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河北古建维修史上首个国家级对外援助项目
九层神庙修复中的“河北力量”
新的一年来临,修缮后的世界文化遗产九层神庙再现昔日风姿,迎接四方来客。
九层神庙,是尼泊尔历史上重要的王宫建筑,地处世界文化遗产“加德满都谷地”核心区。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强震,九层神庙建筑群遭到严重破坏。后经中尼两国协商,中国政府承担援尼泊尔加德满都杜巴广场九层神庙震后修复项目。2016年11月,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今河北省文物与古建筑保护研究院)承担起九层神庙修复项目设计和管理任务。该项目是我国在尼泊尔开展的首个大规模文物援助项目,也是河北古建维修史上首个国家级对外援助项目。经过八年的紧张施工,近日该项目通过竣工验收,并正式移交给尼方。
八年间,河北古建人坚守异国他乡,高质量完成九层神庙修复项目,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了重要贡献。
2023年,在施工中,中国队员和尼布尔有关人员展开沟通交流。 河北省文物与古建筑保护研究院供图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历史上,中国与尼泊尔在宗教、文化、艺术、雕刻、建筑等领域持续互通有无、互学互鉴。
700多年前,尼泊尔著名建筑师阿尼哥率工匠北上元大都,在今北京西城区妙应寺内主持修建了一座雄伟古朴的白塔,成为古老北京城的文化标识之一。700多年后,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受商务部和国家文物局委派,在河北省文物局支持下,赴尼泊尔加德满都杜巴广场承担九层神庙修复项目的设计和管理任务。
为世界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作出重要贡献,将文保“中国经验”分享给国际社会,河北古建人为促进中尼两国文化交流贡献出了“河北力量”。
2019年10月拍摄的河北古建人对九层神庙建筑进行现场勘测记录。 河北省文物与古建筑保护研究院供图
■ 临危受命,河北古建人首次走出国门
站在九层神庙最高层远眺,可见远处大朵的白云飘浮在绵延的山脊上。往下望去,小贩们在杜巴广场上热闹地摆着摊,身穿校服的小学生从胡同里跑出来嬉闹。清风吹过,屋檐上的风铃清脆悦耳。
九层神庙又称巴桑塔布尔塔,尼泊尔语中,巴桑塔布尔意为“春天之地”,早在1979年就作为“加德满都谷地”的核心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该建筑群创建于17至18世纪,建筑面积约5600平方米,凝聚着尼泊尔传统建筑艺术的精华。
2015年,九层神庙在大地震中遭严重损毁。西南角塔上部三层和东北角塔第六层完全塌毁,大部分建筑墙体发生倾斜、开裂,披檐坍塌、扭曲变形。
经中尼两国协商,中国政府将九层神庙修复项目纳入援助尼泊尔震后重建总体规划。2016年11月,商务部将该项目的修复设计及项目管理任务委托给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承担。
这些年,河北古建人足迹遍布神州大地,屡获国家和省级表彰,但走出国门开展工作还是头一次。接到项目后,迅速召集全体业务骨干进行认真研究,成立了基础勘察和勘测设计组、现场管理组、国内协调组……为全面了解九层神庙建筑群的形制和损毁状况,2016年12月,20多位河北古建领域专家分两批奔赴尼泊尔,对九层神庙进行现场勘察。
当时距地震已过去快两年,但神庙上只罩了一层雨布,倒塌后的破损构件散落一地。
在现场,项目组应用倾斜摄影测量、三维数字扫描、探地雷达等现代技术手段和传统测绘技术相结合,对震后现场进行科学勘察。发现除西南角塔七至九层、东北角塔六层大约550平方米的局部建筑完全倒塌外,东南角塔整体向西南方向歪闪,最大倾斜量为170毫米,庭院南侧裙楼三四层向南倾斜195毫米,险情严重;大部分墙体发生不同程度的臌闪、变形和开裂,万余件木构件散落损坏。同时,建筑整体还出现了排水不畅、基础局部沉降等问题。
河北古建人这些年先后参与西藏布达拉宫、新疆伊犁将军府、云南昆明妙湛寺金刚塔等文物保护维修项目,不少项目所涉及建筑与九层神庙建筑格局有相似之处。汶川地震及玉树地震后,河北古建人参与了多项震后古建保护维修项目,积累了修复震后文物的丰富经验。然而,面对九层神庙损毁情况,依然感到任务十分艰巨。
