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提起鲁迅先生,大家想到的总是他手里的笔,却少有人知道他餐桌上的讲究。别看他写文章犀利,他吃饭可是一点都不将就——一日三餐都有固定的讲究,标准相当高。
别说过去的人吃不上,就连现在不少人也难以企及。到底鲁迅先生每天吃些什么?那些看似朴素的餐食背后,又有怎样的养生道理?
今天带你走进鲁迅的“菜单”,看看这位文坛巨匠的饮食习惯,竟让人忍不住感叹:讲究的活法,还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最爱甜食的文学家
要说鲁迅的饮食喜好,甜食绝对排在第一位。每当他伏案写作或是思考问题时,总少不了一块香甜的点心。
在众多甜点中,沙琪马是他的最爱。民国时期的甜品店老板们都认识这位特殊的顾客,看着他一次又一次光顾,买走心仪的沙琪玛。
这份对甜食的热爱让他付出了代价 - 23年间看了75次牙医,却依然无法抵挡甜食的诱惑。据鲁迅的学生回忆,先生的书桌上总是摆着一个精致的青花瓷盘,里面盛放着各式点心。
除了最爱的沙琪马,他对杏仁酥、桂花糕、豆沙包等传统糕点也情有独钟。特别是在写作《朝花夕拾》期间,常常一边品尝着甜食,一边将往事娓娓道来。
有趣的是,鲁迅还有个特别的习惯,每次买沙琪马都会多买一份,特意留给来访的学生和文友。
他常说:"吃点甜的,心情也会跟着甜起来。"即便是在经济拮据的时期,他也舍得为甜食破费。绍兴老街上的茶食店"张大茂"是他的常客之处,店主总会为他留下新鲜出炉的点心。
这些甜食不仅是他的味蕾之爱,更成为了他创作生涯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寄托。尽管牙疾困扰,他仍坚持这个微小的生活乐趣,在苦涩的社会现实中寻找一丝甜意。
美食家的精致生活
鲁迅的饮食讲究可不止于甜点。他的一日三餐堪称精致。早餐偏爱鱼粥,将鱼头和鱼骨熬成的浓汤泡饭,细细品味鱼的鲜美。
午餐更是丰盛,从红烧肉到糖醋排骨,荤素搭配十分讲究。晚餐则相对清淡,以面食和易消化的菜肴为主。
他还是个不折不扣的"探店达人",仅在北京就留下了65家饭馆的足迹,到广州半年就尝遍了25家当地食肴。
在他的日记中,详细记载着对各地美食的品评。北京的烤鸭、天津的狗不理包子、绍兴的臭豆腐,每一种美食都能激发他细致的感知与独特的见解。
特别是,鲁迅对于饭馆的选择极其考究,不仅注重口味,更注重环境卫生。他曾专门写信给友人,推荐北京各处的精致馆子,从铺子的位置到招牌菜品,事无巨细地记录。
有意思的是,他还会根据不同季节调整用餐地点,夏天偏爱清淡的园子,冬天则喜欢温暖的老字号。
对于家常菜,他也有自己的一套理论,认为火候的掌控决定了菜品的成败。在他看来,美食不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生活的艺术。
这种对美食的追求和见解,在他的作品中也多有体现,成为了解那个时代市井生活的重要窗口。
遇见许广平后的生活转变
1923年,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鲁迅遇见了改变他生活的人 -许广平。
婚后的鲁迅告别了不规律的饮食习惯,在妻子的细心照料下,饮食更加健康规律。许广平甚至留下了一份详细的家庭菜谱,记录着1927年到1928年间的每日餐食。
每月20多银元的伙食费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但鲁迅却觉得值得。那些困扰他多年的胃病,也在规律饮食中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许广平深谙鲁迅的饮食喜好,特意学习了多种菜品的烹饪方法。她会根据季节变化调整菜单,春天多备清淡小菜,夏天准备解暑凉菜,秋天增添滋补炖品,冬天则以暖胃为主。
每逢佳节,许广平总会精心准备鲁迅爱吃的节日美食,如端午节的咸鸭蛋、中秋节的蟹粉月饼。
更令人感动的是,她记得鲁迅因胃病不能食用过于油腻的食物,便精心研究改良菜品的烹饪方法。
比如改良红烧肉的做法,用文火慢炖减少油腻感,既保留了美味又照顾到健康。在许广平的悉心照料下,鲁迅的饮食习惯逐渐规律,胃病发作的频率也大大降低。
这份菜谱不仅记录了一对文人夫妇的日常生活,更展现了许广平对丈夫细致入微的关怀。
稿费丰厚的写作生涯
25岁开始翻译工作时,鲁迅月入就有20银元,这在当时已经是不错的收入。随着名气渐长,他的月稿费飙升至300银元,相当于现在的数十万元。
优厚的收入让他不仅能够享受美食,还能购置四合院,支付63元的房租和50元的购书费用。即便经济条件优渥,他的生活却很简朴,更多的钱花在了帮助他人上面。
这笔可观的收入来源主要得益于他在文坛的崇高地位和勤奋的写作态度。当时的《新青年》《语丝》等重要刊物都愿意以高价收录他的作品。
有趣的是,鲁迅对稿费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规划,他会将收入分成几个部分:除了日常开销,还专门留出一笔"美食基金",用于探索各地美食和招待朋友。
即便收入丰厚,他的个人生活却始终保持简朴。他常说:"钱不是用来摆阔气的,而是要用在刀刃上。"这个"刀刃",除了购书和美食,更多的是用来资助年轻作者和困难的文人。
有意思的是,每次收到稿费,他都会先预留出一部分用于请客吃饭,这成了他雷打不动的习惯。
在那个物价飞涨的年代,他的这份收入不仅维持了体面的生活,更支撑起了一个文人的精神世界和社交圈子。
待客如亲的生活态度
鲁迅待客十分慷慨,常常设宴招待朋友。他会带着友人一起去饭馆,点上满桌佳肴。对那些生活困难的文人,他更是慷慨解囊,从不吝惜资助。
在动荡的年代里,他用自己的方式温暖着身边的人。这种待客之道,也成为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待客之道上,鲁迅有着自己独特的讲究。他会根据客人的喜好选择不同的饭馆,对南方人便带去吃淮扬菜,遇到北方客人则选择京味老店。
更有意思的是,他还会根据谈话的内容来安排就餐环境,若是谈文学创作,就选择清静的园子;若是谈时事,则去热闹的酒楼。
他深信美食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他的饭局上,从不分地位高低,经常能看到知名作家与青年学子同席而坐。
特别令人感动的是,每当得知有穷困的文人到访北京,他必定会以地主之谊,请他们吃上一顿丰盛的饭菜。
有时还会特意把新得的稿费换成银元,装在信封里悄悄塞给对方。这种既周到又不失情面的待客之道,展现了鲁迅的智慧与胸怀。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他的餐桌成了温暖人心的港湾,也成为了文人之间交流思想的重要场所。
《——【·结语·】——》
眼前这位嗜甜如命,为了美食甘愿多次看牙医的文学家,这位在繁忙创作之余不忘探寻美食的美食家,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鲜活的鲁迅。
他既是笔锋犀利的文学巨匠,也是一个懂得享受生活、乐于分享的普通人。在他的餐桌上,我们读懂了另一个鲁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