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视频平台上,有一位备受年轻人追捧的宝藏“火山UP主”,也被亲切地称为“火山爷爷”,他就是我国第一位火山研究领域的院士,火山地质科学家刘嘉麒。
83岁的刘嘉麒院士,从事地质科考60余年。到了退休年龄,别人开始享受退休生活,他却出着最密的差、熬着最深的夜,每天晚上九、十点以后是他的“夜班”时间,他会冲上一杯咖啡或浓茶,安静地工作到凌晨两点。
在一次演讲中,他分享了自己对科学精神的理解:“我跟我的学生说要想靠上班的8个小时来搞科学就不要来了,科学是忙出来的,科学得下功夫。”
01
过去数十年里,为了获得更多科研资料,刘嘉麒用脚步丈量世界,足迹遍布七大洲五大洋。
他十进长白山,七上青藏高原,三入北极,两征南极,造访和考察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率先查明了我国火山的时空分布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让中国新生代火山活动规律的研究处于国际前沿水平。
地质科考的路并不好走。在南极考察时,除了难熬的冷,更可怕的是刺骨的风,在海岸边的旋风甚至能够将人卷进去。
在喀拉喀托火山考察时,刘嘉麒与同行专家想要观察火山口的状态,结果却在快到的时候遇到了地震,这是火山即将喷发的危险信号,于是十几个考察人员惊惶地往安全地带跑,“如果跑不出来,就有危险了”。
如今,科研之外,他还重视科学教育与科学普及,给全国各地中小学生做科普讲座。
事实上,在“火山爷爷”的字典里,从来无惧年龄。他37岁考研、40岁学英语、80多岁还时不时跑野外,如今又成了百万粉丝的博主。尽管已经83岁,他依然活跃在科研、科普、教学的第一线。
他说过:你们年轻人干的这些活儿,我差不多都能干,无非就是笨一点、慢一点。活到老,学到老。
02
“如果放弃了科学普及的空间,伪科学就会快速占领大众的空间。”
在刘嘉麒看来,科学传播也是科学家的天职,科学家有义务肩负起这份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在科学传播和科学普及中做出贡献。
他认为,科普大致分两种类型,一种是搞科研的人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讲给公众,一种是将其他专业知识“再包装”传播。“包装很重要,但科学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不能走样、掺假。”
在短视频里,他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述火山和地质相关知识,让复杂的地质学知识不再枯燥艰涩。
岩浆就像我们日常喝的“疙瘩汤”,熔岩冢就像蒸熟了的大“馒头”……
有小朋友提问,为什么会有火山从地球里喷发出来。刘嘉麒院士回复说,地球就像一个生命体,火山喷发类似地球长了痘痘、化脓了。这样的科普方式,让很多家长、老师点赞。
在刘嘉麒账号的评论区里,很多粉丝留言,向院士爷爷提出各种五花八门的问题,“火山泥真的可以清洁毛孔吗”“在火山附近呆久了会有危害吗”,这些留言开头都是“爷爷爷爷”。有网友评价:仿佛在院士评论区看到一堆葫芦娃。
“我感到荣幸,自己学到一点知识,能够把它再传播给大众,这是我们作为一个学者的一个责任。如果广大青年人对我讲述的一些东西感兴趣,对我来说是一个鼓励,也是一个促进。”刘嘉麒欣然道。
03
现在刘嘉麒依旧很忙,经常在路上。不出差的日子,就扫一辆共享单车,骑到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来上班。他说:“趁着现在还没糊涂,想再做点事。”
带学生,就是他当前最重要工作之一。能万里挑一考进中国科学院的,他觉得都可以算是“人才”,重点在于如何塑造和培养这些人。
刘嘉麒认为,因材施教是最好的教育。学生入学,他都要谈心,问学生:“人的路径大致分为三类,从政、从商、做学问,你想走哪条路?”然后他再根据学生的想法,帮其设定计划。
“我也是从那时候走过来的。”刘嘉麒虽然时常念叨,现在年轻人不如老一辈能吃苦,但他想想又说:“也不想让你们吃我们的苦。”
所以现在,他尽量帮年轻人“开路”,再扶上马,送一程。
编辑、审核:大可
版权声明:本文由“TOP大学来了”综合自“南方日报、灼见、募格课堂、中国青年报、新京报、中国科学报、央视新闻等”,文章转摘只为学术传播,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