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是个非常普通但有点小聪明的孩子,也喜欢做有难度的题,希望自己能考出比较好的分数,用现在的话说,应该是“对自己有要求”的那种孩子吧,而且我不偏科。文科也好理科也好,只有我不感兴趣的,没有我学起来特别吃力的内容,无非是平时一学就会,和考前临时补会的区别(生物历史地理我一直不感兴趣,所幸分值少,中学前期还不算分)。我的作文经常被当范文拿到别的班去读,我初二从镇上转学到市内,由于又穷又土还大嗓门,非常遭班上洋气文静小姑娘们的讨厌,但到考试的时候她们就对我比较热情,因为想让我给她们传数理化选择题答案。
从小父母督促我学习的方式也很机械,来来回回无非就是:你作业写完了没?你考了多少分?你在干什么,有没有用功看书/做题?我爸那时候退休了,还会冲到我学校去,站在教室外监视我有没有双臂抱好,认真盯着老师听课,是否每个问题都马上以规范的姿势举手回答?
好像孩子是个机器,或者一头驴,而学习就像开机运行或拉磨,反正只要“用心”就可以取得好成绩。
由于我文理平均,父母认知又有限,导致我始终觉得,自己能考高分,是因为我比较“肯听讲”,别人不会做题,是因为“不用功”,而偏科,就是因为“太懒,只想学自己感兴趣的”。
直到成年之后,我认识了在各个领域有不同表现的人,也开始自己带孩子,教孩子学习,看孩子画画,认识孩子的同班各种学霸,又通过互联网看到不同的“老天爷喂饭吃”的各领域小天才,我才渐渐明白:并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同一条全科之路。
有的孩子,对文字的领悟能力特别强,对影视作品的共情力特别强,对历史知识和故事如饥似渴,小小年纪就讲得头头是道,但是数学符号,对他来说就像是藏语,无论他再怎么努力,付出多少精力去死记硬背公式,他还是只能取得30分;有的孩子运动天赋过人,肢体非常协调,舞蹈视频他看一遍就能跳对80%,而我要学一段舞,就得一次次截停画面,企图用学做广播体操的方式记住每个动作和顺序;糖姐画画,我们从来没请真正专业的老师去系统性教学,只通过一点零碎的时间她就能把卡通作品画出神韵来,把画图软件玩得娴熟,把色彩运用得超乎你想象,我夸她说:你这画,让我用纸蒙着描,我都描不出来你的效果。
原来我从小在学业上过得比较顺心,并不是因为我是“全才”,而是因为我不擅长的那些内容,恰巧被归作“副科”,我太幸运了。如果我不感兴趣的地理历史生物是主科怎么办?我的日子该有多难过?我想像不出来,但只有这么想像的时候,我才突然理解了班上那些“不用功”的孩子,面对父母的日常责难的时候,有多么痛苦。
开始写公号之后,我常常和诸位父母聊的一个问题就是:想想你自己能不能做到?
怪孩子不能先完成作业再出去玩,那你有没有第一时间高质量完成工作;怪孩子不爱看书只想看手机玩游戏,你平时在家是否只看书不玩手机(要不你打开自己的手机看看今天的屏幕使用时间);怪孩子不爱上课外班只想着玩,那你有没有给自己多报几个班充电考证,现在计算机/建筑行业/外语/音乐/心理学,你想学啥不行啊;怪孩子连“最基本”的计算都总是“粗心”做错,那是因为这对他们来说是全新的知识,不信你自己现学个新乐器,看你能不能把谱子一次性弹对?
对于“偏科”的孩子,也一样:你想想自己是不是十项全能,什么都在行,语文,数学,生物,化学,体育,音乐,舞蹈,美术,地理,历史,情商,财商,是不是每一项都如饥似渴地爱学,轻松做到同行头部?
把孩子的弱势,想成你自己不怎么灵光的那件事,然后逼自己去“拿分”,你才能切实体会到孩子面对那项无法逃避的学科时的痛苦。
我最近重读琼瑶自传,最痛苦的部分就是:当我看到一个对数学一窍不通的文字天才,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地被逼着提升数学成绩,考大学的时候。在她两次自杀后,她的知识分子母亲,仍然一直在寻找机会,等她喘口气了,就用商量的语气“求”她说,试试吧,再试一次吧?好不好?考不上大学,你以后怎么办呢?我们家的孩子,竟然考不上大学,别人会怎么看笑话呢?
当琼瑶终于说好,她妈妈非常高兴,而琼瑶马上就内疚了:原来我只是答应愿意试试,就可以让妈妈这么高兴,我是不是太不争气了。
而我只感到万分压抑和揪心,我在呐喊:不要逼孩子考大学了!让她去做真正能发光发热的事吧,让她开心自在一点不好吗?你看不到她已经崩溃了,已经开始怀疑自己了吗?
你已经有了具有文学天分的孩子啊,她从小对古诗词的理解力和记忆力都远超大她好几岁的孩子,她的作文永远是范文,她的语文总是满分,她总体成绩不好却一直是所有同学推举的学习委员,就因为她做任何纪要永远是最快最好的。你只需让她发挥自己的专长就可以了,如此简单的事情,我们大部分家长都无法拥有的优势,为什么你要用你的特长,你的面子,社会的认可方式……去绑架她,把她变成一头“驴”呢?
虽然,艰苦和冷清,强权和偏见,痛苦和创伤,确实可以挤压出作家更加敏感浓烈的情绪,让其投入爆发式的创作,但是……这个过程,这个偏执的知识分子母亲,还是让我太痛苦了。
偏科,其实意味着孩子有更特别的思维方式,有更多天赋被专注地用到同一个地方,偏科有什么不好呢?错的不是孩子,错的是教育制度(或者说无奈的是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无法包容和鼓励每个孩子,但我们家长可以看到自家孩子的发光点,我们可以在苍穹寒风之下,给孩子撑起一个小的庇护所,告诉他:数学不好也没问题,你只是需要比别人更辛苦更专注一点,在你自己的那条路上力争上游。
这不就是家庭存在的意义,父母存在的意义吗:严格要求自己(而不是孩子),让自己有能力为孩子兜底,让孩子有机会展翅做自己热爱的事。
来源:骆仰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