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锦
中国的封建时代自秦统一六国建立帝国开始一直到清朝灭亡而结束,这之间一共持续了两千多年。期间,各个朝代的中央官制一直在不断地优化和改变,一方面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顺应新形势而作出的调整改变。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看一看历史上几个主要朝代的中央官制变化情况。
一、秦朝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它完成了横扫六合、一匡天下的壮举,自此东西南北完成一统。嬴政也创立了最高统治者新的称谓——皇帝,同时创立了新的中央官制。
皇帝代替王的称谓,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皇帝之下是三公,分别为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丞相是政府首脑,国家的行政一把手,他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同时管理下属的“九卿”等中央官员。御史大夫是监察机关的一把手,他的任务是监察和弹劾百官。太尉是全国军政一把手,掌管全国军事力量,负责执行皇帝征伐的命令。
二、汉朝
到了汉朝,皇帝们发现丞相等人的权力过于庞大,有些时候甚至能凌驾于皇权之上,比如霍光就曾经废立皇帝,一度凌驾于皇帝之上。于是皇帝将整个中央权力分为中朝和外朝。
中朝是皇帝的“私人秘书”,他们包括侍中、尚书令和常侍等人,负责政令的决策权。外朝则还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他们是掌握的是政令的执行权。
三、唐朝
隋唐时期,中央官制发生改变,创立了六部,分工更加明晰。皇帝之下是三省,分别是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
门下省负责的是审议权力;尚书省负责的是国家政令的执行权,是三省之中具体的执行部门,它下面分管着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个部门;中书省是负责草拟文书的部门。
四、宋朝
宋朝时期将三省之一的尚书省撤销,由政事堂分管中书省和门下省,负责国家行政;由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政大权,政事堂和枢密院被称为“二府”,二府的长官就是宰相(笔者按:比如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门下侍郎、中书侍郎、枢密使、枢密副使等)。而财政大权则有“三司”负责,分别是户部、盐铁和度支。
五、明朝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废除宰相,将管理六部的权力全部收归皇帝,由皇帝直接领导。到了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期,因为他本人精力有限,不能够像其父亲一样宵衣旰食,事必躬亲,于是他选拔朝中大臣组建内阁,将一部分权力交给内阁,以此分担皇帝的压力。
于是有明一代,进入内阁的都可以被称为宰相,而内阁首辅则是第一宰相,有名的内阁首辅有张居正、李东阳、徐阶等人。
六、清朝
清朝国家制度承袭明代,仍设内阁和六部,但内阁仅仅作为皇帝的顾问,不再具备参与国家治理的权力。雍正时期,皇帝设立军机处,军机处成为自雍正时期到清朝灭亡这一百余年国家最高权力的执行机关,进入军机处的大臣被称为军机大臣,同时也叫枢臣。
以上便是自秦至清,我国封建王朝中央官制的变化,可以清晰地看到,国家的权力越来越集中于皇帝一人,封建皇权的专制也在明清时期到达顶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