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夏瑾
在2024岁末的“青年文化跨年夜”中,来自中国木活字印刷展示馆的00后讲师潘昱丞,向观众展示了一份温州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和一张婚书,这是潘昱丞团队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木活字印刷技术制作的文创品。
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时,潘昱丞谦虚地说,自己资历尚浅,只是一个“青年传播者”。
潘昱丞与木活字印刷技术的结缘,始于父亲的“引荐”。木活字印刷技术是浙江省瑞安市东源村的一张名片,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0年,中国活字印刷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尽管如此,公众对它的认知度依然不高。
出于保护和推广这项非遗的迫切愿望,潘昱丞的父亲潘胜南于2019年从瑞安市区来到东源村,成为位于村中的中国木活字印刷展示馆的馆长。在父亲的影响下,正在宁波读大学的潘昱丞也开始接触这门技艺,并且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24年11月,温州瑞安社区内,潘昱丞给小朋友讲解活字印刷技术。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与多位木活字印刷技术的传承人接触后,潘昱丞意识到,这项非遗之所以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其中一大原因是缺少向外传播的“话筒”。身为瑞安人的他产生了一种使命感,大学毕业后,立刻回到家乡,做起了那个传播木活字印刷技术的“话筒”。
潘昱丞跟随瑞安市木活字印刷文化研究院院长吴小淮,系统学习了木活字印刷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又拜木活字印刷技术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吴魁兆为师,研习技艺。
潘昱丞介绍,木活字印刷技术包括书写、镌刻、捡字和印刷等一系列工序,难度很大。比如书写,要写老宋体的反字,以前要求很严格,要用毛笔在长宽约一厘米的小木块上写,还要写得漂亮;现在为了方便上手,毛笔改成了水笔,同时采用“以画代写”的方式,把反字“画”出来,已然轻松了许多。
捡字听来简单,却并非易事。要迅速地在上万个字块中把所需要的字挑出来,就必须从熟记“捡字诗”开始。“捡字诗”有32句160个字,用来帮助记忆不同偏旁部首的字块在字库里的排列位置。“捡字诗”要用瑞安方言记诵,开头一句是“君王立殿堂”,就是说第一列是“君”字旁的字,例如“群”“裙”,都要在这一列里找。
“师傅找一个字只需要两三秒,而我大概要1分钟。”潘昱丞感慨道,“木活字印刷技术想要做得好,没有10年功夫是下不来的。”
潘昱丞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当地的木活字印刷技术是专门为修印宗谱而延续下来的一门技术,最早从福建传入,之所以能在东源扎根并传承至今,与温州浓厚的宗族文化有很大关系。
温州的大家族每隔15-20年就要重修一次宗谱,他们通常会请修谱先生一家老小带上木活字,入住家中,一待就是半个月,直到宗谱重新修印完成。然而,随着铅活字印刷术的普及,特别是电脑软件的出现,木活字印刷技术也逐渐没落,甚至一度面临消亡的危机。
来到中国木活字印刷展示馆工作后,潘昱丞愈发感到了肩上的责任:“我要让木活字印刷术不只存在于课本中,而是走入大众生活。”
于是,他和团队一边开发木活字研学课程,举办研学活动,向更多人宣传这项非遗,讲述它前世今生的故事;一边将东源村的木活字传承人集聚起来,开发和制作木活字印刷术的文创作品,让木活字印刷技术在更广泛的场景里被应用,为寻常生活增添趣味。
在团队的努力下,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展示馆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热爱传统文化的游客。自2020年起,温州大学已连续4年使用木活字印刷技术来印制录取通知书。团队设计的婚书因为新颖独特,又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受当下年轻人喜爱。
潘昱丞透露,接下来,他计划在更多新媒体平台开设账号,讲述木活字印刷技术的历史和传承人的故事,并通过线上渠道让东源村的传承人们获得更多收入。
来源:中国青年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