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韩茂莉
图片
冬天是一年最冷的季节,也是农事活动最少的时候,于是春种、夏管、秋收、冬藏就成了人们对农家四季的基本认识,其实中国之大,东南西北的农家有着不一样的冬季。
东北人提起冬天,总会留下一个词——“猫冬”,这是躲在家里过冬的意思。冬日里的东北天寒地冻,一入秋,地里的农活就忙完了,该收的收,该藏得藏,当大雪飘落,四野岑寂,忙了一年的庄稼人都躲在家里“猫冬”,严寒中几乎没什么地里的活儿要干了。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是东北,华北、江南的冬日却有干不完的活儿。《四民月令》为东汉崔寔所著,崔寔为今河北安平人,写作这本书时却在洛阳,因此书中依月令而陈述的农事活动,应属于华北地区。《四民月令》大部分散佚,散见于《齐民要术》所引十二月有“遂合耦田器,养耕牛”。这是讲整修农具,饲养耕牛。《四民月令》留下的记载不多,但这有限的记载,已然让我们看到冬日里,地里的活儿干完了,牛闲,人却不能闲的农家常情。唐人韩鄂著《四时纂要》,这也是一部依四季按月列举农事活动的著作,其中进入十月即行冬令,十月里需要耕冬葵地,收冬瓜,苞栗树,造百日油,涂瓮,收枸杞子,卖缣、布、絮,石榴树亦包裹;十一月试谷种,籴粳稻、粟、大小豆、麻子、胡麻,造什物、农具;十二月造醋酒,造酱,淡脯,干腊肉,嫁果树,斫桑树。清人张宗法著《三农纪》,书中同样存在依月行农事的记载,其中十月获迟稻、获籼、获豆,收藏果种,墐窗牖,遮牛马屋,造牛衣,制棉衣,制被盖,治床炕,筑墙垣,收茶籽,窖薯,窖芋,起蔓菁根,压桑条,收豆种。十一月修池塘,酵沟泥,造竹木器皿,修理房屋,收粪草,收柴炭,锄油菜。十二月造农器,造舟车,收粪,焚果叶,烧荒,垦秧田,压桑枝,压果条,浴蚕种,振园篱,酵河泥。
《四民月令》《四时纂要》《三农纪》出自三个不同时代,崔寔为北方人,韩鄂虽没有留下详细的生平,但根据《四时篡要》文内所记一些情节推测,应为长安一带人,张宗法为四川什邡县(今什邡)人,三部农书作者分居南北,书中所记冬日里的农家劳动也分别具有南北方特点。如果对于这些记载进行分类,一类属于北方特有的农事活动,如收冬瓜,苞栗树,石榴树亦包裹;一类属于南方的农事活动,如获迟稻、获籼,收茶籽,窖薯,窖芋,修池塘,酵沟泥,造竹木器皿,锄油菜,垦秧田,酵河泥;还有一类南北方冬季都需要做的事,如造醋酒,造酱,淡脯,干腊肉,造什物、农具,制棉衣,制被盖,筑墙垣,修理房屋,收粪,烧荒。
冬季是一年中农家最清闲的时候,尽管这样,里里外外还有许多需要操持的活儿。那些用了一年的工具,需要修理;经春至秋,风吹雨打的房子、院墙需要整修;棉衣、棉被需要缝制;醋、酒、酱、腊肉,这些平日饭食不可缺的佐餐品,也要这个时候制作。无论南北,所有这一切,农忙时节是顾不上做的,只有冬季成为农家必做的活计。至于收粪、积肥之类的活儿,是农民四季都少不了的,而冬日里自当分外用心,那些枯枝落叶、庄稼秸秆、动物骨头、草木灰等,至于人畜粪便更是农家肥中的佳选,都可归入粪坑进行沤治。经过一冬的沤肥,来年春天就可用于田中。烧荒,也是冬天的农活儿,无论开荒,还是熟田再耕,都短不了烧荒这一环节。开荒须在冬季草木凋零时,将地上的树木、杂草烧掉,为新开垦的土地带来肥力,也少了犁地的困难。而熟田再耕,地里有前茬庄稼留下的根茎,烧荒同样可以减轻整地的劳动。
图片
甘肃嘉峪关魏晋墓出土的“滤醋”画像砖
