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三三制战术,是中国军队步兵训练大纲中的一种步兵“班组突击”战术。该战术要求士兵三人为单位,成一个战斗小组,战斗小组中三个士兵各负责进攻、掩护和支援,士兵在前、组长在后。三个小组为一个班,一个班的士兵呈三角形进攻、防御。三个班成一个战斗群,相互配合、分工明确。
三三制战术最早起源于抗日战争期间,成熟于解放战争时期,并大量运用于抗美援朝战争中。在战斗期间,它能够使基层指战员的指挥更加灵活有效;可以减少人员伤亡;能够有效增强部队的战斗力。在非战斗期间,它能使执行日常任务更方便有效;增强班集体的纪律性;为基层干部提供人才储备。
历史沿革
三三制战术最早起源于抗日战争期间。抗战初期,八路军武器装备简陋,单兵作战能力不足,在以密集队形冲击日军的阵地时,保护措施较少的八路军容易遭受严重伤亡。针对这种情况,八路军指战员分别制定了不同层级的战略原则,在中高级指挥官战略上注重集中优势兵力(即“一点两面”,进攻时只攻一点,包围两面),低级指挥官要注意适当分散兵力密度,避免敌方密集火力的杀伤,强调以密切的协同,层层推进,交替掩护进攻,三三制战术应运而生。
之后,三三制战术成熟于解放战争时期,并大量运用于抗美援朝战争中,后被美国西点军校列入教学经典案例。随着时代进步和军事发展,三三制战术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战术内容
三三制战术是中国军队步兵训练大纲中的一种步兵“班组突击”战术。即三人一组,呈三角形进攻阵型。它规定以班为单位分成三个战斗小组,每个战斗小组三人,为便于相互接应,一般排成三个梯队。三人战斗小组呈三角进攻队形,每名士兵分工明确,进攻——掩护——支援。班长、副班长和组长各带一个战斗小组行动。战斗小组进攻时,两名士兵在前,组长在后,呈三角阵型,三个战斗小组组成一个战斗班,三个战斗班组成一个战斗群,进攻时呈“散兵线”队形展开。
三三制战术的战术内容
战斗班展开时,士兵根据组长或班长指令随时变换战斗队形,战斗群展开后用“口语”“手语”“军号”或“无线电”来传达战术指令,一个总数27人的战斗群完全展开可以覆盖800米宽的战线。
战术优势
战斗期间使用的优势
首先,它能够使基层指战员的指挥更加灵活有效。在三三制战术原则下,每组都有一名小组长,在各个小组长的相互配合下,使得多个小组能在攻坚和白刃搏斗中灵活又坚决地完成任务;如果需要执行爆炸、投弹、破坏、扶梯、侦察这些特殊任务时,又可以做到迅速派遣,避免了临时抽调配备人员的麻烦。
其次,它可以减少人员伤亡。在进攻时,一个班的各个小组都在班长的口令范围内,各个小组能够根据敌人火力强弱决定散开前进、集中突进还是后撤;同时可以灵活运用本班火力,在进攻或后撤时既可以全班集中火力攻击,又可以分组开火交相掩护;若是遭遇敌人炮击,理想情况下可使一发炮弹伤亡的人数控制在三人以下。
最后,它能够有效增强部队的战斗力。在白刃肉搏战时,可以一组对敌一或两人,以优势兵力击破敌人,若有人员负伤,也能彼此照顾;在进行夜战时,有效减少了夜间指挥的困难,每班分成三到四组,每组有三个成员,组长指挥三个组员,班长指挥三到四个组长,即使在夜间也能有效指挥,增强了部队的夜间战斗能力。
非战斗期间使用的优势
首先,它能使执行日常任务更方便有效。在日常派遣公务或勤务工作、站岗执勤时,往往按组去分配,这样派遣起来比较方便,小组内成员相互熟悉,执行起任务来也往往又快又好;同时按组分配又比较公平,避免了分配不公平所带来的麻烦。
其次,它能增强班集体的纪律性。组长能有效协助班长管理,使各组在组织上更加严密,有效防止了开小差和违反纪律的现象。
最后,它能为基层干部提供人才储备。在三三制的原则下,每班都有至少三人参与过指挥与管理工作,一旦遇到战时有人员牺牲或平时的人事调动,各组长可以迅速顶上担任指挥工作,确保了组织的稳定性,也为组织提供了人才储备。
战术应用
三三制战术曾在许多著名战役中应用,后来它曾被美国西点军校列入教学经典案例,也被多个国家的军队所借鉴和采用。
长津湖战役
长津湖战役中,三人运用三三制战术默契配合瞬间炸毁美军三辆坦克
让三三制战术初露锋芒的是长津湖战役。
1950年11月27日傍晚时分,志愿军第9兵团率先出击,在零下30度的环境下打响了长津湖战役的第一枪。第9兵团20军和27军主力部队将在长津湖地区的美陆战1师和美步兵7师31团大部、32团一部切成四段,分割包围在柳潭里、新兴里、下碣隅里和古土里四个区域,使其首尾不能照应。
但在包围圈内的美军陆战1师和步兵7师在被包围后,迅速利用坦克、装甲车和汽车构建成环形防御阵地,凭借空中支援和自身火力优势拼死抵抗。志愿军在此时采用三三制战术原则进行进攻。在冲锋的时候,三人小队形成一个三角形,彼此之间互相掩护,在一个三人的战斗小组面前,几乎不存在战斗死角。军队时而集中时而分散,美军搞不清大部队的具体位置,也就不能将炮火集中,大幅度降低了规模炮火攻击的可能性。在三三制战术的灵活运用下,志愿军多次突入美军核心阵地。
长津湖战役中的三三制队形
对印自卫反击战
对印自卫反击战中,三三制战术的经典案例是庞国兴、王世军、冉福林三人战斗小组。庞国兴在当时担任尖刀排四班副班长,连队的总体冲锋开始后,庞国兴和王世军二人边用冲锋枪扫射边投弹,率先冲上了目标高地。
他们发现有一股敌人正向西山口逃窜,于是便追击过去,冲出了占领的高地,在追赶之中和连队失去了联络。冉福林看到庞国兴和王世军在追赶逃兵,也跟了过去。由于在训练和作战中对三三制战术极为熟悉,他们三人便自动结成一个战斗小组,并推选庞国兴担任组长。三人组成的临时战斗小组在印军腹地展开了战斗,在敌后扩大战果,响应前方军队的进攻。在与大部队失去联系的18天里,庞国兴战斗小组深入敌纵深15里,打了5仗,攻克了两个敌人的炮兵阵地,击毙7名敌人,缴获火炮7门,望远镜和炮对镜各4副,汽车和推土机共4台,为主力部队向敌人纵深发展打开了一条道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