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二首·其一》
这是“七绝圣手”王昌龄的边塞诗代表作。王昌龄,字少伯。生于武周圣历元年(698)。因为做过江宁(江苏省南京市)丞和龙标(湖南省怀化市洪江市)尉,人们又将他称为“王江宁”和“王龙标”。
少年游
手携双鲤鱼,目送千里雁
有人说王昌龄是长安人。有人说,他出身于太原王氏。也有人说,他出于琅琊(山东临沂)王氏。
更多人相信,他也许是这两支王氏家族中其中一支的后代。太原王氏是唐朝五姓七望之一,拥有极高的权势和声望。王昌龄早年的大部分时间生活在长安,那是长安城外东边灞上的一个小村庄,村民们崇尚渔猎以改善伙食,多余的野味拿到集市上售卖,还能补贴家用。
农闲时节,可以到长安城内逛逛。长安城的里坊间遍布酒肆,各式美食令人眼花缭乱,什么烙羊、炙驼,加上葫芦酱、桃花醋,撒上芝麻和胡椒,香气四溢,馋得人口水都要流下来啦。贵族人家下馆子爱吃鸡舌,嚼着鸡舌,连酒量也大了。还有那兔羹,令人垂涎三尺。各色糕点,不可胜数。朱雀大街上的“张手美家”每天人山人海,座无虚席,据说能进这家馆子的都不是普通人。
可王昌龄家境贫困,那般精致的食物对他来说实在过于昂贵。他偶尔会在街上的饼铺里买几个饼。那时,长安城的饼铺里,出售着各种饼,胡饼、汤饼、蒸饼、馄饨,还有薄夜饼、喘饼、糖脆饼、二仪饼等。各种花样的饼令人目不暇接,即便每天吃一种,一年下来也吃不完。那时正逢开元盛世,一钱能买许多饼,够王昌龄吃好几顿了:“开元中,长安物价大减。两市卖二仪饼,一钱数对。”(唐·冯贽《云仙杂记》)
王昌龄家常吃的是黍米饭,最常见的下饭菜是韭菜。有时整治饭菜时,王昌龄腰间便挂着镰子到菜园里割韭菜:“腰镰欲何之,东园刈秋韭。”他还对钓鱼颇感兴趣,因性格直爽,不拘小节,为人风趣随和,有时出门在外遇见了垂钓的老翁,也忍不住要上前去问问,您钓鱼有多少年啦:“开门望长川,薄暮见渔者。借问白头翁,垂纶几年也。”王昌龄也是个老钓客,闲来无事的时候,便喜欢前往灞河河畔垂钓。灞河是黄河的支流,里头鱼鲜丰美。运气好的时候,王昌龄收获可不小:
时从灞陵下,垂钓往南涧。
手携双鲤鱼,目送千里雁。
——《独游》
在唐代,鱼肉最风行的吃法是切脍:将鱼肉切成薄片直接食用。制作鱼脍时,砧板上垫上一张纸,将鱼肉切丝或切片,切得越薄越好。王昌龄刀工估计不错,也喜欢吃脍。
那时,长安城的贵族间流行一道“金齑玉脍”。将鲜美的鱼肉切得又薄又精细,鱼肉如美玉般雪白,垒成小堆。然后将姜、蒜、盐、熟栗子肉等配料捣成齑,撒到鱼片上,对了,最后还得撒上捣碎的橘皮,再浇上橘汁或橙汁,金色的齑料与如玉的鱼片相互交融,光彩夺目,无论是从色、香、味各个角度细品,都堪称极品。
不过,橙子和橘子产于南方,对寻常百姓来说,想吃上一道正宗的“金齑玉脍”可多难啊。后来玄宗登基,诏令天下,禁止采捕鲤鱼,这下百姓连鲤鱼也不能吃了。
出塞
少年仗剑出边关
十几岁时,豪情万丈的王昌龄像个游侠一般仗剑远游,他到过河南、河北,还曾上嵩山寻仙学道。后来,他翻越了太行山,来到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邯郸城外平原上时常能遇见策马奔驰的少年,他们带着皂雕驰骋于平原上,归来时,马上挂着各种野味,比如兔子。王昌龄也许会想,用这兔肉来熬一锅兔羹一定美味:“少年猎得平原兔,马后横捎意气归。”
