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的中日的甲午战争,可以说是彻底击碎了中国的天朝上国的美梦。曾经藩属小国却骑在自己千年之久的宗主国身上上百般欺凌,更是残酷的告诉大家所谓三十年的洋务运动,所谓的同治中兴,所谓的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统统都是虚假的泡沫,一朝战败统统破灭。
战后,中国不仅赔偿日本两亿两的白银,给日本的经济腾飞准备充足的资金,还将我们海上明珠台湾,全部割让给日本。
听到这个消息全国人民都是悲愤难耐,最伤心的难过的莫过于在安徽肥西隐居的一位老人。
他就是台湾的近现代之父,清政府委任的台湾第一任巡抚刘铭传,既是第一任也是最后一任。在听到自己倾注满腔心血的台湾被割让后,刘铭传不久也吐血郁郁而终。据说,刘铭传死前还面朝东方高呼:“苍天啊,还我的台湾!“
那么刘铭传究竟在台湾做了什么?为什么会被誉为台湾的近现代之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刘铭传的生平。
刘铭传是安徽人合肥人,像这样的英雄人物从小就表现的与常人不一样,当他才十几岁得时候就因为太平天国军队进攻安徽,而号召众人组建乡团建筑堡垒自卫,十八岁得时候因为父亲被其他堡垒里面的豪强侮辱,刘铭传追杀数里最终将其斩杀,小小年纪就声名大振。
要是是在生平乱世,刘铭传这样的不安定分子必定是进监狱的料,但是对刘铭传来说很幸运的是此时正是一个乱世,所谓乱世出英雄,像他这样的不安定分子反而如鱼得水,有了一展抱负的机会。
此时正是太平天国运动的高潮期,于是刘铭传率领乡团投身李鸿章的淮军,在与各路起义军的一路厮杀,刘铭传的的铭字营越来越壮大,其官职也是越做越大,年仅28岁就做到了从一品的提督,成为一方封疆大吏,统管一省军政要务。
想想我28岁的时候,还是一个整日混生活为房贷发愁的屌丝,人家就已经白手起家做到从一品的高官了。此时的刘铭传可谓是少年得志意气风发,再加铭字营所部战力被誉为淮军之冠,刘铭传也深得李鸿章的信任和重用。
年少气盛的刘铭传自然眼高于顶,不将任何人放在眼里,为人处世格外的招摇跋扈,其也因此得罪了很多人。
特别是同治六年(1867年),鲍超会同淮军刘铭传在湖北尹隆河(尹隆河战役)夹攻东捻军,刘铭传与鲍超约期会击捻军。刘铭传为了抢功提前到了,结果却被打的的大败,心腹爱将唐殿魁战死,刘铭传及其部属坐以待毙。
这时幸亏鲍超的霆军如期而至,猛攻东捻军之背,东捻军损失万余人,刘铭传得以逃走。后李鸿章袒护刘铭传,反而诬告鲍超以失机冒功罪请斩,清廷改为严旨斥责。鲍超见有功反被严饬,一怒之下,坚决称病辞职引退,霆军30营遂被李鸿章遣散。
李鸿章为了一己自私一味偏袒自己的心腹爱将,为此不惜诬陷有功之人,此举在军中影响非常恶劣,尤其鲍超还是李鸿章老师曾国藩的心腹爱将,李鸿章此举可谓是将曾国藩的湘军将领得罪殆尽。
李鸿章位高权重自然动不了,于是刘铭传就成了湘军众人的靶子,在湘军出身的官员的努力下,铭传被弹劾去职,赋闲在家待了十八年,在人生的黄金年龄段,刘铭传却困守家中无所事事,也是挺可悲的。这也算是废掉了李鸿章的左膀右臂,为鲍超出了这口恶气。
直到中法战争爆发,47岁的刘铭传重新被启用。临危受命被任命为督办台湾事务大臣,筹备抗法,不久又授福建巡抚,加兵部尚书衔。
1884年7月16日,刘铭传抵达基隆,第二天即巡视要塞炮台,检查军事设施,并增筑炮台、护营,加强台北防务。在他到达基隆的第15天,战争就爆发了。
但是刘铭传率部下奋勇抵抗,以少胜多,先后取得基隆和淡水保卫战的胜利。直到法军在镇南关大败,导致茹费理内阁倒台,中国占有了极其有利的形势。
清政府决定“乘胜即收”,《中法合订越南条约》在天津正式签订,中国承认越南为法国的保护国,开放蒙自、龙州两地与法国通商,法军撤出基隆、澎湖,并撤销对于中国海面的封锁。
在中国军民的英勇抵抗下,法国侵占台湾的战争以失败而告结束。台湾民众在这场战役里始终与清守军同仇敌忾,共御外敌,这场胜利其实也是台湾全体军民的胜利。
