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竹英在《黑神话:悟空》交响音乐会表演《黄风起兮》。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头枕黄河面朝天,陕北的水来陕北的山……一嗓子吼了五千年……”这是陕北说书《刮大风》开场的唱词。2024年8月以来,因为《黑神话:悟空》的爆火,为游戏中无头僧配音的陕北说书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陕西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熊竹英,一次又一次登台,为观众现场表演。
陕北说书,一曲成名天下闻。
1975年,熊竹英出生在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县(现为横山区——记者注),这里是陕北说书的主要发源地,从小耳濡目染使他对陕北说书很感兴趣。17岁时的熊竹英生活艰苦,营养不良,比同龄人更瘦小,父母合计着让他去学艺谋生。恰好有一个同乡正跟着当时颇有知名度、人称“贺四”的说书艺人贺连善做徒弟。联系后对方表示愿意收徒,熊竹英就此成为说书“练习生”。
熊竹英回忆,在那段吹着风沙到处露天表演的日子里,他大部分时间还是以观看学习师傅表演为主,跟着打锣,后来慢慢再加上吹笛子、拉二胡。第一次登台,是师傅“强迫”他独立演出,他只敢把视线投向没人的地方,强撑着说完十几分钟,立刻就溜下了台。
1994年,熊竹英终于学成,和师兄搭班,四处接活。这年冬天,在一位雇主家,师兄连轴转累倒了嗓,原本只是弹三弦配合的熊竹英不得不上台救场,没想到大获成功,从那时起,他才真正敢登台说书。
2006年,陕北说书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横山县招聘特殊艺术人才,熊竹英考入县文化馆。从此,他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演出机会也越来越多,积极参加各种文化交流,与游戏、动画,以及其他民俗曲艺寻找合作机会。
《黑神话:悟空》火了后,《黄风起兮》受到网友热捧,人人传唱,称之为“中式Rap”。熊竹英的观众从白发苍苍的摇扇老人,变成了挥舞着荧光棒的年轻人。
年轻网友对《黄风起兮》的表演最集中的评价就是“有被夹杂着黄沙的大风吹在脸上的苍凉实感”;还有许多网友去搜索了其他陕北说书的表演视频,“才发现了这样深深扎根大地的、兼具乡土的现实性和文艺的创造性的宝藏”。
近10年来,熊竹英也在不计回报地吸引青年传承这项技艺。他和家乡的中学合作,组织课外拓展活动,还收热爱说书的青年为徒。21岁的陕西榆林人张程鑫是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也是熊竹英的一名00后徒弟。
10岁时,张程鑫在爷爷家的录音机旁第一次听到说书,“倒不是真听懂了,而是被击中了基因里的审美点——就像黑神话火了,很多网友第一次听也不知所云,但是就觉得很上头”。随着年龄增长,他开始能听懂内容,“更加了解了其中包含的艺术底蕴和人文特色,从上头到走心”。
高考结束后,张程鑫通过互联网找到熊竹英,私信表达拜师愿望。熊竹英此前遇到的年轻人,拜师大多是想以此作为谋生手段,文化课成绩优异、单纯热爱说书的张程鑫让他惊讶之余更被深深打动。张程鑫凭着韧性和聪明,几个月里就掌握了基本的说书技能。此后几年,张程鑫就趁寒暑假去拜访熊竹英求教。
谈到未来,张程鑫认为,机遇和挑战并存,“这一波流量终会过去,陕北说书作为一种地方性的传统曲艺,其传承一直都有不小的挑战,将来也会有”;但如今互联网发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地域限制,提高传播效率。
张程鑫即将深造,攻读语言学硕士,而陕北地区方言的精华集中在陕北说书艺术中,这份热爱和他的专业之间有着互相推动的作用力。他希望能做出更多的研究,紧跟浪潮,为陕北说书的传承贡献力量。
中国文艺网新媒体
来源 |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记者 | 李怡蒙 蒋肖斌
编辑 | 钟达
点个“在看”,共同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