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历经4年建设的深圳地铁11号线二期(岗厦北-华强南)正式开通运营,深圳加快建设多层次城市交通网络、推进“轨道上的大湾区”建设迈出新步伐。
深圳地铁11号线二期由中国中铁所属中铁南方施工总承包,中铁二院勘察设计,中铁一局、二局、八局等单位参与建设,是中国中铁深耕深圳轨道交通投资建设二十余载,匠心建造的又一示范项目,凝聚了广大建设者们的智慧和汗水。
传承升级
从高效快线到都市脉动
8年前,中国中铁14家参建单位、1万余名建设者以大国工匠的精湛技艺和开路先锋的精神风貌,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建设当时国内一次建成里程最长、时速最快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深圳地铁11号线一期,被誉为深圳最美地铁,赢得了市民广泛好评,成功斩获鲁班奖、詹天佑奖等荣誉。
4年前,中铁南方代表中国中铁再度领衔,携手中铁二院和中铁一局、二局、八局,担纲深圳地铁11号线二期工程建设施工任务,续写城轨交通新篇章。
11号线二期起于岗厦北站,止于红岭南站,线路全长约4.38公里,共设3站3区间1出入线,另含机场北扩容改造工程,设计时速120Km/h。作为一期的延续与拓展,中国中铁建设者将一期“品质地铁”的建设经验运用于项目建设,全力攻克繁华城区复杂条件下大型地铁车站建设和连续高难度盾构掘进的施工难题,确保工程顺利推进。
此次开通后,市民可通过福星站直达中大八院,进一步提高就医的便利性;同时在华强南站实现与7号线换乘,在岗厦北站实现与1号线、2号线、10号线和14号高效联动,完善轨道网络化运营,实现福田区与各城区互联互通,全面激发湾区核心城市活力,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的出行服务。
巧解难题
螺蛳壳里做道场
11号线二期福星站、华强南站位于深圳市中心城区腹地,周边高楼林立,交通繁忙、地下管线复杂,既要保证既有道路通行、避免影响附近居民工作生活,又要在极狭窄的路面(原状机动车道宽13—18米)下方完成平均宽度为20多米的地下三层车站建设,犹如“螺蛳壳里做道场”,施工组织难、协调难、技术难。
面对难题,建设者大胆创新、攻坚克难,灵活采取分段的盖挖逆作工法将原626米长的福星站科学拆分,并通过先板后墙的创新工法节省工期约3.5个月;创新采用无柱车站方案,巧妙压缩华强南站宽度;同时创新采用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车站基坑施工沉降监测技术,实现高精度监测,确保了周边环境安全可控。
项目管理团队还以“共建联控”党建品牌创建为切入点,积极与各方沟通协调,共同推进文明施工、属地共建等,顺利完成全封路交通疏解方案优化并实施,快速恢复地面交通,提前还路于民,尽全力降低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创新突破
“地下蛟龙”安全穿越
11号线二期盾构区间均位于城市中心区域,周边环境和地质条件复杂,面临正线区间长距离下(侧)穿老旧房屋群和小净距高风险连续下穿既有线群等施工难题。
(拍摄:李小勇)
项目管理团队充分发挥既有技术积淀优势,根据地质加密补勘情况选用适用性强、稳定性高的盾构机设备,通过创新采用多配比多种类多用途惰性浆液及填充注入技术、自主研发盾构掘进可视化系统、建立四级管控体系等措施,成功实现了对既有线的连续多次安全穿越和长距离下穿建构筑物,为今后繁华城区盾构掘进提供了借鉴。
此外,面对盾构超小净距下穿福田河难题,项目管理团队创新采用“抗浮压板+盾构下穿”方式下穿,成功解决施工难题,减小了对地面、河道的扰动,节约工期及投资。
(拍摄:李小勇)
站城一体化
地铁赋能城市发展
针对沿线车站周边地块大量更新的特点及契机,项目团队组织召开200余次沟通协调会研究,以前瞻性的视角,精心设计地上地下互联互通方案。
通过“站城一体化”创新模式,充分利用轨道沿线的地下空间,推动地铁车站与周边地块的一体化规划建设,不仅建立了高效的立体交通网络,还促进了轨道沿线及周边区域的协同发展,有力推动了城市功能的深度重塑。
从机场快线到城区联动,从高速奔跑到细腻打磨,深圳地铁11号线的建设历程,充分展现了中国中铁助力深圳推动建设“轨道上的大湾区”的坚定步伐,也为市民勾勒了一幅更加便捷、美好的出行图景。(中铁南方许为国、陈键华、刘婷)
(拍摄:李小勇)
责任编辑:任芯仪(EN063)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