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知”图书是第一财经自2023年度书单推出以来,创立的一个新的图书类别。最初看似边界模糊,但在评选两届以后,“行知”的内涵越来越清晰:“行”是肉身的动作,是前往未知领域的举动;“知”是思想关联,一种因为接触新的空间、领域和对象而获得的“新知”。
“行知”类图书最常见的是“人文行记”与“在地观察”。在游记、纪实领域,我们关注了以《边界的诱惑:寻找南斯拉夫》为代表的一系列由记者、作家、旅行者等写下的旅行探索文本。在社会学、人类学等领域,我们将全年口碑上佳、被选入第一财经2024春季书单的《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再次选入,并加入了以《小镇做题家:出身、心态与象牙塔》为代表、紧密关注当前社会热点的社会调查类著作。
对“行知”的理解也在改变评委团的口味,我们对书的质量要求水涨船高,希望游记不能仅仅是把看到的东西记录下来,把异域文化直接转译为中国读者感兴趣的信息,而是要对文化的冲撞有所思考,对历史的谜团有一定的探索。这代表我们对由行而知的更高期待,也是大众读者们的内心所向。阅读能带来快乐,更能带着一股不一样的力量,注入读者的生活。
记者柏琳的游记《边界的诱惑:寻找南斯拉夫》,记录了2018~2020年间走遍前南斯拉夫6个加盟共和国的见闻。作者试图通过南斯拉夫的局部历史难题,来构建对整个世界局势的看法。今年同类游记还有刘子超《血与蜜之地:穿越巴尔干的旅程》等多部,读者可以比较阅读。
《小镇做题家:出身、心态与象牙塔》《新生育时代》《去家访:我的二本学生2》《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这些热点书,都关注当代中国社会中人的发展问题。从生育、教育、就业到公共文化,无论学者、作家、观察者,当他们选定自己的视角去观察一个行业或一个领域,一种典型的社会问题也从纸面上浮现出来,变得立体。
我们希望,行动引导新知的过程能够穿越时间和空间,推动作者视野和书写方式的改变。因此,《下天山:亚洲腹地之旅》《我们遗忘的一切:重走父亲逃亡之路》《伊丽莎白·马什的磨难:一个女人的世界史》这三本从以往的分类看更接近历史类的新书,也被我们列入行知类。
1926~1927年,欧文·拉铁摩尔与妻子跨越天山,经历了一次“亚洲腹地之旅”。他们的旅行探索,后来被写成《从塞北到西域》《下天山》两本书。拉铁摩尔的作品不仅为我们留存了近现代西北风貌,也记录了不少珍贵的口述史料,他文风质朴动人,书写令人身临其境。
《我们遗忘的一切:重走父亲逃亡之路》主要写的是德国普通人的漫长逃亡之路。75年后,作者踏上父亲幼年走过的从波兰撤回德国的逃亡之路,并以女性视角审视战争历史,从今昔对比中回顾德国—波兰—俄罗斯关系中的矛盾和断层。在不平静的当今世界,人对家庭历史命运的饥渴感大大加深。无论巩固立身之本,还是设想未来何去何从,都需要“回到过去”重新出发。
《伊丽莎白·马什的磨难:一个女人的世界史》是第一财经2024春季历史类好书,这次转入行知类,因为书中主角伊丽莎白·马什的人生故事和作者琳达·科利的写法极具“行知”色彩。伊丽莎白·马什是18世纪的一位女性,随着家人经历了大航海时代,跨越大洲旅居海外。在50年的人生中,她以特立独行的人生,展现了一幅异彩纷呈、跌宕起伏的世界图景。
最后是两本“野味十足”的新书。作为环境与城乡发展领域的大众读物,《城市丛林:城市的野化,历史与未来》盘点了世界各地城市生态环境的新进展,提醒我们更好地理解城市自然的友好之处。《比山更高:自由攀登者的悲情与荣耀》则是年中的人气读物,宋明蔚对中国“自由攀登者”群体的总体描摹,书写了一部登山史诗,展现了一种刚烈的时代气质。这两本书都指向了产业趋势,前者对“附近”自然的推崇,后者对登山、户外运动的引介,都走出了书本之外。
对每一本“行知”图书来说,出发是最重要的,站到全新的位置是最重要的,新视野打开的一瞬是最重要的。
《小镇做题家:出身、心态与象牙塔》
谢爱磊 著
上海三联书店·北京贝贝特2024年5月
学者谢爱磊自2013年起,对上海、广州、武汉、南京四所精英大学的近2000名学生开展追踪研究,其中近28%的学生来自农村和小镇,是典型的“小镇做题家”。结合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他对这些学生的家庭背景、学业表现、社会适应、就业出路等情况做了客观全面的分析。
谢爱磊发现,真正让“小镇做题家”进入大学后难以应对的是“社会适应”。这也印证了国外一个公认的结论:文化和社会资源是影响个人社会流动的重要原因,在攀向社会阶梯的顶层时,它的作用尤为巨大。
虽然心态和发展可能在很大程度上被出身所局限,但作者认为,《小镇做题家》讲的不是社会决定论或命定论,“小镇做题家”是一种特殊的生存心态,又是一段特殊的人生探索,更是一种特别的反身性思考。
《新生育时代》