现场测量测绘、进行病害调查、开展建筑结构评估、收集查阅尼泊尔古建筑维修规范性文件、走访老工匠和收集老照片……经过艰苦卓绝的现场勘察,古建专家们最终完成九层神庙及附属建筑相关资料收集,制定了修复项目总体设计思路。
回国后,大家赶制完成设计文本,通过国家文物局专家审核。2017年4月,尼泊尔考古局正式复函,同意九层神庙修复项目总体设计方案,对河北专家付出的辛勤劳动给予充分肯定。
2022年9月拍摄的维修后的九层神庙建筑群西北侧。 河北省文物与古建筑保护研究院供图
■ 风雨无阻,“河北力量”为神庙修复护航
九层神庙建筑群的震后修复,可以用“急难险重”四个字来概括:“急”在于每场暴雨都会造成新的破坏,只有尽最大可能加快修复进程,才能将暴雨天气对建筑的损伤降到最低;“难”在于整体建筑震损严重,勘察阶段很难了解内部残损状况,“伤情”往往要在修复过程中发现;“险”在于东南角塔向主干道方向倾斜严重,摇摇欲坠,随时有倒塌风险;“重”则在于九层神庙建筑群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在尼泊尔人民心目中地位崇高,中国工作团队肩负着沉甸甸的责任。
河北总体设计方案通过后,根据具体分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承担项目施工任务,河北方面负责项目管理任务。也就从那时起,河北古建人根据项目进度一拨接一拨地飞赴域外,坚守在九层神庙修复现场,风雨无阻。督促审查安全管理体系;审查施工技术组制定的临时用电安全方案、防火预案、脚手架专项方案等;督促施工技术组对所有施工人员安全培训……除做好对项目的质量、安全、进度、投资等全程管理外,还要做好对外协调和设计服务。
加德满都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冲积平原地带,季风带来丰沛的降雨,而且雨季十分漫长。每年5月至9月,建筑物被雨雾所笼罩。对于文物保护修缮来说,连绵不断的阴雨天气和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对建筑的负面影响巨大,是个棘手的难题。为了不误工期,河北古建人争分夺秒,组织施工单位对神庙建筑物采取支护措施,首先对墙体进行支撑加固,减少墙身荷载;再对屋面及出现漏水、渗水的地方做临时防水层,在罗汉院内院与建筑外圈分别搭设内、外满堂脚手架,相互勾连形成整体防护、施工网架……一系列措施,保证施工方顺利进场工作。
根据文物修复原则,除非木构件完全腐朽或者丢失,否则修复时都要利用旧构件。这意味着,修复工作需要将震后收集的每一块木料、每一块砖石都编号记录,根据历史照片和资料及当地的宗教习惯,让它们恢复原位。考虑到项目修复现场空间有限且游客众多,中国工作队在2.5公里外的尼泊尔国家博物馆院内开辟“第二工作现场”,用于构件分拣、记录和角塔预安装。这个过程十分困难。仅将万余件木构件一一清理、标号,就耗时数月。
此外,还广泛收集相关历史文献、图纸、照片等资料,邀请尼方专家及工匠对散落构件仔细甄别、比对,凡能满足结构安全使用的构件均按原位恢复,并作为缺失构件补配的参考依据。预安装过程如同高难度拼图,要反复寻找、搭配缺失构件的各个部分,直至严丝合缝。最难的是位于楼层交界处的雕刻,构件数量多且层层咬合,每个衔接点都需格外耐心细致。
在项目修建过程中,施工单位专门搭建起施工棚,用来进行西南和东北塔楼坍塌部分的复建归位。工匠们先将一块块木构件拼接组装完成,做到严丝合缝,然后一一拆解、编号,再把这些木构件运往九层神庙的工地现场,根据编号再次在倒塌的神庙上完成组装。
不仅如此,按照尼泊尔有关方面要求,施工期间九层神庙室外部分继续开放,所以对现场安全和文明施工提出更高要求。为保证游客安全,河北古建人积极协调沟通,要求施工单位在施工场地入口竖立醒目标识和围挡,并制作项目介绍的喷绘图,将场区物品分类有序放置,各种警示、标识牌悬挂到位,施工现场设专人清扫……
自修复后,九层神庙无漏水、渗水情况。为了对建筑本体加强保护,工作人员还对通道门框、台阶、楼梯等易磕碰部位都用木板衬垫保护,一步步完成九层神庙坍塌复原维修、金顶清洗安装及周边院落环境整治等工作。在九层神庙建筑群文物本体修复完成后,还将工作重点放在建筑展示利用上,根据尼方意见,继续延续九层神庙博物馆功能,按照计划做好建筑安防、消防、技防等系列工作。
文明、有序、规范、和谐、严谨、细致——河北古建人以务实的作风、规范的管理和敬业的精神保证了施工进度和质量,即使疫情期间,也想尽办法克服医疗条件、采购材料、组织工人等方面困难,保证九层神庙建筑群修缮顺利进行,树立起良好的国际形象。
■ 遗产新生,践行文物保护“中国经验”