苞栗树、石榴树亦包裹,这是在北方冬季才有的举措。冬季气温低,有些树木不耐寒,于是人们就用草绳等物缠绕在树干上,如同为树木穿上一件外衣。有了这层保护,树木过冬就容易多了。各类树木中,农家种植的栗树、石榴树收获的果实,都是作为商品,补贴家用的重要资源,自然需要小心。为树木穿衣这样的事,一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北方城市、乡村仍然可以见到,近年气候转暖,这样的景象越来越少了。
冬季万物萧条,但无论南北方,地里都种有冬小麦,这类越冬作物大约十月中旬就出土,整个冬天都展露在地里,此时的农家对于越冬的麦子要时时维护。北方冬季日短天寒,干燥多风,为了确保冬小麦能顺利越冬,农民往往会为小麦浇灌冻水,既防旱又保墒。北方小麦越冬更需要关注天气变化,若遇上强冷空气南下,一宿低温,地里的麦子就会冻死。所以每当遇到灾难性的低温天气,北方农民往往会在自家麦田边烧秸草,为空气增温,保障冬小麦安全越冬。
南方冬日里,农家需要干的活儿很多,中国南方地处亚热带地区,多熟制使许多晚种农作物入冬收获,如晚稻的收获期就在初冬。冬日里需要收获的不仅有晚稻,丘陵山区往往种植油茶,一年中11月份是收茶籽的时候,那时农家纷纷来到山上,将成熟的茶籽采摘下来,作为油料。冬小麦是越冬作物,元代自地中海沿岸传入中国的越冬型油菜,也属于越冬作物,自明清以来逐渐成为南方各地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为了保障收成,冬季要对已经出土的油菜进行田间管理。积肥是南北方农家投入劳动最多的一项工作,从肥料的来源来看,南方除过通常的农家肥之外,经常会罱河泥,用作肥料。冬天正是南方农民酵河泥的季节,一般农家田头都会有深两米左右的小塘,酵河泥的做法基本是用一层猪羊粪、草木灰,一层河泥,层层混合,最后封上一层厚厚的河泥,让猪羊粪、灰与河泥一起腐烂发酵,沤制成“草塘泥”。经过这番发酵后的肥,用在地里既不会因肥力过大而伤庄稼,又可良好地发挥肥效。待到春天,即可用在稻田中。
在农书中与月令有关的记载之外,各地地方志还记载了冬季南方水田中的一项农活——“蓄冬水”。乾隆《续修河西县志》载:“当秋收后,耕犁纯熟,蓄就冬水,运就灰粪”。乾隆《珙县志》载:“十一月整犁,田块蓄积冬水。”河西县位于云南,珙县位于四川,这些位于南方丘陵地带的水田都有“蓄冬水”的习惯。但凡丘陵山区稻田多实行一年一熟制,收获后的稻田空闲下来,灌溉条件差的地区,为了预防开春农作物播种时出现干旱,往往蓄秋雨于田,另一方面看,冬水留在田中也可以促进杂草腐烂,增加肥力,并且使微生物大量滋生,为水稻生长提供养料。
图片
东汉绿釉陶猪圈(湖南省博物馆藏)
农家的冬日,需要做的活儿,丰富多样,不像其他季节,围绕着土地从春耕、夏锄到秋收,有一条清晰的线索。而冬季的活儿或许在家里、院里,也会在地里,若仔细阅览各地地方志,不难发现,农家的冬日并不清闲,一年中农田以外的活儿都留给了这个季节,为春耕而做的准备也在这个季节。“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庄稼人或许无心体会雪莱诗中的那份意境,但是他们一定会认同诗中的文句,渡过严寒,春天就要到了,“一年之计在于春”,抓紧备耕、迎春,时节不等人,而所有对于春耕的准备几乎是在冬天完成的。
冬天到了,或许会想起唐人白居易诗中“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温馨而充满暖意的诗句,也会令人以为,古代的冬日所有的人都会守着一只红泥小火炉,举杯与亲友共饮,而事实上以土地为生的农夫,或许偶有小酌,但面对一年四季又一个轮回的开始,谁能放松自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