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凉山西昌应该大力发展“月亮文化”

0
分享至

李后强

(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社科联主席、中国系统科学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二级教授、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



最近又去凉山州做了一次深入调研,产生了许多想法。在调研期间分别于2024年12月26日在西昌作了《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报告,于12月28日在德昌作了《海花沟推动攀西大裂谷成为人类第二“母体”》的报告。在报告之前,我根据多年思考提出在凉山西昌应该发展“月亮文化产业”和举办“世界月亮节”的建议。因为西昌自古被称为“月城”,是“嫦娥奔月”神话的发源地,是中国中秋节发源地,是中国人吃月饼习俗的发源地,是“月下老人”诞生地,更是我国“嫦娥号”月球探测器的首发地。



根据有关文献记载,西昌邛海可能是《山海经》的“瑶池”,据说湖底还有“月牙船”残骸。彝族民歌《我是月亮的女儿》发源于凉山(美姑县)。西昌“月城”来历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代。司马相如在公元前130年出使西夷时,据说曾在邛池(今邛海)边写下“月出邛池水,空明澈九霄”的千古佳句,赞赏邛池的月亮。这段历史记载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是西昌被称为“月城”的最早史料记载。从科学角度来看,西昌地处攀西大裂谷腹地,四周有青山环绕,冬暖夏凉,天空晴朗,光照充足,能见度高,一年四季绝大部分时间都可以看到月亮。特别是到了每月的农历十五这一天,月亮特别明亮,夜深人静的时候,甚至可以借助月光看书。在古代,人们常常在夜晚聚集在开阔的场地,仰望天空,欣赏月亮的美景。因此,西昌的月亮成为了当地的一大特色,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昌的月亮逐渐成为了该地区的象征,人们将这座城市称为“月城”。

西昌是世界上少有的“天然发射场”,因为有海拔高、纬度低、晴天多、云雾少、无污染、空气透明度高、发射倾角好、地空距离短、离赤道近以及风力度和温湿度最佳等优越条件,成为中国探月工程的基地之一。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冕宁)是中国“嫦娥”系列卫星发射升空的地方,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和嫦娥四号等探测卫星,进一步巩固了西昌作为“月城”的地位。

我多次建议,在邛海四周山上用太阳能、风能建造“人造月亮”,成为网红点。在邛海边,建造汉武帝、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塑像。在邛海里航行“月牙船”。把“月下老人”提升到比“圣诞老人”更高的地位,让邛海、泸山(蛙山)成为婚介、婚庆、婚纱照的首选点,成为“海(邛海)誓山(泸山)盟”的地方。每年八月中秋节举办“世界月亮文化节”和月饼首发仪式,举办“嫦娥奔月”演艺和评选“新时代嫦娥”活动,邀请世界上热爱月亮的人们参加月亮诗会、舞蹈、杂技、武术、音乐、文创等竞赛活动,推动月亮产品、服装、食品、餐饮、健身等“夜间经济”发展。尤其是要举办月饼创作比赛,月亮服装表演赛。每年中秋节是大节,每月农历十五是小节,把西南农耕文化推向高潮。江西宜春已经举办了“月亮文化旅游节”18届,因为明代文人写了“明月山”。可以把月明山与月明城联合,整体推进。

外国人崇拜太阳,中国人崇拜月亮。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产生月亮崇拜的国家,国外的文明史太短了,也很少有月亮情怀。中国人崇拜月亮,可以追溯到史前夏商时期,多地出土文物可证,比如山东大汶口就出土了多个墓葬陶器,刻画着月亮的图纹。

中国人重视太阳,但也敢抗拒太阳,绝不畏惧太阳。在中国的传统神话中有六位太阳神,他们分别是:羲和、炎帝神农氏、日主、东皇太一、东君、太阳星君。这些所谓的太阳神,根本就没有名气,普通中国人都不熟悉,都是个别专家挖掘出来的学术性太阳神。而外国的太阳神,都是家喻户晓的名神,除了赫赫有名的“阿波罗”外,还有希腊的赫利俄斯、许佩利翁(在阿波罗之前),日本的天照,罗马的福波斯或称索尔,古印度的迦尔纳,埃及的拉,阿蒙(朝日),阿图姆(暮日),北欧神话中的苏尔,凯尔特神话的鲁格,阿兹特克神话的托纳提乌,赫梯神话的乌伦塞穆、希米格(又称希吉姆)、伊斯塔奴斯、爱斯坦、杨倌、卡塔哈兹普利、阿丽娜七位太阳神,苏美尔神话的乌图,阿卡德神话的沙玛什等等。国外的人们对于太阳神只能朝拜,不敢抗拒。国外也有月神,但较少且知名度不高。