如今,加德满都街头游客日渐增多,大家对修缮后的九层神庙纷纷予以称赞。
建筑是一门囊括了人类设计思想、美术构图、图像视觉和诸多文化因素的综合艺术。没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设计,都是没有灵魂的设计。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说:“我们必须认清造成某一建筑物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认识它的艺术价值,不能凭主观出发。”“我们要避免不知道古建筑的结构而修理古建筑。”
河北古建人遵循国际通用的文物保护、修复原则和文化遗产保护先驱的教诲,持续对九层神庙的时代背景、历史沿革和文化内涵进行详细研判,对其平面布局、建筑结构、门窗及斜撑装饰和雕饰艺术进行认真剖析和研究。既尊重传承尼泊尔传统建筑工艺做法,又引入中国文物修复理念和技术,是一次深入的文明互鉴和交流。
九层神庙建筑群自建成以后,一直是尼泊尔历代国王登基加冕、举行庆典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承载着民族记忆。该建筑群将尼泊尔传统砖石工艺、木雕工艺发挥到极高水平。庭院和四角各塔均由砖木结构承重,木构披檐。在建筑群的门窗与檐柱上、支撑披檐和屋顶的斜撑上,都雕刻着数量繁多的各式图案,体现了独特的民族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宗教价值。
为确保修复工艺的原汁原味,河北设计团队以九层神庙保护现状为依托,参照中国木构建筑修缮理念和具体做法,寻找出结构同异和文化差异,尊重并彰显尼泊尔传统的建筑特色和审美理念,秉持系统性、整体性保护理念,坚持科学适用的设计思路,把尼泊尔的传统工艺之美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重塑九层神庙极富震撼力的艺术世界。
修复中,严把工艺关,坚持按照原工艺、原材料、原做法,尽量利用原构件最大限度保持和恢复古建筑的历史风貌。由于九层神庙为尼泊尔传统的砖木结构,其墙体为整体建筑的主要承重部位,在修复中重点对建筑承重薄弱节点进行加固,以有效实现建筑整体抗震补强与艺术展示的完美融合。
在整个修复过程中,还大量起用尼泊尔木雕世家的工匠们修复构件。“修复老旧构件费时费力,何不换一件新的?那些存在自然磨损的地方,何不趁机‘焕然一新’?”修复中,曾有尼方伙伴这样询问。而中国团队认为,文物建筑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老构件的使用比例上。替换新构件虽易,却损害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原真性。据统计,项目合计重做补配雕刻构件3700余件,约占全部构件的15%,老旧构件利用率达85%,最大限度保护其原有信息。很多尼泊尔工匠表示,见识到来自中国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学到了运用数字化技术记录神庙的现状和文物历史信息。这些“中国经验”必将影响深远,在未来应用到尼泊尔其他文物的修复中。
高质量推进的九层神庙修复项目,得到尼方政府和人民以及国际同行的一致好评——
2022年9月,该建筑群本体修复通过中期验收。时任尼泊尔总统班达里说,九层神庙修复项目“将尼泊尔古老宗教艺术与中国现代修复技术相结合”。尼泊尔考古局局长高塔姆称赞修复项目保护了建筑群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九层神庙保护修复项目是文化遗产国际合作的典范。希望文化遗产成为友谊的桥梁,未来尼中在文物保护领域展开更多合作”。
中尼山水相连,世代友好。时光划过千年,文明对话的脚步不断向前。
如今,在共同努力下,九层神庙重现历史风貌,焕发新的活力,迎来全世界越来越多的游客。整整八年,中国团队以坚韧的品质、高超的技艺获得交口称赞。这一奔赴异域的跨国援建,充分提升了河北古建保护修缮技术和能力,推动了中国文物保护理念和技术在尼泊尔古老建筑保护中的实践。
如今,在修复现场设立了永久性展览,形象地展示了项目的援助修缮过程,向世界讲述着中国为世界遗产保护做出的努力,讲述着将“中国经验”分享给国际社会的故事,也为促进文化交流和世代友好贡献了“中国智慧”“河北力量”。(刘忠伟 次立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