通过这场战争清政府也认识到了台湾的重要性,此前台湾一直被视为化外之地,偌大的一个台湾岛在行政上只是一个府的等级,隶属于福建省管辖。中法战争过后,台湾府升级为台湾省。刘铭传也被任命为首任台湾巡抚。
刘铭传到台湾后,经过巡视查勘,于1887年10月正式向朝廷提出新的台湾行政区划方案,全台行政建置定为三府、一州、十一县、四厅,从而基本奠定了台湾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
并且刘铭传根据台湾四面环海的地理特点,大力修筑新式炮台,配置新式火炮,以澎湖作为海防建设的重点,派水师驻扎澎湖,购买新式战船,改变了台湾“水师无船”的状况。
此外还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以制造枪弹为主,兼务修理军械,对全台防军进行了整编。在筹备防务过程中,刘铭传重点在面对日本的台湾北部地区设防,这些举措促进了台湾军工企业的发展。
并且在台湾建设新式军队,学习西方军事技术,部队一律更新装备,练洋操,习洋枪,学习军事理论。所有这些,极大地提高了台湾的防御能力。
针对台湾高山族人经常下山劫掠的情况,刘铭传设立抚垦总局,兼任抚垦大臣,命令地方官府对于番民“教之耕耘,使饶衣食”,发展番地生产。设置“番学堂”,招收番童入学,提高番人知识水平。促进了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少数民族的发展。
刘铭传在任台湾巡抚期间兴办和整顿各种实业,台湾地区盛产樟脑、硫磺,煤矿资源丰富。刘铭传在台北设立樟脑总局、磺务总局,矿务总局实行官督商办制度。进行出口外贸,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其还大力发展台湾的通信事业,他在台北设立了电报总局,先后在省内架设陆地电报线,贯通各个主要城市。同时筹办铺设了两条从沪尾到福州和安平到澎湖海底电报线。
不仅促进了省内信息的畅通无阻,而且加深了台湾和大陆的联系。1887年底,刘铭传还撤除了旧式驿站,在台北创设邮政总局,并自行设计台湾邮票,根据邮件轻重及远近收取邮费,促进台湾邮政事业的发展。
刘铭传于1886年在台北特设商务局,同年又在新加坡设分支机构招商局(通商局),招募华侨商股,并将所募股金订购l0艘轮船,成立了轮船公司,与外国商轮展开竞争。
刘铭传指出修铁路不仅对加强海防有重大意义,而且可以“繁兴商务,鼓舞新机”,提议修建台湾铁路。1886年10月,他委令派驻新加坡招商局的官员招股集资。
1887年,刘铭传在台北设立铁路总局,聘用外国技术人员担任设计、测量工作。经过将近四年的艰苦施工,台北至基隆段铁路于1891年竣工通车。
台湾铁路是中国自行集资、自行兴建、自行控制的第一条铁路。
经过刘铭传的种种举措,台湾的经济取得快速的发展。台湾刚建省时,经费不能自给,需要中央每年拨款80万两白银进行财政辅助,经过刘铭传的整顿,五年后台湾就实现了财政自主。
刘铭传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在全台各地开办了几十所书院、义学、官塾。于l887年3月兴办了一座“西学堂”,开设英文、法文、地理、历史、测绘、算术、理化等课程。
这一系列措施为台湾近代化建设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台湾来说,刘铭传是当之无愧的台湾近代化之父。直到现在台湾岛上还有许多刘铭传的纪念设施。
可悲的是,刘铭传在台湾的一系列改革也招来一些顽固人士的非议。再加上其病情加重,此时的刘铭传已经不能行走,只能坐在轮椅上。
1891年,他被迫辞官还乡。甲午战争后,台湾据《马关条约》割让给日本,刘铭传闻讯悲愤至极。1896年1月12日凌晨,在安徽老家郁郁而终,享年60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