沈洋 蒋莱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贝贝特2024年10月
学者蒋莱和沈洋对40余个主要生活在上海的家庭做了60多次深入访谈,想知道是哪些动因促使大城市的女性选择再次成为母亲。
之所以把访谈对象聚焦到城市女性,是因为过去30多年里,真正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最大、实施“一孩制”最严格的家庭主要集中于城市、良好受教育背景、公有制单位、体面就业等几个标签下的育龄女性。具体到受访者,以“70后”“80后”为主,几乎都是职业女性,普遍有强大的代际支持或经济实力,只有10%的丈夫学历高于妻子。因此,这些女性的二孩生育理由也出现新面貌,比如女性在决策中发挥了强大的能动性,当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时,还出现“二孩跟谁姓”这样的新话题。因此两位学者提出,“新生育时代”已经来临。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杨素秋 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2024年1月
2020年秋,学者杨素秋作为挂职干部,第一次走进西安市碑林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内心十分激动,想象着自己能利用一年的挂职时间,为社区做些事。但成为“素秋局长”“杨局”后,她却发现一切并非如己所愿,日常更多是开各种各样的会、参加活动,进行繁琐的检查——比如灭火器是否超过使用期限。
挂职期间,杨素秋最重要的一段“历练”,是在短短6个月时间里建起一座区级图书馆。她不得不克服经费紧张、预算有限等诸多实际困难,并亲身经历了是选择有猫腻的“烂书”还是选择读者喜欢的好书之间的博弈。“当官”过程中杨素秋遇到的各种人、经历的各种事,都通过筹建图书馆的经历,得以一一呈现。
《去家访:我的二本学生2》
黄灯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24年2月
2017~2022年间,学者黄灯利用寒暑假,搭乘各种交通工具,跟随学生一起回他们在云南、广东、湖北的小城、乡镇、村落里的家,见到了学生回到生命原点的真实生活状态,见到了他们的亲人、朋友、邻居,真切感受到他们的成长环境。学生家长也向黄灯敞开心扉,讲述了他们谋生的艰难,为孩子跳出农门所做的各种全力“托举”。
长达5年的家访阶段性中止后,黄灯写前作《我的二本学生》时有过的悲观改变了。家访中她感触最深的,是陪伴学生回到他们成长的地方,看到他们身上被遮蔽的力量,一路走来的坚韧和勇气,还清晰地看到,无论社会的缝隙怎样狭小,年轻的个体终究在不同的处境中显示出了各自的主动性和力量感,并由此散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下天山:亚洲腹地之旅》
[美]欧文·拉铁摩尔 著 王跃 译
光启书局2024年5月
1926~1927年,欧文·拉铁摩尔从塞北的归化出发,穿越戈壁沙漠,到达历史上的“西域”新疆。在与妻子会合后,他们由北向南跨越天山,经历了一次从阿尔泰山脉到帕米尔高原的“亚洲腹地之旅”。这两段旅程,分别被写成《从塞北到西域》《下天山》两本书。
拉铁摩尔在中国长大,熟稔中文与中国人的行事方式,因此成为著名的“中国通”。20世纪20年代的西行路线艰难,充满不确定性,但生机勃勃,交替上演着交情、伎俩、互助与残酷的戏码。拉铁摩尔一路走来,热衷于和沿途小人物打交道,无论商贩、马夫、旅店老板、士兵,都能打成一片。
用拉铁摩尔自己的话说,这不仅是一本游记,也是一本“地缘政治书”。将近一个世纪后,再读他的文字,文风之质朴、直接、爱憎分明,仍能深深打动读者。
《边界的诱惑:寻找南斯拉夫》
柏琳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单读/铸刻文化2024年2月
就像柏琳在序言中所说,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找到一个火把,“用以释放生命中躁动不安的那簇火焰”。她的火把是南斯拉夫,2018~2020年间,她步履不停地走遍了前南斯拉夫6个加盟共和国,然后以难以抑制、不得不写的急切,将自己浓烈的情感、迫切的追问和深度复杂的感受,倾泻在这本《边界的诱惑》中。
南斯拉夫,曾短暂地存在于东方与西方的边界线上,却是一个曾经消除了边界、让民众以非民族主义的方式界定自己的国家。柏琳试图通过南斯拉夫的局部历史难题,来构建对整个世界局势的看法,而她的方式是亲自走一走,回到那片土地,回到那个时刻,回到众人之间。她试图通过这样的“行知”,去破解民族国家时代的终极难题:我们怎样才能打破边界,重建人群之间的真实连接?
