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慈高皇后马氏(1332年-1382年),归德府宿州人。明朝的开国皇后,明太祖朱元璋的发妻,数次救朱元璋于危难,随夫南征北战,鼓励将士,抚慰眷属,辅佐朱元璋创立大明王朝。
虽然明朝官方的说法马皇后这一支马氏世籍宿州,但根据《明实录》147卷中的记载:后之先(皇后的祖先),自宋太保默家(马默),子宿州闵子乡新丰里”,孝慈高皇后马氏的祖先就是北宋名臣马默(生卒1020——1100年)。
马默是山东单州武成人,字处厚。单州成武(今山东成武)人。幼时家中贫困,出外苦学,后登进士第,任临濮县尉。因受推荐被任为监察御史,主张应以实绩任免官吏,在职正直敢言。宋神宗即位后,为怀州通判,升任登州知府。后历任曹州、济州、兖州知府,广西、河东转运使,甚有政绩。入为卫尉卿,权工部侍郎。绍圣元年(1094),因与司马光一党,以待制致仕。元符三年(1100)复职,不久卒。赠开府仪同三司,加赠太保。
在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金军大举南下,马默的后人也举族南迁,迁者沿途各地,择地而居,最远迁到了岭南地区,马皇后的这一支马氏就在宿州闵子乡新丰里定居下来,到马皇后出生时以繁衍六七代人,所以有了马后世籍宿州这一说法。
马皇后幼年的家庭很特殊,元末战乱的年代里,在普遍饥寒交迫,民不聊生时代背景下,马皇后的家庭条件却并不贫寒,祖上在宿州的乡里是比较富庶的人家。
马皇后的父亲在马氏兄弟里排行老二,人称“马二公”,为人处世极有性格特点,他为人质朴狭义,乐善好施,结交英雄,好打抱不平,答应别人的事说到做到(重然诺),再加上人长得高大魁梧,膂力过人(肌肉发达),家境也好,所以乡亲们抬捧被尊为长者。
但这种性格也有弱点,马二公的“性刚强疾恶,见有为不义者,视之若仇雠,然或少忤其意,辄肆殴击,虽致死无所畏惮,乡人莫敢犯”,他性格刚烈,脾气暴躁,动不动就与人殴斗,打死人也在所不惜,乡邻也是又敬又怕,不敢招惹。
最终这种豪侠的性格为马二公带来了灾祸,根据《武氏族谱》记载“元末天下大乱,马二公以忿争杀人,恐逮于法,移家定远”。“乃挈皇后母(郑媪)避兵它所,而以皇后托定远郭氏”。马二公带着妻女逃亡定远后加入了反元义军,之后把自己的女儿托付给了故交义军郭子兴,郭子兴收马氏为义女(俾育为己女)。
至于马皇后的父亲马二公和母亲郑媪的去世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马二公为避杀人之罪,从此销声匿迹,客死他乡。另一种说法是他受郭子兴的委派返回到宿州招兵,又回到了家乡,但不久就病逝了。史书中说马皇后的母亲郑媪在1332年生完马皇后之后不久便去世了,这点不符合马二公“乃挈皇后母避兵它地,而以皇后托定远郭氏”这一说法,所以应该是马二公和妻郑媪回宿州后不久,前后去世。
那为什么武氏的家谱里要有此记载呢?原因是武氏一族同样是北宋末年大乱时随宋高宗从北方南迁,先迁到萧县仁智乡,再迁至闵子乡新丰里,被称为丰山武氏,其祖名成(武成)。
武成的三世女嫁给了宿州郑肖庄(埇桥区支河乡境内)的郑氏,生有一女儿。这个女儿又嫁到了新丰里,嫁的人正是闵子乡黑老大马二公,这个女子的名字叫郑媪,马二公和郑媪之女就是马皇后。
所以,郑家和武家是表亲,武成的后代经过三传四世之后发展到三十七人的一个大家族。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郑媪的表弟武从善,武从真。马皇后自幼就和武家非常亲近,她叫武从善武四舅,武从真因为眉毛很长(眉长寸许,可架箸一双),马皇后叫他长眉六舅。武家人也很喜欢马家闺女,和马皇后有着深厚的感情(记住此二人)。
马二公举家出逃定远后(加入义军),马皇后母亲郑媪的娘家郑肖庄的郑氏族人怕受牵连,也外迁他乡,明朝建立之初,郑肖庄基本就成了一座空村,虽然年少时离开了生父,但马皇后却明显的继承了父亲狭义的基因,自幼聪明,但性格很倔强,这从她之后不畏生死,对抗太祖皇权可以看出来。
郭子兴受故友重托,越发可怜此女孤苦,收为养女。郭子兴教她文化知识,夫人张氏则手把手教她针织刺绣,所以马皇后有文化,善读书,还精通女红,虽然此时她只有二十多岁,但有才有貌,温婉端庄。