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是崇拜月亮。许多传统习俗都是根据月亮的运动规律形成的,由此展开了一系列和月亮有关的节日活动,比如中秋、重阳、腊八和除夕等。中国人不但喜欢月亮,形成了月神朝拜,而且还创作了一个嫦娥奔月的美丽故事,流传至今。月亮里还有玉兔、吴刚、月宫、桂树等。关于太阳的故事很少,更没有哪个人敢于住在太阳里或者直视太阳。因为太阳正在发生核聚变反应,表面温度达5500摄氏度,中心温度有2000万摄氏度,任何耐高温材料都可以熔化。虽然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给地球供给了能量,但洪水、旱灾、火灾等也是太阳造成的。有个神话故事就是后羿射日,把10个太阳射下来了9个,还崇拜啥太阳?还有个夸父逐日的神话,也没有好下场,本想把太阳摘下,结果与太阳赛跑,最后在途中渴死了,悲剧一幕。这就是古人崇拜月亮,不喜欢太阳的原因。在古蜀四川盆地,更没有太阳崇拜的文化习俗,只有“蜀犬吠日”现象,但月亮崇拜却是古老传统,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月亮就是心中的天神,他们都是“月亮的儿女”,月神是最高信仰。在古羌中,祭月、拜月是大事。彝族、藏族、纳西族等至今都保留了这个习俗,他们都是古羌的后裔。大禹也是古羌的后代,他创建了原始的三星堆古城,也建立了夏朝,这就是学术界所讲的“蜀夏同源”,月亮崇拜应该发源于大禹。

中国人崇尚和平、温柔和喜欢含蓄的品质,这与月亮的优雅和纯洁是一致的。自从有了文明,月亮就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月亮的好处在于,没有热度但有亮度,自始至终保持着柔和与亲近,不带来任何灾难,给还没有电灯的害怕黑夜的古人带来光明,提供夜间活动的方便。同时,月亮还有形态变换,阴晴圆缺,明暗大小,甚至日月同辉,给人无限遐想与追问,由此产生诗情与忧愁。在不同地方看到的月亮是一样的,温度也是一样的,但不同地方接受到的太阳的温度完全不同,中国三亚与漠河的温度就差异很大。相比炽热无情的太阳,人们更喜欢温柔神秘的月亮。按照古人的认知,月亮不仅能带来神秘,还能带来好运。

崇拜月神,源于古代中国人原始信仰中的天体崇拜。中国的月亮神,又称月光娘娘、太阴星主、月姑、月光菩萨等。月神被中国民间普遍供奉。古代男女热恋时在月下盟誓定情,拜祷月神。有些分离的恋人也拜求月神帮助团圆。有趣的是,有些单相思的男女也请月神评理或诉衷肠。“月亮”与“妈妈”联系起来,给人以美的遐想。《礼记·祭器》云:“大明生于东,月生于西,此阴阳之分,夫妇之位也”。古人称日为“太阳”,月为“太阴”,月亮与妇女,都是阴性的代名词。中国的月神最著名的是嫦娥,据后人考证,女娲、女和、尚娥、嫦娥其实同为一人。后羿知道嫦娥奔月而去,悲痛欲绝,摆上香案,放上蜜食鲜果,遥祭爱妻。百姓们闻知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为嫦娥祈求吉祥平安。这就是中秋拜月的传说来历。

月神的传说折射着母系社会的往古岁月的云烟,透视着寻找母亲温暖怀抱的文化主题。在诗的王国里,故乡是母亲的外延。中国的月神文化,以诗词意境为灵魂,以文人之笔传达千年不变的感怀,与中国山水画一样,含蓄、蕴藉、清逸、淡远、宁静、空灵、妙悟,没有色彩的喧嚣,而富于心灵的深远。无论是浪漫主义的、还是现实主义的诗人,无论是婉约派还是豪放派,无论是诗还是词,都喜欢借月托情。对于月亮的崇拜,在中国唐朝、宋朝时期达到了顶峰。从中国文学讲,歌颂月亮的作品远远多于太阳,在百度上可见,与太阳有关的古诗只有寥寥几首,但是和月亮有关的古诗,却有数百首。“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月亮的升起激荡着遥远的原始回响,在漫漫长夜里唤起跨越时空的亲切慰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诗人如影随形的乡愁、旧梦重温的情思,往往寄托于明月的传递。“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它是游子们的美好人生享受,传达出诗人心中一言难尽的心愿,荡漾着华夏民族特殊的审美共鸣。月亮作为一种永恒存在的神秘象征,又成为士大夫逃离现实的人格化身与一种飘逸的风范。“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当士大夫历经宦海波澜,顿悟人生禅机之后,便一头扎进月光的世界中,“抱明月而长终”,吟风啸月就成为中国文人失意后企求的精神境界。家好月圆,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心灵烙印。人们特别渴望“月圆”实现家庭或事业的圆满。中秋节赏月,吃月饼,书写歌颂月亮的诗词,是中国人的传统。

因此,中国要提振“月亮文化”,西昌要大力发展“月亮文化产业”,举办“世界月亮文化节”,尤其是要重视“月光经济”“夜间经济”及其文创产业发展!

(李后强2024年12月25日至29日在四川凉山调研座谈交流时的发言记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企业家日报 incentive-icons
企业家日报
做中国企业的思想者
5338文章数 315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强军之路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