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在中国的公立医院,曾经随处可见的进口药品正变得越来越稀缺。许多原本依赖这些进口药的患者发现,不仅药房中买不到,医生开具的处方也开始优先选择国产药物。
这一变化,逐渐引发了公众对医疗体系深层次问题的关注。为何原研药越来越难买到?进口药的“消失”是国家政策的结果,还是药企的主动选择?国产药能否完全替代进口药?
2024年9月,一位父亲在社交媒体上讲述了自己为孩子治疗支原体肺炎时的经历。他提到,孩子在感染后需要使用阿奇霉素注射液,而这种药物进口版本曾以高效著称。然而,他发现孩子所在的门诊只能开具国产阿奇霉素,进口药已经无法使用。为了给孩子用上进口药,他不得不四处奔走、甚至转院,最终在一家医院的住院病区勉强找到了进口药。这位父亲的困惑是,“为什么明明愿意花更多的钱,却买不到更好的药?”这条消息迅速引发广泛关注,“进口药去哪了?”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事实上,这并非个例。从2023年冬季开始,越来越多患者发现进口药在公立医院中变得难以获得。常见的阿奇霉素注射液以及治疗糖尿病的明星药物阿卡波糖,逐渐从医院的药房中“消失”。不仅如此,许多患者在治疗肿瘤、心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时,也面临类似的难题。
进口药的减少并非偶然。这背后有多重原因,而最为直接的因素是中国近年来的医保改革,其中尤以药品集中采购(简称“集采”)和DRG控费模式的实施为代表。
药品集采政策始于2019年4月,其核心目的是通过集中招标采购,降低药品价格、减轻医保基金压力。这一政策要求国内外药企参与竞标,通过安全性、疗效、价格等多维度评估选出中标药品。对于患者来说,集采的初衷是好的——降低药品价格,让更多人用得起药。然而,从实际执行来看,这一政策也给进口药带来了巨大压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