《比山更高:自由攀登者的悲情与荣耀》
宋明蔚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单读/铸刻文化2024年6月
近20年来,不同于20世纪的登山者和登山探险行动,有一群人为自己的精神追求而勇攀高峰,他们自称为“自由攀登者”。这群难以被常人理解的人,在高山上跨越生存和死亡。因为死亡率高,遇难者平均年龄小,资料散落,一直没有形成完整的群体形象和连续的故事。
宋明蔚是一位登山领域的资深媒体人,他通过采访大量人物、挖掘资料,站在每一个年轻生命的人生十字路口,记录中国自由攀登者的真实故事,代他们书写这部登山史诗。
在个体发展多元化的时代,有人敢于用有限的一生去换取无限的精神财富,《比山更高》计算了他们的“汇率”,转述了他们的心声。
《我们遗忘的一切:重走父亲逃亡之路》
[德]克里斯蒂安娜·霍夫曼 著 王毅民 译
新星出版社2024年1月
关于二战期间被入侵的各国受战乱影响而流离失所的人们,已经有大量文献和口述实录,但较少人关注的是,其实很多德国普通人也因这场战争,而在德国境内有过漫长的逃亡之旅。
1945年1月,德军从波兰撤退,100多万德国百姓、50多万德国军人撤回西欧,造成大量难民儿童。作者即难民儿童的后代,其父母均为战争中被逐出家乡的德裔难民。逃亡发生那年,父亲9岁,之后对此只字不提,过去的村庄不仅换了名字,连所属国籍都由德国改为波兰。75年后,父亲病危,女儿重新踏上他们当年的逃亡之路,以女性视角审视战争,呈现了德国—波兰—俄罗斯关系中的矛盾和断层,解开一段几乎被德国人遗忘的集体记忆。
《城市丛林:城市的野化,历史与未来》
[英]本·威尔逊 著 朱沅沅 译
中信出版集团2024年8月
自新冠大流行起,城市野化的趋势受到广泛关注。知识渊博且文笔优美的英国作家、学者本·威尔逊曾在《大城市的兴衰》一书中遍数有史以来全球大城市的成败缘由,提醒我们在气候危机和生物多样性下滑的当下,“城市自然”是未来的关键。在他眼里,很多大城市的郊区已经呈现出自然狂野生长的趋势,是时候抛弃刻板的绿化带,迎接更自然的生态环境了。
威尔逊还提醒我们更好地理解城市内部的生态系统,无论公园、社区、植被、动物还是气候,更多样性的环境对人类和所有其他生命都更友好。在他看来,“最美好的树冠就在上海”,即原法租界巨富长、衡复一带的“绿色隧道”。以这样的眼光去审视城市,我们还能得到全新的世界各地旅行指南。
《伊丽莎白·马什的磨难:一个女人的世界史》
[英]琳达·科利 著 侯奕茜 译
中国工人出版社·万川2024年2月
伊丽莎白·马什是一位生活在18世纪的女儿、妻子、母亲和奶奶,她随着家人经历了大航海时代,跨越大洲旅居海外是她生活的常态。本书围绕马什50年的人生展开,包括孕育她生命的牙买加,成长和长期生活的伦敦、直布罗陀、梅诺卡岛、印度,以及曾被囚禁的摩洛哥。她以特立独行的行旅人生,展现了一幅异彩纷呈、跌宕起伏的世界图景。
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女性的环球旅行仍是以男性为中心的探险、商业、殖民行为等的一部分,但伊丽莎白·马什在每一段生活中都努力创造着新东西。18世纪的启蒙运动、帝国战争、洲际贸易、奴隶贩卖与航海移民深刻改变着世界,也重塑着她的人生轨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