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市场的未来如何?
2024年,除了AI 以外,似乎所有市场都不尽如人意。
无论是之前高歌猛进的汽车产业,还是早已陷入了低潮的消费电子。这似乎让芯片市场的2024年,愁容满面。
随着全球格局的演变,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时间已经不会轻易站在任何一位巨人这一边。
未来的汽车产业格局如何?与汽车产业息息相关的车芯片有哪些趋势值得关注?
高歌猛进的时代过去了
曾几何时,汽车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呈现出高歌猛进的态势。各大车企纷纷扩大产能,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如今这一局面已发生改变,全球汽车市场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洗牌。
极越汽车原地解散,大规模裁员,持续霸屏整个科技圈热搜头条好几天。
中国电动汽车界的“保时捷”高合汽车在2024年初宣布停工停产,并在2024年8月进入破产预重整程序,但截至2024年末,高合汽车及其母公司华人运通的管理人仍在努力寻找融资解决方案。这个至今还未完结的故事,且不知最后要如何画上结局。
曾在加拿大和美国一度风光无限的加拿大电动商用车制造商Lion Electric在加拿大和美国同时申请破产保护。这是加拿大第一家实现自动化生产和电池制造的巴士制造企业,成立于2008年,也是第一家在美国和加拿大同时上市的造车企业,市值一度超过300亿人民币。最后也是惨淡退场的结局。
就连日系车也坐不住了,开始自救,全球汽车行业规模最大的一次合并或将上演。
据日媒报道,为了应对特斯拉和中国电动车企的竞争,日本汽车制造商日产(Nissan)和本田(Honda)计划就合并事宜进行谈判,三菱汽车(Mitsubishi Motors)也有可能加入合并谈判,形成一个年销售额超过30万亿日元(约1910亿美元)的庞大集团。
本田和日产目前的处境都不太乐观,日系车在中国甚至全球市场正失去竞争力。此次合并将使日本汽车业整合为两大阵营,世界第三大汽车集团或就此产生,日本汽车产业也将迎来大变局。两家公司已签署谅解备忘录,计划在2026年成立一个控股公司,整合资源以降低研发和生产成本。有分析认为,近年来,特斯拉和比亚迪发起的电动车价格战,加剧了传统汽车制造商的经营压力。但似乎远水不解近渴,日产的困境相对更深。
在2024年度,各种多多少少的车企裁员新闻更是接连不断。
不可否认,属于车企们的黄金时代,或许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从企业层面来看,裁员、关厂成为 2024 年众多车企的无奈选择。
据相关数据统计,2024 年车圈被曝裁员的企业将近 30 家,全球主要车企已宣布裁员超几万人。如大众计划关闭至少三家德国本土工厂,并裁员上万人,甚至打算全员降薪 10%。奥迪也宣布计划裁减约 15% 的非生产类工作岗位,其布鲁塞尔的一家工厂关闭,3000 个岗位被裁。美国的特斯拉在 4 月份掀起全球大裁员,10% 以上的员工(约 1.4 万名)受影响,福特汽车也将在 2027 年底前在欧洲和英国裁员 4000 人。亚洲的本田、日产等日系车企同样未能幸免,本田宣布关停两家在华合资工厂。
销量方面也能明显看出市场的变化。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4 年前三季度,除自主品牌零售销量同比增长 18.4% 至 915.98 万辆外,德系品牌销量 287.75 万辆,同比下滑 10%;法系品牌销量 5.09 万辆,同比下滑 4.5%;韩系品牌销量 18.24 万辆,同比减少 23%;美系品牌销量 98.44 万辆,同比减少 22.1%;日系品牌销量 219.34 万辆,同比减少 16%。
还有市场内卷加剧,新能源市场的价格战持续多年,燃油车也被迫降价,朗逸和轩逸的终端价格一度降到 6 万多元,利润空间被无限压缩。
现实看来,中国新能源车企的数量已从 2021 年的 300 余家锐减至 2024 年的不足 50 家,专家预计未来 5 年内,80% 的新势力品牌将退出市场。
专业机构与大厂们也纷纷给出了看法。
Gartner 高级首席分析师 Rajeev Rajput 表示:汽车和工业领域的需求持续疲软。
Future Horizons 对 2025 年的假设如下:汽车市场相对疲软。
模拟芯片大厂德州仪器公司的首席执行官Haviv Ilan 在发布第三季度业绩后的电话会议上表示,德州仪器的三大主要市场已经开始反弹,但其最大的销售来源——工业和汽车芯片——仍然受到库存过剩的影响。
德国芯片公司英飞凌则预计到 2025 财年末业绩将出现好转,这意味着汽车需求的长期低迷状态可能即将结束。该公司声明称,汽车销售额小幅下降的预测似乎好于预期的高个位数降幅。英飞凌首席执行官Jochen Hanebeck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汽车制造商应谨慎行事,不要大幅削减芯片库存。
