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问题那可是符合我国社会形态变化的大问题,而与之所对应的养老金自然也是人们密切关注的焦点。
自从中央经济会议释放出会适当提高明年养老金的信号后,紧跟其后的全国财政会议,也提出了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养老金的信号。
所以说,在刺激内需的条件,养老金的上涨一定是老年人群中的重中之重,而这也意味着养老金的21连涨已成定局。
另外,有传言说1954年前出生的退休人员,2025年能两次多涨养老金,这个说法是真实的吗?
2025年能几次多涨养老金?
回首过去,养老金从2005年至今都是上涨的趋势,但从2015年开始,养老金的调整幅度就在逐年下降,从2016年的6.5%,到2024年的3%。
也就是说,虽然有刺激消费、提振内需的条件存在,养老金的21连涨也是一定的,但这个调整幅度大概率也不会太大。
不过,1954年及前出生的人员有福了,你们有可能在2025年能得到两次多涨养老金。
因为养老金的调整模式都有了一定的规律,即上一年年底退休的人员可以参加到养老金的调整当中,也就是在2024年年底退休的人员符合这个范围。
其实养老金的调整方式没有那么的神秘,就3种可供调整的类型,一个是定额调整,还有挂钩调整、倾斜调整。
那什么叫做定额调整呢?就是用来保底、保障的固定金额,所以退休人员都是统一的调整,当然这个与各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是有一定关联的,就如2024年山东省的定额标准是32.6
其实挂钩调整和各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有一定的关系,即和个人的缴费时长、个人的养老金水平可以直接挂钩,主打一个“多缴多得,少缴少得”。
而最后一个倾斜调整则属于有特定条件的专属福利,它这个特定条件就是年龄达到一定的范围和标准,以及身处于偏远地区的适龄老人和适龄退休人员。
那么,为什么说1954年前出生的退休人员,2025年能两次多涨养老金?
因为绝大部分地区对高龄倾斜的调整需要领取人达到70岁这样的门槛,而时间的门槛则是,必须在一年的结束的时候。
就如1954年能否得到两次多涨养老金的机会,就看领取人是否在2024年12月31日之前满70岁。
1954年出生的退休人员,到2024年刚好满70岁,也就是既能享受到明年高龄人员倾斜待遇的调整,也有机会享受定额调整和挂钩调整的变化,而1954年以前出生的人员能够领取到的就更多了。
其实各地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都有不同形式的细分标准,就如:贵州年龄满70岁,之后每增加一岁就能多拿3元。
就如上海,70岁到79岁,每个人每个月能够得到补贴150元,其他地区也是各有不同。
所以说,2025年养老金的调整和变化对适龄老人绝对是利好的,那既是服务于社会民生的手段,也是刺激消费、提振内需的方式之一,更是对我国日趋严重的老龄化程度的回应。
现收现付制真符合时代的发展?
从相关数据获悉,2022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数量是28004万人,在全国总人口中占到了19,8%;而2023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的数量是29687万人,在全国总人口中的占比是21.1%。
愈发加剧的老龄化程度,加大了对养老金金额和适龄人员扶持力度的提高。
对于1954年及以前出生的群体,虽然说各地政策在各地经济发展不同的情况下有差异,但大部分人都能依据自身情况,获得或多或少的额外补贴。对这些政策和背后的具体情况有所了解,心里就有底,对晚年规划和各方面的保障也能做得更加周全。
当然,在老龄化愈发加剧的时代,国家扩大财政投入才是保障,毕竟现行的现收现付制度,是由现在工作的年轻人供养老人。
但现收现付有几个很大的问题,其中一个就是在养老金没有诞生以前没有缴费的,同样按照工龄视同为缴费,这就导致了”空账“的出现。
杨燕绥教授说过,空账是当年的国企欠下的,应该由国企来还,譬如老板降点薪、员工降点薪。而不是单单地在现收现付的政策下,让年轻人供养老人。
毕竟,目前我国的供养比是20%,也就是5个人年轻人供养一个老人,但这两年老龄化加剧的同时,年轻人结婚、生孩子的意愿都降低了很多。
就如:2023年我国的人口增长率是-1.48%,在全世界主要的经济体中位居倒数第二,仅次于韩国。
而我国今年前三个季度的结婚登记人数是474.7万对,与以往相比少了94.3万对。
这意味未来年轻人的数量会越来越少,如果还是单一的年轻人供养老人的现收现付制,那未来供养比可能达到50%甚至是更高,未来年轻人的压力也将非常大。
所以说,在政府的大力投入下,今年适当地提高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的信号,大概率也是减轻未来年轻人压力的信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