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说,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这句话就一方面说明了任何能够说出来的事物,都不是永恒的,都在变化。世间的一切都是一时变化的情景,一切都在变化,因缘而生,因缘而灭。
这句话同时也说明了真理是难以用言语全面、深刻、完全真实和准确的地描述出来。在老子心目中,人类用语言描述的全部事物,或都不真实。
在《道德经》中,老子一再强调,道或真理是难以用语言准确描述的。
我们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是我们最核心的能力,决定了我们的人生高度,而理解是基于我们所听到的和我们所看到的。
经典著作《沉思录》里有一句名言:“我们听到的一切都是一个观点,不是事实。我们看见的一切都是一个视角,不是真相。”
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或并非客观的世界,而是从我们自己角度所看到、或听别人所描述的,再经过自己思维处理后所形成的世界。
对此,哲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曾言,对于每个人而言,世界从来不是客观的。我们感知到的事物,从来不是事物原本的样子,而是经过我们的思维处理后的事物。
我们所听到的观点,其客观性和准确性取决于讲述人的认知、立场,甚至利益等等,不是事实,只是观点。或存在理解片面、认识不到位、思想过时、甚至故意断章取义、歪曲事实的情况。
哲学家维特根斯认为,语言的边界即是世界的边界。即使是圣贤们,他们心中真正的心得也很难用语言准确地描述出来。
庄子一再强调不要盲目迷信圣贤,他用《轮扁论书》这个小故事,说明了真正的道理都出自心得,而心得是难以说出来的,要么不全面,或不深刻,要么这次说的和下次说的有区别,要么有其时代背景,而世间事物在不断发展,圣贤们的心得和观点或也会变化,或会过时。
因此,孟子认为,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 而应持怀疑和批判的态度,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一句经典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从学习柏拉图主义到批判柏拉图主义,让他的哲学境界达到了巅峰。
为了能够更清楚得看清这个世界,不受蒙蔽,我们一方面要具有与时俱进的思维、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更全面地看待事物和他人的观点。
真正扩展我们视野和思维的是与我们不同的观点,我们观察世界和事物的根本原因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而不是为了寻找情感上的认同,倾向于寻找认同的人,往往更容易受到蒙蔽。
我们要拥有开放的心态,不执着于自己的偏好、立场和成见等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学会倾听,克服“习惯性防卫”心理,真正做到兼听则明,拥抱新的变化,打破自己认知的边界。
《道德经》强调,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固执己见,对任何事没有成见,才能明察秋毫;不自以为是,才能明辨是非。
正如某著名投资大师所言的,他对于与自己不同的观点,通常会看两或三遍。对于与自己相同的观点,只会看一遍。
同时,我们还要不断提升自己认知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分辨、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我们所看到的事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