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治疗重性抑郁症(MDD)的方法存在局限性。目前可用的抗抑郁药,如针对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抗抑郁药,需要数周的时间才能充分发挥作用,而且在坚持服用的患者中,约有一半的人并不能明显受益。
最大规模的抗抑郁药疗效前瞻性研究--"缓解抑郁的序列治疗替代方案 "试验等研究发现,即使经过数月的序列治疗,三分之一的MDD患者仍然患有抑郁症。难治性抑郁症(TRD)与各种原因导致的死亡(包括自杀)风险升高、医疗资源利用率增加、工作日损失以及焦虑和压力等精神疾病共病相关。
免疫失调与MDD
许多证据表明,免疫失调与抑郁症有关。MDD患者的免疫异常包括血液和脑脊液中促炎细胞因子和急性期蛋白水平升高、适应性免疫反应失调、特定免疫细胞类型比例变化、原发性体液免疫缺陷、自身免疫倾向和小胶质细胞活化。其中一些免疫变化已被证明会导致治疗耐药。
促炎性白细胞介素(IL)-17A水平升高预示着MDD患者在6周后对抗抑郁药物无反应。与有反应的患者相比,基 IL-6较高的情况在TRD患者中更为常见。患有MDD且炎症和代谢标志物升高的患者更有可能在服用抗抑郁药物2年后仍保持抑郁状态。
因此,调节失调免疫通路的药物对TRD尤为有益。事实上,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免疫调节在抑郁症治疗中的作用。一项针对10,000多名原发性炎症性疾病患者的18项随机对照试验 (RCT) 的荟萃分析表明,在基线抑郁评分较高的亚组患者中,即使在控制了这些治疗对身体健康的益处后,使用免疫调节药物也能显著减轻抑郁症状。
一项对14项有关各种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和细胞因子抑制剂的研究进行的荟萃分析表明,与安慰剂相比,这些干预措施可减轻抑郁症患者以及原发性炎症性疾病和共病抑郁症状患者的抑郁症状。另一项对30项RCT进行的荟萃分析表明,与安慰剂相比,抗炎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欧米加3脂肪酸、他汀类药物和米诺环素)可减轻抑郁症状,并带来更高的应答率和缓解率。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免疫调节药物在治疗难治性抑郁症方面具有潜在作用。
新研究概况
本综述探讨了有关单克隆抗体(mAbs)抗抑郁作用的新证据,这是一类较新的免疫疗法,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在PubMed上搜索了截至2023年11月有关mAbs抗抑郁作用的英文出版物,包括荟萃分析、随机对照试验、开放标签、单臂研究和病例系列。有几种mAb已显示出潜在的抗抑郁作用,但大多数针对原发性炎症性疾病的研究都包括轻度抑郁症患者。只有英夫利昔单抗和西鲁库单抗在原发性抑郁症患者中进行了直接研究。如果未来的研究能确定依奇珠单抗和度普利尤单抗等不需要实验室监测的mAbs在自杀风险方面的安全性,那么它们就可能具有潜在的治疗前景。
结论与意义:
使用多种mAbs治疗原发性炎症性疾病与共病抑郁症状的改善有关。鉴于其独特的作用机制,mAbs可为对现有抗抑郁药物无效的患者提供新的选择。
依奇珠单抗(ixekizumab)和度普利尤单抗(dupilumab)(唯一不需要任何监测的mAb)似乎是目前效益-风险平衡最好的两种mAb,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以完善它们在抑郁症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与传统的免疫调节药物相比,大多数mAbs都显示出更好的安全性。例如,dupilumab已被批准用于6个月大的特应性皮炎患儿,而且不需要任何监测。
针对抑郁症状更为严重的患者开展进一步研究至关重要。直接研究mAbs对原发性抑郁症患者的抗抑郁效果,对于完善其在抑郁症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也至关重要。这些免疫疗法在治疗层次和指南中的位置将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总体健康状况以及对其他治疗的反应。同样重要的是要考虑到这些药物的费用,因为它们可能相当昂贵。
最后,对mAbs抗抑郁特性的研究促使人们讨论临床实践中对免疫筛选方法的需求。免疫学研究的最新进展有助于确定MDD和原发性炎症性疾病之间免疫特征的相似性,未来的研究还将致力于开发各种方法,以完善对抑郁症中失调免疫通路的测量,并将这些发现与mAbs的抗抑郁作用机制联系起来。
欢迎加入病友群
微信扫码或长按识别
响应病友多年呼吁,大话精神编辑部在半年前搭建了患者交流群和家属交流群,半年来,已经有数千病友入群,每个群每天多达数千条信息分享。
面对青少年的抑郁、焦虑及辍学等问题,家属群的父母们分享交流,彼此借鉴经验,为了孩子一起在努力。
我们非常欣慰能为病友交流提供这样一个平台,同时也欢迎更多病友加入我们的大家庭。请长按二维码扫码入群。
大话精神专业分站《大话双相》、《大话抑郁》、《大话焦虑》、《大话少年》上线了,欢迎关注!
——大话精神
——大话精神
——大话双相
——大话焦虑
——大话抑郁
——大话少年
参考文献
Rizk MM, Bolton L, Cathomas F, et al. Immune-targeted therapies for depression: current evidence for antidepressant effects of monoclonal antibodies.J Clin Psychiatry. 2024;85(3):23nr15243.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