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巍巍昆仑山冈,白雪连绵不绝,河流奔涌,白浪滔天,是和田玉的生命之源。和田玉,不仅是中华玉文化的主要载体,更是承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中国名片”。
在故官博物院百年华诞到来之际,2025年1月6日,“玉出昆冈——清代宫廷和田玉文化特展”在故宫博物院开幕,展览遴选具有代表性的清代宫廷和田玉精品258件,立体展现中华文明以玉为媒、交融互鉴的发展历程。
▲观众参观展览
展品包括故宫博物院藏已知最早的汉代和田子料玉辟邪、乾隆皇帝钦定为二十五宝之首的“大清受命之宝”、镌刻乾隆皇帝御题诗的采玉图山子、反映清朝与域外地区交往的痕都斯坦玉器等重要展品,其中130件珍贵文物为首次展出。
▲130件珍贵文物为首次展出
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都海江表示,新疆作为多民族聚居地,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重要成员。此次展览以玉为媒,通过陈列具有代表性的清代宫廷和田玉文物,为观众们带来一场玉文化盛宴,也是讲好新疆故事、讲好中国故事,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尝试。
▲(左)青铜兽面纹出戟方觚,(右)乾隆御题白玉寿字兽面纹出戟方觚,清
▲(左)白玉牺尊,(中)乾隆款碧玉夔龙纹兽耳簋式炉,(右)乾隆御题碧玉龙尾觥,清
新疆和田,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玉料产地。考古证明新疆用玉的历史已超过4000年,若羌县楼兰古城出土的玉斧等工具是使用新疆玉料的最初阶段。西汉中期以后,和田玉开始大量进入中原,并逐渐成为此后2000余年玉器制作的主要材料。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开始,和田玉每年春秋两季呈进官廷,以贡玉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和田玉占据清代官廷玉料的主要地位,其制作和使用空前发展和繁荣,中国玉器艺术进人继新石器时代晚期和汉代之后的历史上第三个发展高峰。
▲青玉龙钮“抑斋”印,清乾隆
▲白玉盘龙钮“大清受命之宝”,清崇德
一件清乾隆年间的白玉盘龙钮“大清受命之宝”,印面阳刻“大清受命之宝”,汉文篆书满文本字,各二行。故宫博物院器物部研究馆员、策展人黄英介绍,此宝为乾隆皇帝钦定二十五宝之首,据《交泰殿宝谱》所记为“以章皇序”,即表明大清皇帝受命于天的正统身份。又据《御题交泰殿宝谱序后》记,此宝为“传自太宗文皇帝时,自是而上四宝”之一,“均先代相承,传为世守者,不敢轻易”,因此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诏改玺印中的满文本字为满文篆书时,该宝得以保持原貌。
古人采集和田玉的场景是什么样的?在“乾隆御题白玉采玉图山子”这件玉器上,呈现了采玉的情景:两名维族男子,头戴毡帽,脚穿高靴,腰间扎绳,长绳盘于腰后,正弯腰躬身,双手用力搬动玉石。背面阴刻楷书乾隆二十六年(1761 年)御题诗《于阗采玉》:“于阗采玉人,淘玉出玉河。秋时河水涸,捞得璆琳多。曲躬逐逐求,宁虑涉寒波。玉不自言人尽知,那曾隔璞待识之。卞和三献刖两足,审然天下应无玉。”二人所搬的玉石下方阴刻水草纹,说明此件玉山描绘的是采集和田玉子料的场景。
▲乾隆御题白玉采玉图山子,清乾隆
展览分为“玉之源”“玉之礼”“玉之雅”“玉之巧”“玉之用”五个单元进行展示,以期诠释清代和田玉文化。
▲(左)宋代白玉礼乐图杯,(右)乾隆款白玉礼乐图杯
▲观众参观展览
▲乾隆款白玉仿古连环
此次展览由故宫博物院主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协办,香港赛马会全力支持,公益慈善研究院独家捐助。
据介绍,展览将配套出版展览图录,故宫官方网站将同时推出线上展览,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官方视频号等平台将对此次 展览进行多渠道、多形式的推送。为配合展览内容的解读,故宫博物院还将陆续推出面向公众的系列学术讲座。
▲展现中华文明以玉为媒、交融互鉴的发展历程
▲(左)乾隆御题青玉僧帽壶,(右)白玉僧帽壶,清
▲玉如意,清
▲(左)乾隆款白玉碗,(右)乾隆御题白玉填金花卉纹葵瓣式碗
展览位于故宫博物院东六宫区域的斋宫展厅,自2025年1月7日至2026年1月4日对观众开放,观众可通过“故宫博物院”小程序预订故宫门票后免费预约展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