王昌龄后来去了河东(山西省西南部),因为那时圣人到那儿出巡。他想找机会向朝廷献诗,希望能够得到圣人赏识:“开唐天业盛,入沛圣恩浓。”可那该有多么难。他回到长安后,继续向名士献上过自己的诗赋。
唐朝虽采用科举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可那时的科考,仍深受魏晋门阀士族之风的影响,世族子弟可以凭祖辈恩德直接获取功名;寻常人家子弟,只能通过考试挤独木桥。何况考官看的,不仅是考场成绩,考生的声名、才德,甚至推荐者的评价,都是评判成绩的重要因素。当然了,学子也可以选择另一条路——“举荐”。他们可以将诗赋献给在朝堂之上说得上话的名士或大臣,如果得到赏识并被举荐,也能获得光明前途。
王昌龄并未如愿,他献上去的诗赋,无不石沉大海。他决定选择另一条路——投军!王昌龄跟着军队去过北边的边塞,出过雁门关。那时,北方的契丹连年南下侵扰,唐军在与契丹的战争中败多胜少,开元初年的“滦水谷之战”中,六万唐军几乎全军覆没。王昌龄由此慨叹:“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他还去过西北边塞,那儿的景致、风俗与中原全然不同,有连绵的雪山,有成群的牛羊和野驼,那里的饼比长安更大、更硬,人们喜欢在饼里裹上一层厚厚的羊肉馅,类似于长安的“古楼子”,味道极其香美。那里产的瓜清脆爽口,汁液饱满,犹如甘霖,比蜜还甜。那儿的石榴比中原的甜,葡萄比中原的大,葡萄美酒多到喝不完。每回开拔前,将士们围聚在一起炙着全羊与野驼,将军们高举金叵罗,战士们手捧夜光杯,伴着胡琴与羌笛那宛转而略微透着些许悲壮的旋律,一杯接一杯地畅饮葡萄酒。
边塞的生活是残酷且艰苦的,一旦烽烟燃起,便日夜不得停歇,将士们的臂膊上缚着胡瓶,里头装着用来提神并解渴的酒,马不停蹄地奔赴前线。大部分地方黄沙万里,植被稀疏,戈壁之上是道不尽的荒凉萧瑟与寂寞,有时还会扬起遮天蔽日的大风霾。那儿的冬天也来得早,一到八月就开始飘起了雪花,每每在边塞中仰望空中的明月,战士们的心中都会燃起浓烈的思乡愁绪。
新声一段高楼月
王昌龄经过几年军旅生涯的磨砺后,于开元十四年(726)回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科举考试,中了进士。不过,唐代的进士还得经过吏部的铨选,甚至参加制科考试才能获得官职。
开元十九年,王昌龄参加了“博学宏词科”考试。这是一种制科考试,是朝廷为了选拔特殊人才临时举行的考试。这种考试备受时人重视与推崇,不仅普通士子可以参加,已经入仕的官员也能参加。一旦登科,意味着能得到更广阔的晋升前景。顾名思义,“博学宏词科”选拔的是有文才的人。
王昌龄考中了当年的“博学宏词科”,被授予了“秘书省校书郎”的官职。这是个九品官,负责图书校订和编辑工作。那时的大唐,在西域与北方,都取得了军事胜利,开元全盛,国泰民安。那时的王昌龄也意气风发,喜欢写诗歌咏盛世:“新声一段高楼月,圣主千秋乐未休。”
按照唐制,王昌龄是没有资格参加日常朝会的。但每月初一十五,或是在重要节日,朝廷都会举办大规模朝会,文武百官皆进宫朝见圣人。在这样的日子里,光禄寺将为与会大臣或宾客提供酒食。王昌龄最爱的是鱼脍,那道“金齑玉脍”令他馋了多少年。臣子的餐食与圣人的全然不同,圣人的餐食奢华得令王昌龄目瞪口呆:
外形烤得如曼陀罗花般美丽的“曼陀样夹饼”,用蛙肉裹上精豆粉制作的“雪婴儿”,用烤羊舌和鹿舌制作的“升平炙”,用蛤蜊肉熬制的“冷蟾儿羹”,用驼蹄熬煮的“驼蹄羹”,卷入蟹肉蟹黄的“金银夹花平截”面饼,用鸡肉和鹿肉拌粉油煎而成的“小天酥”,用猪、牛、羊、熊、鹿等五种肉食组成的“五生盘”……
宫廷中的奢靡风气正在蔓延。有一回元旦,光禄寺违背规定,将提供给臣子酌酒的柄勺换成了大斗,导致酒的开销严重超支。负责稽核的比部发现后,认为光禄寺的做法无法可依,便对光禄寺进行弹劾。光禄寺却辩解称,他们引用了古人的规制来提供酒食。王昌龄觉得光禄寺的解释不仅牵强,而且可笑:“何令式之无稽?徒欲致讥,诚堪耸诮。”(《对大斗酌酒判》)
江宁
“寒具”惊动十里人
开元二十二年(734),王昌龄再次参加了“博学宏词科”考试。他又登科了,原本想着能有光明仕途,可他的官阶不仅没升,反而被外放至汜水(今河南省荥阳市)担任县尉,负责的是治安捕盗类的事务,与“博学宏词”几乎不搭边,这实在耐人寻味。有人说,正因为他太过坦荡,说话直来直去,因而受到排挤。
没多久,他被发配到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担任县丞。这是个八品官,比之前稍有长进,却远离长安。江宁,古称金陵、建康。在唐代,江宁不仅为江南望郡,当地美食也享誉天下,有人将江宁最知名的七种美食合称“建康七妙”。其中“寒具”最具代表性,制作寒具时,将和好的面搓成细条,像麻绳一般扭几个结炸酥,吃起来香脆有声,那“嘎脆嘎脆”的声音仿佛能惊动十里人家。
除了寒具以外,江宁产的米饭也软糯香甜;江宁腌菜酸爽可口;馄饨比长安的还好,汤清得可以砚墨;江宁的面品质上乘,揉好的面很筋道,就算打结也断不了;制好的饼薄如蝉翼,将其放置于书面上,透过饼皮还能看见书页上的字。对了,江宁香醋味道醇美,甚至有人将其当酒喝。
可没几年,宰相张九龄被李林甫陷害而罢相,王昌龄为张九龄打抱不平,结果被贬岭南,仿佛有人在笑话他:张九龄是韶州(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你与他这般要好,那便去那边看看吧。
开元二十七年,王昌龄前往岭南途经襄阳,他特意去拜访孟浩然。孟浩然比王昌龄还大几岁,他们当年一起参加科举考试,王昌龄金榜题名,孟浩然却失意而归,但二人结下了深厚友谊。孟浩然在长安时,就曾告诉王昌龄,他的故乡襄阳有一种“槎头鳊”,其美味可一点儿都不逊于黄河鲤鱼。他盛情邀请王昌龄,有机会到了襄阳,一定要去找他,他要请王昌龄吃最正宗的襄阳“槎头鳊”。孟浩然和王昌龄都没有食言,王昌龄后来多次造访孟浩然的别墅,孟浩然也果然用鳊鱼招待。孟浩然也爱吃脍,将鳊鱼切成薄片或肉丝味道极其鲜美。
据说,王昌龄没有到达岭南。他到桂阳(今湖南省郴州市)时,正赶上朝廷大赦天下,便从桂阳北返。他到达巴陵时,遇见了李白。两人性格相近,李白是一位游侠,年轻时的王昌龄也是。李白曾求仙访道,王昌龄也一样。他们同样豪迈不拘,相见恨晚,结为挚友。
开元二十八年,北归的王昌龄再次来到襄阳。那时,孟浩然患上了“背疽”,虽然经过调理,病情好转,可见了王昌龄,他高兴得不能自已。他准备了丰盛的菜肴与美酒,不止为了招待王昌龄,更为了庆贺他得到赦免。桌上有王昌龄爱吃的鱼鲜,还有美酒。王昌龄离开后不久,孟浩然就去世了:
“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时浩然疾发背,且愈。相得欢甚。浪情宴谑。食鲜疾动。”(唐·王士源《孟浩然集序》)
