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网首席金融观察员 金剑
在金融监管的聚光灯下,2024 年平安银行收到的一张张罚单,犹如一记记重锤,狠狠砸向其风控管理的防线,累计逾 7600 万的罚款金额,更是醒目地警示着这家银行内部潜藏的巨大问题。这绝非简单的数字惩戒,而是深刻映照出平安银行在风控管理体系从顶层设计到基层执行多层面的溃败。
先来审视这巨额罚单背后的违规 “拼图”。仅总行一笔罚单就高达 6073.98 万元,占据总罚款金额的 79.2%,宛如一座违规行为的 “冰山” 主体浮出水面。在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板块,乱象丛生:个别高管未经任职资格核准便 “走马上任”,同一股东超比例提名董事,肆意扰乱治理架构平衡;部分岗位绩效薪酬延期支付比例低于监管底线,让激励约束机制形同虚设;重大关联交易审查审批如同 “走过场”,为利益输送埋下隐患。信贷业务领域堪称 “重灾区”,违规操作接二连三: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全然不顾风险敞口;并购贷款、流动资金贷款、个人贷款违规发放,贷款用途管控 “大放水”,资金流向高危地带,授信问责也绵软无力,不良贷款滋生的 “种子” 就此埋下。
同业业务方面,违规行径同样触目惊心。接受第三方金融机构信用担保,将风险敞口肆意扩大;分支机构贸然承担非标投资信用风险,无异于在钢丝上跳舞;通过同业投资掩盖资产损失、延缓风险暴露,玩起危险的 “风险递延游戏”;违规垫付产品赎回资金,扰乱市场资金正常流转;同业非标投资业务风险加权资产计足不足,“掩耳盗铃” 式低估风险;甚至以贵金属产业基金模式融出资金违规用于股权投资,完全背离业务合规边界。理财业务也未能幸免,违规向理财产品提供融资、虚构风险缓释品,让投资者资金暴露在高风险之下;代客理财资金流入本行自营业务,“监守自盗” 般挪用资金;理财产品相互交易、信息披露不合规,投资者知情权被无情剥夺;理财投资 “名股实债” 类资产统计造假,结构性存款 “假结构” 泛滥,理财市场的信任根基被严重撼动。
分支机构的违规表现同样 “不甘示弱”,地域上呈 “星火燎原” 之势,覆盖全国多地,从繁华都市上海到边陲昆明,无一幸免。上海分行一年内 3 张罚单、374.60 万元罚款,昆明分行因贷款 “三查” 严重不审慎被罚 50 万元,诸多案例皆是风控失控的明证。信贷业务违规类型高度集中:贷前调查粗疏,南昌昌南支行因贷前调查不到位致使贷款沦为不良;资金违规流向屡禁不止,天津分行个人消费贷款资金回流借款人、票据贴现资金违规回流出票人;房地产信贷违规频现,上海分行向资本金比例不足的房地产项目放贷。更有甚者,部分分行多项违规问题 “叠加感染”,西安分行因个人贷款违规使用、置换贷款管理不善等多宗 “罪”,吞下 190 万元罚单苦果。
回溯平安银行近年发展轨迹,激进扩张策略无疑是这场风控危机的 “催化剂”。以信用卡业务为典型,短短 3 年发卡量增幅超 50%,远远甩开行业平均 30% 的增速,消费金融贷款量亦是一路狂奔。然而,风控体系建设却如蹒跚学步的孩童,远远跟不上业务 “高速列车”。新客户准入筛查粗放至极,信用评估模型漏洞百出,一味追求数量增长,对质量把控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宏观经济稍有 “风吹草动”,还款潮汹涌来袭,逾期坏账如洪水猛兽,资金链瞬间紧绷。数据为证,截至 2024 年 9 月末,个人贷款余额较去年末锐减 9.6%,消费性贷款与经营性贷款下滑超 10%,信用卡应收账款余额同比 “跳水” 11.9%,业务根基摇摇欲坠。
内控层面,本应是坚固 “防火墙” 的内部自查与审计机制,已然沦为 “纸糊的屏障”。从基层员工违规操作肆意横行,到管理层对合规报告敷衍审批,“形式主义” 大行其道。调研数据显示近 40% 银行员工直言所在行内控检查 “浮于表面”,平安银行更是这一乱象的 “集大成者”。制度敬畏之心缺失,让违规行为如野草在无人监管的荒野疯长,不断啃噬银行稳健发展的根基。
如今,这 7600 万罚单既是给平安银行的一剂 “猛药”,更是银行业的一面 “警示镜”。它告诫平安银行,重拾风控管理、重塑合规文化已刻不容缓,否则将在金融浪潮中被汹涌暗流吞噬。同时也警示同行,莫要重蹈覆辙,在业务扩张与风控坚守间寻得平衡,方能稳健远航,远离罚单 “风暴区”,守护金融市场的风平浪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