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人认为来通是圣物,因而来通也被称为‘西域圣杯’”“我来为您介绍这只三彩鱼口花形杯”……12月28日,“丝路融合之美——西域来通大唐杯专题展”在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开幕,希腊、罗马、意大利等国外来通及唐代杯子近百件展品悉数登场,包括金、银、铜、陶、瓷、玻璃等多种材质,涵盖兽形、靴形、角形、鱼鸟形等各种造型,令人大开眼界。同时,定制文物明信片、特色纪念邮戳、“小小讲解员”免费讲解等系列活动轮番登场,吸引了众多市民前往参观打卡。
罕见来通 惊艳观众
据了解,“来通”一词来源于希腊,在希腊语中意有流出、联通之意。“来通”本质上是一种角状杯,多为山羊、牛、马、鹿等草原动物的头部造型。液体从上端进,从下端动物细小的口中流出,部分还在出口处有管状的注子。
早期来通主要用在礼仪和祭祀活动中,用来祭祀和庆祝丰收。人们相信用它来注酒可以防止中毒,并且认为举起 “来通”将酒一饮而尽是表示对神的尊敬。随着时代的发展,来通渐渐世俗化后开始成为贵族日常生活的奢侈饮器。
此次在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展出的来通中,来自希腊、罗马、波斯、阿富汗等地的来通有羊首、牛首、马首、靴式、鸮形等多种样式,罗马帝国时期的人形持来通“守护神拉尔像”更是充满异域风情。
丝路交流促进“杯文化”融合发展
品酒之味、识茶之香,是中国人喜爱且向往的诗意生活,而这都离不开杯子的使用。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出现了耳杯,北朝时期则开始流行使用深腹杯。这两类杯子成为中国传统的杯子造型。及至隋唐,来通、莲花杯、高足杯等各类源自西方的杯子造型纷纷传入,唐代的杯子也呈现百花齐放的绚丽景象。
“来通出现后,在整个东欧、西亚、中亚风行,其材质由陶质发展为金银质、铜质、玛瑙、玻璃等。来通的制作也更加精巧,艺术性也越来越高,在波斯萨珊王朝达到了巅峰。”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馆长何飞介绍,随着波斯文明的广泛影响,西物东渐,来通这种器物在南北朝时期开始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作为时尚潮流奢侈物品受到了皇室贵族的追捧,“但我们需要清楚的是,早在新石器时期,我国就有类似形制的器物,在南北朝时期与西域来通相融合。到隋唐时,中国的杯子已出现明显的地域特征,并呈现了多种工艺技术相互影响的现象。”
“小杯子”展现丝路文化
“最初关注唐代部分器物的器型很特殊,甚至一开始都不知道它到底叫什么、该如何命名。”谈到举办此次展览的初衷,何飞坦言,馆里有一件“三彩雁形杯”,一度被人认为是水盂;一件唐代鱼形花口杯,也被认为是古代的油灯,“博物馆是收藏、保护、展示和宣传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公共文化空间,如果我们对自己的藏品都研究不透、讲解不清,那该怎么面对观众?”
带着这样的使命感和求知欲,何飞开始了多方学习、研究、求证,并与各方专家初步达成一致看法——尽管唐代的杯形受到了多种外来文化的影响,但它不仅借鉴和模仿了这些文化,还成功地将“来通”等外来造型融入中国陶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这展现了中华文明强大的兼容性和凝聚力。因此,对于中国本土的杯型,仍应继续使用符合中国器物传统的命名方式。
展览筹备过程中,何飞更加明晰了博物馆所承担的文化使命。“这次展览展出近百件唐杯和来通相关藏品,是国内首个来通主题的专题展,品种丰富、地域广泛、展品精美,具有很强的学术性、观赏性、艺术性,体现了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社会课堂的责任担当。”何飞表示,面对某一特殊器型,博物馆需要加强学术研究、进而向观众讲清楚这一类型陶瓷器的来龙去脉。“来通”就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类器物,通过举办专题展览,博物馆向公众展示不同地域、不同年代、不同文化特色的杯型,进而了解其蕴含的文化含义、时代特点,使观众深刻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丝路文化交融之美。
“来通器型的中国化过程,深刻体现了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对器物传播、继承、创新发展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何飞提出,欢迎广大观众前来一睹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造型、不同材质“杯子”的风采,共享丝路文化交融之美。(记者 左丽慧)
关注河南省文化和旅游手机报(ID:hnlysjb)
了解更多旅游资讯
来源:郑州日报
编辑:王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