实际上,市场的低迷与喘息,并不意味着,汽车市场没有了机会。
中国汽车芯片,将大有作为
在全球汽车市场大洗牌的背景下,中国汽车芯片市场正在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活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一方面,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对汽车芯片的需求日益增长;另一方面,我国政策扶持力度加大,为汽车芯片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上周,美国对中国生产的成熟技术芯片展开调查,这些芯片通常用于汽车和国防等领域。如今,出于商业和国家安全原因,半导体已成为中美科技竞争的主要战场之一。最近几周,两国围绕高端芯片和原材料展开了针锋相对的制裁。
北京毫不掩饰其产业政策,理由是控制全球最重要消费产品的核心太重要了,不能听任市场力量摆布。北京正在为国产芯片设定目标,并通过国家半导体基金支持国内芯片制造商。
不可否认,无论是高端芯片设计与制造工艺,如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关键领域的芯片设计。以及 7nm 及以下的先进制程工艺等方面,核心技术与知识产权,如芯片设计所依赖的 EDA(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IP(知识产权)等核心技术。抑或是高端芯片产品,例如,用于自动驾驶等功能的尖端芯片,国产比例不到 5%,而欧美企业在这一领域技术成熟、产品性能稳定,能够大量供应市场。不同层面,国内与欧美仍有现实差距。
目前,中国汽车市场对高端芯片的需求旺盛,但国产高端芯片的供给不足。一些关键类型的汽车芯片,如功率半导体中的 IGBT 芯片,汽车电子控制单元(ECU)中的 MCU 芯片,国内自给率也较低,大量依赖欧美厂商供应。
但好在, 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汽车芯片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中国制造2025》《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等,旨在推动汽车芯片产业的自主化和高端化发展。
如今的汽油发动机汽车通常包含 700 多个芯片,用于驱动自动门、运行娱乐系统、控制刹车等,而电动汽车需要的芯片数量是汽油发动机汽车的两倍多。这些芯片通常使用成熟或“传统”技术。
研究公司 Gartner 的数据显示,到 2023 年,汽车应用中使用的半导体将占 5,300 亿美元半导体市场的 15% 左右,高于 2020 年的 8%。除了长期涉足该领域的美国、欧洲和日本制造商外,高通和Nvidia也已进入该市场,着眼于自动驾驶系统。
随着中国政府推动汽车产业实现自给自足的战略,中国并不满足于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制造商,它希望电动汽车里的芯片也是中国制造的。
过去,中国汽车芯片高度依赖进口,中国汽车的几乎所有芯片都依赖德州仪器以及英飞凌等公司制造,进口车载芯片的比例曾高达 90%。但近年来,国产芯片企业抓住了汽车芯片短缺的机遇,开启了国产替代的进程。如 2020 年汽车芯片稀缺,esp 芯片价格飙升,中国芯片企业迅速反应,从边缘化的供应商逐渐成为行业焦点。
最新数据显示,如今国产汽车芯片的使用率已上升至约15%。这一进展相较于2022年的5%和2023年的10%有了显著提升。
业内专家指出,尽管中国在高端芯片领域仍面临挑战,但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增加,预计到2025年,国产芯片的使用比例将达到25%。
实际上,美国对华芯片出口限制通常不会影响传统芯片,但北京仍然倾向于自给自足。
据知情人士透露,早在 2024 年,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官员就要求主要汽车制造商每季度报告其购买了多少国产芯片。
中国汽车芯片的崛起并非完全源于政府的政策,还是国内市场繁荣的结果。
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制造业集中在中国,中国在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推广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截至 2024 年 11 月,中国售出的 2000 万辆汽车中约有一半属于这两类汽车之一。这对任何生产电动汽车零部件的企业来说都是一种引力。
