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连一家医院急诊室外墙张贴殡葬服务热线信息引发争议。有市民认为,在治病救人的地方张贴殡葬信息不妥,会让人感到不适。对此,大连市民政局解释,这是一项旨在防范“黑中介”、保护市民权益的便民服务。据民政局工作人员介绍,由于一些不法殡葬中介常趁人之危,在丧属悲痛之际漫天要价,投诉频发却难以维权,因此才推出这一24小时服务热线,提供殡葬政策解答和监督。工作人员强调,信息板并非设在急诊室内,而是在较远处的外墙,且采用绿色为主的配色方案,以降低对民众情绪的影响。
殡葬服务广告引发争议,折射出一些部门在提供公共服务时考虑欠周。虽然打击殡葬“黑中介”、维护群众利益的初衷值得肯定,但服务信息的投放位置选择确实欠妥。病患及家属前往就医求助,本来就抱着希望和焦虑心理。此处遇到与死亡相关的信息,用民间的说法叫“意头不好”,难免会加重心理负担。“便民”成“扰民”,就在于没有从患者及家属的角度出发,将心比心;只是关注信息传达的效率和覆盖面,却忽视了民众的心理感受和场所的特殊性。这无疑是个提醒:公共信息服务和触达应当既讲求效率,又体现人文关怀,信息投放时必须充分考虑场景匹配度和群众接受程度。
实际上,假如事先做一些调研,比如征询患者、家属和医务工作者、社会心理学家意见,这类事情完全可以避免,或者在方式方法上找到更佳方案。尤其是某些创新服务,过去没有先例,政府部门更应当科学决策,完善服务出台机制。例如,是否可以先试点推行,在小范围内收集反馈,然后根据意见及时调整呢?宣传栏这类方式,说实话有点过时,婚丧嫁娶之类民政事务,通过社区网格员、家庭医生等基层力量进行精准投放,或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智能推送,都是更好的办法。同时,应建立健全公众意见反馈机制,对服务方式进行动态优化和调整。
在提供殡葬服务信息方面,其实国内外已有不少好的做法可供借鉴。例如,新加坡政府建立了一站式殡葬服务平台,整合各类资源和信息,并通过社区服务中心提供咨询。国内一些城市也在探索“互联网+殡葬服务”模式,既保证服务透明度,又便于市民获取信息。针对“黑中介”的问题,应加强与殡葬行业协会合作,建立行业自律机制,推动服务标准化,通过信用评级体系淘汰不良经营者。
另一方面,这一争议也提醒我们,需要以更开放和理性的态度来看待殡葬话题。传统文化里,死亡往往被视为禁忌,人们倾向于回避讨论。但这种回避不仅无助于解决实际问题,反而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培养正确的生死观,理性看待殡葬服务,对于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保护群众权益都具有重要意义。只要把握好“度”,没什么不能谈;坦然面对生老病死,打破讳莫如深的态度,才能保持个人良好心态,同时推动殡葬行业的进步,让“白事”相关公共服务营造出逝者安息、生者安心的氛围。 □吕德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