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以及截图,请知悉。
有人说张学良是东三省的罪人,因为坚定执行了不抵抗政策,不仅将东三省白白送给日本而且让东三省无数百姓生活在残暴的日本殖民者的统治之下;也有人说张学良有不得已的苦衷。
不抵抗并非张学良的本意,而且张学良是打心底里痛恨日本人的。毕竟日本人残忍地杀害了他的父亲张作霖。如果张作霖没有死,或许张学良还可以依旧过着小东北王的悠哉日子。
反正凡事有张作霖在前面顶着,后续的骂名可能也会由父亲张作霖来背;还有人说张学良生不逢时,如果不处于当时那个环境下或者是换个地方成家立业,结局可能就不会那么糟糕。
不管怎么说,张学良始终是一个争议极大的人物。然而,张学良却在自传中给无数人展现了一个儒雅随和而又坚强淡然的“少帅形象”。仿佛这才是真正的自己,没有被误会的自己。
在张学良自传中,笔墨篇幅较多和集中的部分是西安事变和谈及当年同我党的关系。当然了,在后者中张学良重点提到了两个人,一个是曾经见过面的周总理;另一个就是毛主席。
张学良没有和毛主席见过面,却评说了长征。尤其是肯定了毛主席在长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张学良说,除了毛主席,换了谁领导长征都走不出1000里。这里的意思显然非常明显。
那就是只有毛主席才能带领红军转危为安。事实证明,张学良的这一研判极为正确。那么有一个疑问也随之而来,为什么张学良可以看得这么透彻呢?这其中是不是有一些秘密存在?
答案是没有秘密存在。因为张学良也是典型的“马后炮”,是看到了毛主席在四渡赤水战役当中的指挥而后瞬间把毛主席惊为天人的。四渡赤水之战在当下的重要性虽然不如遵义会议。
可是如果从当时的角度出发来看,遵义会议显然只是四渡赤水之战中的一部分罢了。如果用个不恰当的比喻来说,就是遵义会议只是开了个会,走了确立毛主席为领导核心的形式。
因为从中央红军采纳毛主席建议的向敌人力量较为薄弱的贵州进军,不去会合其他红军的那一刻开始,毛主席的领导核心地位就已逐渐确立。四渡赤水后,毛主席的地位绝对化了。
国民党一众高级将领们哀叹说,“共军转个弯,我们跑断腿”“佯为东窜之图,实做西窥之计”“贵阳之役,为共匪西窜最紧凑之一幕”。请注意这里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实际既包括参战的。
又包括那些没有参战的。张学良被蒋介石收编后也被安置在了地方上,但由于张学良始终怀着家国情怀的缘故,不愿意“剿共”,因而蒋介石给了张学良一个虚职。张学良没有参战。
可张学良在事后得知毛主席用精彩的四渡赤水将几十万国民党大军耍得团团转时,张学良就意识到了毛主席的真正厉害之处。因为毛主席指挥作战的形式并不同李德那样拘泥于课本。
反而毛主席将生动灵活的一面由衷显现了出来。在几十万国民党大军的围追堵截中,毛主席指挥数量仅为三万多的红军同敌我力量十分悬殊的国民党军进行大大小小四十余次作战。
在四川、云南和贵州交界的诸多高山峻岭中把走中有打,打中有走;退中有进,进中有退;声东击西,忽南忽北的特征发挥得淋漓尽致。不仅屡出奇兵歼灭一万八千有余的国民党兵。
而且将缩小版的大迂回战略跃然纸上,一如纵横驰骋“无人之境”。而大迂回战略在国民党军队当中只有薛岳会使用。事实上,薛岳在追击的时候也意识到了毛主席在使用大迂回战略。
当时的薛岳就认为这么多国民党军队在蒋介石的指挥下是永远也不可能追上毛主席的,因为蒋介石的军事和指挥才能同毛主席相比根本就不在一个层次。只不过,薛岳没有说出来。
反而将这一想法深深藏在了心底。蒋介石在四渡赤水战役之后曾极其痛心地说,这实在是我们最可耻的事情,如果将来在战争史上有所评论,那无疑会成为国民党军队史上的最大失败。
值得注意的是,张学良最佩服的人却不是毛主席而是周总理。据说,张学良和周总理有很深的交情。周总理一直想将张学良从蒋介石手中营救出来,直到自己离世之前都难以忘怀。
周总理曾在上世纪50年代的时候向蒋介石传话称,不要像杀掉杨虎城一样杀掉张学良。不然的话,大家未来就会不太好相见。其实细看之下就会发现,周总理这话有些“绵里藏针”。
因为大陆和台湾算是敌对关系,蒋介石能够搭上美国去到世界各地的外交场合。而毛主席和周总理也可以凭借新中国成立拥有的地位去到世界舞台之上。但蒋介石的魅力并不如周总理。
如果一同出现在某一场合(当然,这样的场景没有实现),周总理很可能会把蒋介石身上的许多不好的地方一同说出来,那样的话蒋介石无疑会下不来台了。交朋友讲究的是知根知底。
如果蒋介石的恶劣品行让其他国家的高官政要得知,后果无疑是蒋介石及其派出的代表会被孤立。
张学良对周总理的直观评价是:周恩来这个人我很佩服,很佩服,这个人很佩服。
他也佩服我,我们俩也没有谈多少,简单说,他说我,我也拿这话(说他),他反应很快,就说几句话就明白了,用不着罗罗嗦嗦说很多事。这是1936年张学良和周总理会谈后的事情。
张学良在同杨虎城达成停止内战的共识后。在陕北前线寻求与我党相接触,并且是直接接触。西安事变爆发后,张学良在1936年4月9日于延安一座天主教堂里和周总理展开会谈。
通过这次会谈周总理和张学良互相认识了对方,也都互相钦佩起了对方。虽然张学良和周总理并非朋友关系,但他们早就成为了真正的朋友。只是他们之间的朋友关系并非流于表面。
或者说只有表面上的形式外显;反而他们之间的朋友关系已经深入灵魂,互相得到了对方的承认和认可。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张学良和周总理在后来也不会相互尊重和挂念对方了。
参考资料:
第九章 四渡赤水(下)丨中新网
背景资料:《世纪行过——张学良传》采访补记丨中新网
世纪行过——张学良传丨中新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