中国每年超过800亿美元的汽车芯片市场正在经历快速变革,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新能源汽车的迅猛发展,也为本土芯片制造商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本土企业如比亚迪、宁德时代、地平线等也在汽车相关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为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着有力支撑。
中国汽车制造商表示,他们更愿意采购国产芯片,以确保稳定供应。
一些汽车制造商还发现,与本土芯片设计师合作更容易,因为本土芯片设计师行动迅速,更愿意生产定制产品。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中国汽车制造商习惯于像智能手机一样频繁更新其电动汽车产品线,而不是像每五年左右更新一次的汽油车那样。
总部位于北京的国内人工智能芯片设计和智能驾驶计算方案领域的领军企业 —— 地平线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是英伟达和高通在汽车芯片领域的竞争对手,该公司表示,截至 2024 年 6 月,其汽车制造商客户数量从 2021 年的 14 家增加到 25 家。地平线表示,国内供应商可以“更好地满足中国客户的需求和偏好”。2024年10月24日,地平线Horizon Robotics正式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这是年内港股最大科技IPO。
2024年8月8日,“中国自动驾驶芯片第一股”黑芝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在港交所主板挂牌,鸣锣上市,拉开中国汽车芯片竞逐全球的序幕。
定位为“车规级计算SoC及基于SoC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供应商”的黑芝麻智能,在L2、L3级ADAS和自动驾驶感知系统解决方案上开展了一系列商业落地动作,同时其算法和图像处理等技术也在智能手机、智能汽车、智能家居等消费电子领域布局落地。截至 2024 年 3 月 31 日,其A1000 系列 SoC 的总出货量超过 15.6 万片。
此外,还有芯擎科技、赛卓电子、行歌科技、奕行智能等国产厂商值得关注。
瑞银研究人员于 2023 年进行的拆解发现,中国热销轿车比亚迪 Seal 的所有功率半导体均来自中国供应商。
具体到品牌产品层面,芯驰科技的智能座舱芯片、MCU 控制芯片、中央网关芯片、智能驾驶芯片陆续量产上车,客户覆盖国内大部分主机厂。
吉利汽车的 7 纳米的 “龙鹰一号” 芯片,应用智能驾驶和网络连接等模块。
芯必达的汽车智能 SBC 芯片已实现量产,另正在研发模拟功率类芯片、计算控制类芯片。
新洁能的汽车芯片已通过车规级认证,涉及车身控制域、动力域等多个领域应用。
士兰微的用于电动汽车主驱的 MOS 器件、IGBT 器件、PIM 模块等的芯片已经大规模应用。
晶通科技量产了用于汽车无线通讯的安全应答芯片 CS007。
景略半导体的车载摄像模组高速视频图像传输车载 SERDES 芯片预计近期量产出货,其千兆 T1PHY 产品应用在座舱、网关、HPC 等领域,目前已实现量产。
芯联集成的VCSEL 激光芯片、激光雷达微振镜芯片已完成或即将量产。
国芯科技的汽车电子高端 MCU 芯片已获得大订单。
华岭股份有十多款车规芯片实现量产。
但以上国内芯片企业的特点是,在已经获取相关技术的28nm、14nm领域中本土激烈竞争,尝试与整车厂谈判替代外资芯片的方案并获得批量定点,极少企业能够获取7nm技术。
还可以看出,国内芯片企业仍缺乏大规模量产验证,短期成本高于外资企业,需要持续融资和上市。更重要的是,芯片制造产能不足,一旦欧美对华制裁,则光有技术没有产能,无法进行稳定销售。
中国最先抢占市场份额的芯片是模拟和功率半导体,用于控制雨刷等简单部件。分析师表示,随着更多先进的本土半导体经过测试和认证,西方竞争对手将开始感受到压力。
ADI 公司表示,由于中国大力推行国产芯片,其在 2023 年失去了部分市场份额,但情况在 2024 年将趋于稳定。
同时,全球企业都在试图在中国保持优势。
总部位于瑞士的意法半导体 (STMicroelectronics)于 2023 年与一家国有企业成立合资企业,生产汽车和工业电力领域的芯片。
荷兰芯片制造商恩智浦 (NXP)于 11 月表示,希望为中国汽车制造商实现处理器的本地化生产。
恩智浦首席执行官库尔特·西弗斯 (Kurt Sievers)表示,现在的市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西方汽车制造商是恩智浦的主要客户,而现在,公司则将产品卖给中国客户。
