开始,现在已经发展到了一亿二千万家个体工商户,五千二百万家企业,不但自己养活了自己,不再需要国家负担,而且支持了60%左右的税收,85%的多达四亿人的就业。
现在又是什么问题?
中国自2012年后,GDP增速以年均0.33%的速度开始下滑,近五年经济的核心指标也一直表现为通缩,经济的高增长结束了,民营经济信心不足,房地产呈快速下滑的趋势,村里的税收也在减少.所有这些都说明,中国经济现在遭遇到的是系统性问题,生产关系无法充分释放出蕴藏在民间的巨大的生产力,
那么,政策又是怎么定调的?
政策的定调是:体制机制不变,先立后破。看来还是在强调一个稳字,是一种渐进。但是,在具体的行动上,还是一种积极的姿态。
对外,在努力争取加入CPTPP国际贸易组织;对内,开始草拟《民营经济促进法》,这两个方向,都将定义着改革的方向与力度,也决定着中国经济未来的格局。
大家怎么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