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复杂的工程市场环境下,勘察设计行业面临整体过剩的严峻局面。那么如何应对?答案就是四个字:开源节流。
对于设计院而言,开源也就是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拓展业务触角,同时努力做好在手项目,树立业绩丰碑。相对于开源,节流则更加容易一些。节流就是努力消除内耗,最大程度上降低运营成本,节省宝贵的资金资源,拓展利润空间。
内耗的普遍外在表现形式,就是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复杂的问题妖魔化。笔者在此列出了设计院常见的六大内耗,供读者参考。
组织架构臃肿不堪
从全行业的角度看,设计院的组织架构形式主要有两种,即专业室所制和分子公司制。简单而言,专业室所制是以技术为核心的扁平管理体制,是经典的设计院组织架构,被长期实践证明是高效的;分子公司制是以业务为核心的多级管理体制,各个业务单元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一些设计院领导没有搞清楚组织架构模式和经营规模之间的关系,片面地认为分子公司制更能凸显业务属性,优于专业室所制,这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误区。专业室所制与分子公司制两者之间没有孰好孰坏之分,需要根据企业规模而定。国内设计院多数为中小型企业,大多适合于采用专业室所制;少数超大型设计院员工数量众多,营收规模巨大,方可考虑采用分子公司制。
一些设计院人数不多、规模不大,却设置了一堆小而全的分子公司,如此这般,设计院领导就自然升格为集团公司领导,高高在上,下指标、听汇报、作指示,既不跑市场,也不管项目。设计院层级有一套职能部门,分子公司层级又有一套职能部门。这么多职能部门,就有无数双闲不住的手,制定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制度、办法、细则,看似面面俱到、管理细致,实则严重脱离企业实际,根本就得不到充分贯彻执行。这种设计院应当本着务实高效的态度,去重新审视自身的组织架构,从架构的角度降低内耗,下大力气简化层级,化繁为简。
干部人数多如牛毛
本条和上条“组织架构臃肿不堪”高度相关。机构臃肿,层级多,干部人数自然也就多。院级领导、分子公司领导、分子公司下设事业部部长、事业部下设组长,大大小小一堆干部。设计院的大楼里,某总、某部长、某主任、某组长的称呼不绝于耳,官大一级压死人。
一些设计院构建了复杂的官僚体系,美其名曰给员工设计了便捷的职业晋升通道,客观上导致了干部数量的急剧攀升。一曰行政序列,也就是传统的院长、分子公司总经理、事业部部长等实权派人物;二曰专家序列,分为院专家、分子公司专家、专业专家等等,甚至还任命了科学家(科学家居然也变成了职务?!);三曰项目序列,分为一级、二级、三级项目经理等等,级别比照行政序列的相关岗位。干部一多,按劳分配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完全变成了按级别分配。设计院内部从崇尚技术演变成了崇尚级别,技术水平如何不重要,重要的是得会察言观色。很多人为了上位不择手段,弄虚作假者有之,吃里扒外这有之,结伙内斗者有之,互掐举报者有之。
设计院处于充分竞争的工程市场环境中,在这种巨大的经营压力下,必须淡化级别,减少干部数量,降低人事内耗,努力打造一支能打硬仗、能打胜仗的技术人才队伍。
绩效考核繁琐复杂
一些设计院热衷于制定复杂的考核制度,号称对员工进行全方位、公平公正的考核,然后以考核为依据发放薪酬。为了实施繁琐的考核,制定了若干制度和细则,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看似公平,实则徒劳。造成的结果是,内斗愈演愈烈,演技大于技术,情商大于智商。原先灯火通明的加班场景一去不复返,生产效率一落千丈。
图农的性格有点儿类似于码农,一份付出一定要有一份回报,否则就消极怠工或者另谋高就。设计院的考核,尤其是对图农的考核,一定要简单化,要让图农能够一眼看到设计成果与奖金之间的对应关系。那种经过多层次打分、计算过程遮遮掩掩的考核分数,难以让图农感受到自身的经济价值。
多数设计院没有持续性的现金流收入,仍停留在手停口停的生存模式,这是勘察设计行业的普遍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就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没有积极性,谈何中标?谈何项目?设计院薪酬激励政策的终极目标,就是严格按设计成果兑现奖金,使员工看得见、看得懂,自愿加班加点,不需要严抓考勤,更不需要所谓“大干一百天”的噱头。
决策程序拖沓冗长
