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粒子是相互绕转的两个“半元电荷”组成的,根据带电的情况,形成的基本粒子存在三种形式:负元电荷基本粒子、正元电荷基本粒子和中性基本粒子,其组成规律是:m^2R=Q= 7.81×10^-85,m是基本粒子的质量、R是基本粒子的空间半径、Q是常数。其它所谓的基本粒子都是由基本粒子组合而成的,单独的半元电荷是不存在的。我论证的这一结论被美国物理学会2022年冬季会议录用,录用截图摘要如下:
暗物质粒子就是基本粒子的一种,即中性基本粒子,相互绕转的两个异性“半元电荷”组成的,并且是辐射到外部空间的基本粒子,还必须具备质量和中微子的质量相当。其辐射机理是:存在物质内部的基本粒子质量亏损一半即辐射到外部空间,符合爱因斯坦质能方程理论,分析、论证如下:
我在科学智慧火花发表的《地震形成的分析及“地震”的普遍性原理解析天体绕宇宙中心公转的角速度》论述到,存在于宇宙内部的物质公转的角速度的大小和物质的质量及存在的位置没有关系,数学描述:宇宙内部及表面的万有引力定律:F=Gρ4πxm/3=ω^2xm,由于宇宙在某一时期内可以认为宇宙的密度ρ是常数,显然ω^2是常数,则ω一定是常数,并且这个常数就是宇宙所有物质绕宇宙公转的角速度,这个规律可以称之为宇宙尺度上的大规律,根据曲线运动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关系:v=ωR,速度大的粒子、天体必然存在于宇宙的外层,据此我们可以得知:中微子及质量相当的基本粒子必然存在于宇宙的边缘,没到达宇宙边缘的这些基本粒子必然做离心运动向宇宙边缘,也就是说,宇宙边缘存在的是中性基本粒子,并且这些质量和中微子相当性质相同的粒子必然绕宇宙几何中心光速或接近于光速在宇宙的边缘做类圆周运动,但是径向速度很小,传播速度很小,也就是说,这些粒子传播速度很小,数量极其巨大,这样必然造成宇宙边缘的质量非常大,这些粒子就是暗物质粒子:相互绕转的两个异性“半元电荷”组成,中微子及类中微子。
现代科学研究认为,弱相互作用有质量粒子(WIMP)是被最广泛讨论的暗物质候选者之一,它是指质量和相互作用强度在电弱标度附近的某种稳定粒子,通过热退耦机制获得已知的剩余丰度。WIMP应该基本是电中性和色中性的,因此不直接参与电磁和强相互作用。中微子及和中微子质量相当的基本粒子不参与强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但是参与弱相互作用,并且存在质量,所以这类基本粒子就是暗物质粒子。不能确定中微子是暗物质粒子的唯一原因是由于中微子接近光速运动,其实,宇宙边缘的中微子虽然绕宇宙几何中心接近光速运动,但是中微子的径向速度很小,也就是说,绝大部分的中微子存在于宇宙边缘处,中微子的状态是相对稳定的,符合暗物质粒子的已知属性。
根据上述的论证,暗物质粒子存在于接近宇宙边缘的位置,所以我们很难观测、检测到,由于宇宙边缘存在大量的暗物质,并且是相对稳定的,也就是说,宇宙边缘存在质量巨大的暗物质,所以暗物质的作用之一是促使宇宙膨胀。由于暗物质粒子都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向宇宙边缘运动,单个的暗物质粒子质量极小,所以我们只有在较大的空间范围才能“感知”它的存在,例如星系空间或更大,恒星系或更小的空间很难“感知”它的存在。
上面我是依据现有科学对暗物质的认知,揭示暗物质粒子的本质。我个人认为,绝大多数的暗物质存在于宇宙的边缘,还没有到达宇宙边缘的暗物质粒子,也在光速或接近于光速向宇宙边缘运动,光子及广义上的光子是存在质量的,暗物质或许就是由看似没有质量或质量极小但是数量极大的粒子组成,它和物质的组成是相似的,不同的是暗物质粒子不显电性,即不显电性的基本粒子,存在于物质外部,数量多、范围大导致在大尺度空间明显显现。为何?那是由于可见物质如果转化为基本粒子“洒落在”那样大的空间,也没有现在认知的暗物质粒子的“密度”大。所以暗物质粒子就是不带电的、存在于外部空间(不在物质内部)的基本粒子,主要存在于宇宙的外部边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