这顿饭大概是王昌龄一生中吃过的最后悔的一顿饭。
龙标
青鱼雪落鲙橙齑
不久,王昌龄再次被派往江宁担任县丞,来来回回兜了一大圈,又回到原点。即便江南有美食相伴,江南的吴姬舞姿绰约,也一点儿不比长安酒肆里的胡姬差。可王昌龄也过得并不畅快:“县职如长缨,终日检我身。”
身上的官职就像一条长缨,整天都在约束着他。他时时想起那些故人,比如孟浩然:“故人念江湖,富贵如埃尘。”那些老朋友都喜欢过着江湖上的自由生活,富贵荣华对他们来说就像尘埃一样微不足道。王昌龄大概也想,就该跟那些朋友一样,去拥抱快意江湖。
王昌龄在江宁这些年,去过江南多地。比如他去过杭州,还去过广陵(江苏省扬州市),广陵的酒很不错,令人回味。他有时候看见垂钓的老翁,他依然会忍不住地上前去凑凑热闹:“为问易名叟,垂纶不见鱼。”您钓了这么久,可为什么不见鱼儿上钩呢?
万万想不到,远在江宁的王昌龄依旧逃不过被贬谪的命运。王昌龄前前后后在江宁待了近十年,天宝七年(748),王昌龄被贬为龙标(湖南省黔阳县)县尉,这是唐代偏远县城的九品芝麻官。据说他被贬的原因是“不护细行”,大致是生活细节不够检点。想来也是,如果能循规蹈矩,他就不是王昌龄。可“不护细行”算哪门子的理由,分明是被人恶意排挤。
王昌龄沿长江而上,再南下洞庭湖,经沅江一路到达龙标。这里远离了喧嚣,却也远离了长安、洛阳之繁华,也没有江宁那样热闹非凡。王昌龄时常与好友们相约竹林下饮酒,倒也快活自在。更可喜的是,这儿盛产橘子、柚子、橙子。这些水果在北方可不容易吃到。沅江里的青鱼味道极鲜,每回钓上了鲜鱼,王昌龄便将其切脍,鱼片像雪花一样飞出,叠成小山,再拿着当地产的橙子捣成齑,浇于脍上拌匀。在座的食客们早已垂涎欲滴,望眼欲穿,王昌龄得意地告诉他们:“这道菜在长安叫‘金齑玉脍’!”
对于王昌龄来说,鱼脍大概能抚慰他的愁绪。无论是参加宴饮,抑或是为人践行,都少不了这道脍:“冬夜伤离在五溪,青鱼雪落鲙橙齑。”(《送程六》)
天宝十四年(755)年末,安禄山发动叛乱。消息传来后,王昌龄打算离开龙标。当时朝廷对王昌龄并无其他任命,也没有诏令让他离开龙标,可王昌龄已年届花甲,在龙标一待又近八年,如今天下大乱,他心系故乡的亲友。于是,他离开龙标北上,到达濠州时,被当地的刺史闾丘晓杀害。
王昌龄在诗歌上的造诣极高,他的《出塞·其一》甚至被后人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他也因为在七言绝句上的卓越成就被誉为“七绝圣手”,后人将其尊为“诗家夫子王江宁”。也有人认为,王昌龄是一位“豪侠”:他少年时仗剑云游四方,青年时边塞投军报国,他的诗歌中也流露着豪侠气质。
他在仕途上虽郁郁不得志,大部分时间在地方上担任着不起眼的官职,可他的诗歌在他生活的时代便已流传天下。不仅传唱于民间,连居庙堂之高的大臣甚至天子,都读过他的诗。王昌龄去世后不久,闾丘晓便因为延误军机被按律杖杀。据说闾丘晓临刑之际,以家中有亲人待养为由向督军前线的宰相张镐求饶,张镐却冷冷地回了他一句:“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乎?”(元·辛文房《唐才子传》)
文并供图/邱俊霖
编辑/张严涵
排版/王静
微信号|bqttfk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