一些设计院决策过程复杂冗长,根本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工程市场。表现之一,事无巨细均要上会讨论,基层不是在上会,就是在准备上会的路上,看似集体决策透明公正,实则是试图用集体决策的名义规避领导责任;表现之二,会议发言极其发散,毫无时间计划性,开得昏天黑地,甚至要在会场上吃盒饭,办公会开成了神仙会,严重挤占了正常有效工作时间;表现之三,议而不决,甚至久议不决,会议结论模棱两可,令基层无所适从,上会之前还想着要怎么干,上会之后不知道该怎么干。市场人员跟踪一个项目,到确定投标策略和价格,直至签订合同,整个过程中要上会数次,汇报的PPT都要准备若干版,苦不堪言。
当前社会处于信息化时代,各家设计院都建了OA系统,应当充分发挥OA系统的作用。其实设计院多数事情可以走流程审批,不必耗费人力物力召开那么多实体会议。只有极其重要的事情,或者有重大分歧的事情,才有上会的必要。这样可以大大节省工作时间,降低时间内耗。
—5—
技术创新浪得虚名
一些设计院不以科学、务实的态度去对待技术创新,而是热衷于追求各种虚名,片面追求工程荣誉、科技荣誉的数量和等级。在科技平台、专利、标准、奖项等各方面,既要、又要、还要。
国内目前设立了多种科技平台,有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等,分别适用于不同的企事业实体。很多设计院曲解了科技平台存在的意义,忙于申报组建科技平台,追求科技平台的数量和层级,其目的不是为了发挥科技平台的创新支撑作用,而是为了给脸上贴金。结果是平台申报了一堆,形同虚设,不仅没有为企业的科技创新发挥作用,每年反而还要准备复审材料,增加了基层负担。有的设计院还热衷于设立内部研究院,冠以某时尚题材的名义,既无人,也无办公场所,令人哭笑不得。例如某工业设计院,总共也就不到两千人,高峰时期却设立了近十个内部研究院,在官网上引以为豪大肆宣传,令人汗颜。
一些设计院对于工程奖项、科技奖项的热爱,几乎到了狂热的地步。费尽心机去报奖,各种整材料,各种拉关系,各种找门路。技术人员花费大量时间去准备报奖材料,疲惫不堪。疯狂报奖的路上,拼的不是技术、业绩,拼的是江湖。
一些设计院只重专利数量,不重质量,动辄就对外炫耀拥有数以千计的专利,以此来标榜技术实力雄厚。其实业内人士都明白,其中有用的专利没有几个,粉饰门面而已,支撑报奖而已。企业每年花费了可观的真金白银去申报、维护知识产权,却没有获得相应的收益。
设计院作为技术密集型、人才密集型的企业,务必要真创新、真研发,这样才会走上良性循环发展的道路。作秀式的、沽名钓誉的技术创新是巨大的内耗,必须坚决予以摒弃。
—6—
软件成本与日俱增
设计院的工作模式从最初的趴图板,到二十年前的CAD,再进入到当前的BIM发展期,各种专业软件被综合运用。市场上主流的专业软件种类繁多,包括绘图软件、建模软件、图片处理软件、可视化工具、项目管理软件等等。
一些优秀专业软件的使用,确实给设计人员带来了便利,提升了设计水平和效率,降低了工程造价,给设计院的工程项目带来了效益。但是设计院在享受软件技术服务的同时,也承受了越来越高的软件成本。随着设计人员对专业软件的依赖与日俱增,设计院就如同被绑架,除了支付购买费用之外,还有年费、升级费、本地化定制费等一系列组合拳。鉴于技术绑架的既定事实,设计院在与软件商的后续博弈中,就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谈判筹码损失殆尽。导致设计院所剩无几的、有限的工程利润,被进一步蚕食。
还有一些专业软件,在厂商推销的时候被吹得天花乱坠,实则并不成熟,很难推广使用,导致设计院购买之后束之高阁,无人问津,直接沦为沉没成本。
因此,设计院购买专业软件一定要慎重,不要轻易决策购买;即使一定要买,也要货比三家,选择相对诚实守信的软件厂商。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要采取有力措施避免侵犯软件厂商的知识产权。有条件的设计院,应该牵头开发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专业软件,将独具特色的设计理念与诀窍镶嵌其中,打造出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
综上,设计院应当努力改进管理模式,降低不必要的内耗,为企业的生存节省宝贵的资源。通过简化组织架构、减少干部人数、提升考核成效、缩短决策流程、推动科技创新、控制软件成本等有力措施,为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本文作者杜山,来自外部投稿。文章所列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攀成德立场。
本文首发于勘察设计前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文章下方留言。
您还想看什么类型的文章,欢迎在文章下方留言,或者私信我们!
点击关注我们,随时了解行业动态。
点赞,在看,安排一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