1352年(至正十二年),郭子兴在定远(安徽定远)起兵响应。郭子兴聚众烧香,成为当地白莲教的首领,同年农历二月二十七日,率领起义军攻下濠州后,郭子兴自称元帅。而后直到有一个叫朱元璋的濠州钟离人前来投奔郭子兴的义军,朱元璋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人品,智慧和勇猛被郭子兴视为心腹,并将义女马氏(民间传为马秀英)嫁与朱元璋,之后随丈夫南征北战,精心的辅助朱元璋,鼓励将士,抚慰眷属,稳定后方,直到大明建立,她成为大明的开国皇后。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洪武二年追封马皇后的父亲(朱元璋岳父)马二公为徐王,马皇后的母亲为徐王夫人。正位大明中宫的马皇后,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人。此时他的父母,养父皆亡,自己也没有兄弟姐妹,唯自幼照顾过自己的武氏表亲让她日思夜念。当年因处于兵荒马乱的年代,再加千山万水的阻隔,他与武氏族人早已分散。明太祖朱元璋命人遍寻探访,终于找到了马皇后的六表舅武从真,并邀请他和他的兄弟族人来到南京。
马皇后在中宫垂帘相见,在众人之中一眼就认出了“长眉六舅”武从真,顿时唏嘘感叹,热泪纵横,六舅武从真此时早已须眉皆白,四舅武从善早已去世多年。
光绪乙丑年《宿州志》记载“宿州,《禹贡》徐州之域也,今属中都凤阳府”。洪武二年朱元璋皇封马二公为徐王(当时宿州仍为徐州府管辖,洪武七年划归凤阳府)”。
徐王,“徐州地域之王也”,洪武四年,朱元璋派礼部尚书陶凯即宿州茔次立庙,帝自为文以祭。并为他的岳父修建了规模宏大的陵寝,徐王陵园位置及规制。徐王陵园坐落在夹沟镇新丰村,“龟山之左,丰山之右”(夹沟北七),占地数百亩,陵园分为内垣和外垣,内垣为以徐王陵墓及其主建筑为范围,面积周一里.这里建有徐王陵墓,巨型石碑,徐王庙、亭子、享殿、棂星门、奉祀官宅,东西厢房、后厅、库房、厨房,牲房、还有石人、石马、石虎、等石像生,永乐年间,文皇帝朱棣又立华表一对。围绕内垣、外面又建有一大院,当地人称“红墙”,这个大院周围九里十三步。
徐王的墓碑非常高大,墓碑之大在夹沟一带的百姓中至今流传着“徐王墓碑南北二京没有比这碑大”的说法。传说,过去出了“夹沟集向北看,一眼就看着石碑了”。
文曰:“朕惟古者创业之君,必得贤后以为内助,共定大业。及天下已安,必追崇外家,以报其德。惟外舅、外姑实生贤女,正位中宫。朕既追封外舅为徐王,外姑为王夫人,以王无继嗣,立庙京师,岁时致祭。然稽之古典,于礼未安。又念人生其土,魂魄必游故乡,故即茔所立庙,俾有司春秋奉祀。兹择吉辰,遣礼官奉安神主于新庙,灵其昭格,尚鉴在兹。”
徐王马二公的爵位无嗣继承,也无嗣奉祀,洪武二十设祠祭署,明太祖便以武从善的长子武忠为奉祀,武从真的长子武聚为禩丞,并昭告天下封丰山武氏为大明国戚,世受国恩。置洒扫户九十三家。永乐七年北巡,亲谒祠下(朱棣的姥爷)。封守冢武戡为建阳卫镇抚,犯法,责而宥之。十五年,帝复亲祭,以戡为徐州卫指挥佥事。武氏的后代去世后也葬于丰山之阳,形成了丰山墓葬群,又称为武皇林,葬于墓群之西龟山的,被称为西皇林。
最后还有一个传说,那就是马皇后的父亲马二公打死的那个人到底是谁,让宿州一霸马二公都被逼得举家逃罪。
根据北京市平谷区自称是马家后人的马德标提供的资料,情况是这样的:徐王马二公兄弟三人:老大叫马大良,老二叫马二槐,老三叫马三让。郑韫只是马秀英的生母,在马秀英出生一个月后因感染风寒去世,马二槐续了弦,媒人是郭子兴的父亲,继妻叫胡文清,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为马义,二子为马忠。马义有二子,长子马文铭,次子马文祥。马文铭过继给马和(即后来的郑和)为子,马和的父亲是滇阳侯马哈支,因贪污被贬,保留爵位。朱元璋原名朱重八,他九岁时就来到马家,取名大保,马义叫二保,马和叫三保,马忠叫四保。马二槐因仗义勇为失手打死张士诚的父亲,从此两家结仇。张家是世袭盐贩子水上强盗,有钱有势,他们勾结官府,到处搜捕马二槐。马公便逃了出去。几年后,郭子兴、韩山童受不了官府压迫,起义了。马公加入了他们的队伍。马二槐是员猛将,英勇善战,后被张士诚买杀手暗害在黄河岸边,就地埋葬。
这个记述就只能是个传说了,但逻辑结构还挺合理,各位权当个故事听吧,另外明朝的徐王一共有两位,一位是马二公,另外一位是兴宗朱标的五子朱允熙,建文皇帝朱允炆的弟弟永乐四年(1406年)十二月他的宫邸火灾,被烧死,谥曰哀简。南明朝廷追复他为徐王,谥曰简、愍或哀。
《明实录》
《武氏家谱》
《宿州志》
《埇桥区人民政府马二公与徐王陵墓》
《古泗州网.宿县北闵贤集徐王墓》
《明史列传一百八十八》
图片来源于网络,欢迎您的光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