无论技术,产品,还是市场,中国都在整装重发。面对全球局势,我们也在不断加强自主研发、深化产业链合作、拓展国际市场,以最好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
AI概念,势头强劲
在全球范围内,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技术的兴起正在重塑汽车产业的格局。
特斯拉、蔚来、小鹏等新兴电动汽车制造商的崛起,以及谷歌、苹果等科技巨头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布局,都预示着汽车产业的未来将不再属于传统的内燃机汽车,而是属于电动化、智能化的新时代。(虽然苹果已经宣布放弃造车)
小鹏汽车是国内聚焦AI的车企之一,正在打造全球领先的AI汽车公司。
2025年,小鹏将扩招6000人,同时2025年起,面对未来3年,在清晰的产品图谱上做精做少,做差异,做全球是核心策略。加上XPD 2.0小鹏产品开发体系,左手艺术,右手科技,打造全球领先的AI汽车公司。
随着低空经济与无人驾驶的腾飞,与人密切相关的“汽车”出行经济,始终有着一席之地。
在低空经济方面,无人机、空中出租车等新型交通工具的出现,将为人们的出行方式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已经有不少人认为,“飞在天上的新质生产力” —— 低空经济是继房地产、互联网、新能源汽车之后,最有想象力的新兴产业。
全球低空经济发展至今,先后经历了早期应用探索阶段和无人机应用拓展与规范发展阶段。
在早期应用阶段,低空经济主要以直升机等通用航空在农业、工业的应用探索为主。
2016年以后,随着低空飞行技术的愈发成熟和应用的多元化,规范化监管成为常态。利用无人机、通用航空进行物流配送、医疗救济的应用也逐渐成熟。
从2023年至今,城区无人机餐饮配送、物流运输开始逐渐普及,飞行汽车等应用也加速探索商业化,开始进入到以先进空中交通为代表的载人高阶应用发展阶段。
据中国民航局测算,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已经超过5000亿元,预计2030年有望达到2万亿元,复合增速22%。
回顾过去,中国凭借新能源汽车打赢了汽车产业翻身仗,大家也迫切地希望这一幕能够在低空领域重演。
但必须稳扎稳打,因地制宜,方能从混沌之中开辟新气象,向蔚蓝天空勘探万亿商机。
在无人驾驶方面,AI技术的应用将使汽车具备更高的自主驾驶能力,从而提高道路安全和交通效率。据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全球无人驾驶汽车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1万亿美元。
而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尤为迅速,百度、阿里巴巴等科技巨头都在积极布局无人驾驶技术。
以前总觉得无人驾驶是科幻片里的场景,但如今看来,这一幕正在一步步走进现实。
一幕幕无人驾驶场景正在出现。
在奉贤自动驾驶开放测试区内,来自不同智能网联汽车企业所研发生产的智能驾驶BRT、巴士、出租车、自动代客泊车系统(AVP)、物流配送车、商品售卖车、清扫车等也都已在全面应用测试。
在接近5000米海拔的西藏昌都市的玉龙铜矿上,多编组无人驾驶车队已经在数千米长、最小宽度为20米、最大坡度为8%的矿道上运行作业。预计在2025年第一季度,将实现无人驾驶的常态化作业,并且整体效率与有人驾驶模式的持平。
百度旗下的“萝卜快跑”无人出租车也在武汉大规模铺开。车上没有安全员,前排为自动驾驶区域,有一块透明隔板把前排和后排隔开,乘客只能坐在后排。
在旧金山,Alphabet旗下的Waymo已经开始商业化运营。通过Waymo One App,旧金山市民可以像叫网约车那样叫一台无人出租车。在此之前,Waymo已经在旧金山路上测试了近15年。
新兴势力崛起,技术创新层出不穷。无人驾驶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对汽车行业进行着重塑。
春天来了
“危机之中,往往孕育着机遇。”
在汽车产业变革的大潮中,中国汽车芯片企业有望化危为机,助力我国汽车产业迈向新的辉煌。
而AI技术的加持,将进一步丰富“汽车”出行概念,为我国汽车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在全球汽车产业变革之际,中国汽车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政策扶持、技术创新、市场需求的共同推动下,中国汽车产业将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全球汽车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一切才刚刚开始,前方道路充满了无限可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