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流传着一个被戏称为“中日最后一战”的传奇故事——“小煤山战役”。这个故事发生在1954年5月16日,地点是北京郊区的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当时,国民党军战犯、第64军中将军长刘镇湘和49军中将军长郑庭笈在煤堆旁取煤,而三名日本战犯在附近的操场上打网球。网球意外滚到刘镇湘脚下,当日本战犯要求他归还时,刘镇湘却将球扔上了小煤山,这一行为激怒了日本战犯,引发了一场肢体冲突。
起初,刘镇湘轻松地将日本战犯上村撂倒。然而,随着另外两名日本战犯的加入,局势急转直下,刘镇湘一度陷入劣势。这时,原本旁观的郑庭笈迅速召唤其他国民党将领援助。不久,宋希濂、杨伯涛、邱行湘、覃道善等将领手持工具赶来支援,一场尘土飞扬的混战在煤堆上展开,最终日本战犯被揍得连连求饶。
管教人员及时赶到,平息了事态。曾扩情向杜聿明报告情况,杜聿明冷静地询问:“兄弟们吃亏没有?”曾扩情笑着回答:“杜总司令放心,我部大获全胜。”随后,杜聿明满意地笑着离开。
这个故事听起来确实过瘾且有趣,但若深究其出处,我们会发现它源自电影《决战之后》。艺术虽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电影情节自然会有所创造和加工。《决战之后》是一部剧情片,而非纪录片,因此不可避免地进行了艺术加工。
电影《决战之后》最初是根据黄济人的长篇报告文学《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改编的剧本,编剧是郑重。黄济人是邱行湘的外甥,因此在报告文学和电影剧本中,邱行湘被塑造为主人公。但在拍摄过程中,导演李前宽、肖桂云决定以杜聿明为主人公,并将黄维、王耀武、宋希濂等人物提前,而将邱行湘置于背景,展现了国民党高级战犯从被迫改造到自觉改造的心路历程。
为了强化喻意和观赏性,电影在拍摄时对剧本进行了大幅度的二次创作,增加了一些剧情,突出了反差。文章开头提到的“小煤山战役”,在黄济人的报告文学中并未出现,他仅提到功德林关押着原北平宪兵队头目上村为首的三名日本战犯,他们经常在戊字胡同内的三角形地带打网球。
那么,这场让大家津津乐道的“小煤山战役”是否真的存在呢?
其实早在1992年电影《决战之后》公映后,导演李前宽、肖桂云就给出了答案。他们在1992年第4期《电影通讯》上刊文写道:在二度创作中我们增加了一些利用反色彩处理“动”与“静”的戏,用以取代剧本中纯交待的部分......刘镇湘和弟兄们“怒打日本战犯”这个情节是根据全篇的总体情绪节奏设置的。影片发展到此处需要宣泄一下,目的还是为了塑造人物,写出国民党高级将领作为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写出他们性格中复杂的一面。当有人向杜聿明报告此事时,他立即关切问“弟兄们吃亏了没有?”得到的回答是“这场中日大战,我部大获全胜”、杜长官满意地点头:“好!”这恰似相声中的抖包袱,立即引出观众的哄堂大笑。......其目的在于营造一个真实、可信并具有生动个性的人物活动氛围,以避免相对来说时空封闭,人物的单一,情节的单调。
至此,大家津津乐道的“中日最后一战”的“小煤山战役”算是彻底破案了,这不过是电影《决战之后》拍摄过程中导演为了故事情节的需要创作出的一个故事。因此,大家在看过、笑过、乐过之后,就别再将其当作真实历史去讲述了。
不过,“小煤山之战”这个情节确实让所有网友印象深刻,以至于大家都宁愿相信这是真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