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Gary
来源|汽车服务世界(ID:asworld168)
日前,“汽修工修两块电池被判6个月”事件成为行业焦点。
事件梗概是:从事汽车电路维修的兄弟二人,通过技术手段修改新能源电池管理系统数据,对应的新能源车企(下称“A公司”)发现上述情形后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得到了法院的审理。
最终,根据法院的宣判,上述情形定性为“通过技术手段修改新能源电池管理系统数据,以达到‘解锁’电池目的的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事件一经披露,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议论。
站在车主的角度,在进行售后服务时,特别是涉及到三电系统,如果选择非官方渠道,可能会遇到不少限制因素,而车主对此的认知度并不高。
站在行业的角度,非授权渠道的维修企业,在开展新能源车售后业务时,面临着不少风险,甚至可能在缺乏自觉的情况下涉嫌违法,导致维修企业对新能源业务望而却步。
更进一步,车企收集和监管电池运营数据是否合理?新能源车的行驶数据到底属于车主还是车企?如果三电检修只能在官方授权体系进行,如何保障时效性和价格体系?
可以看到,消费端和供给侧都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不仅影响新能源售后业务,也可能对新能源前端销售造成冲击,甚至打击车主的消费信心。
毫无疑问,新能源售前售后的各个环节,都需要更为广泛的市场开放度,并建立相对明确的行业规则,才能让整个行业在健康有序的轨道中得到长足发展。
一、修了两块电池被判6个月
此次事件的信息披露,来自于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法院的案件判决。
事件涉及到三方面的人员和机构:一是大刘、小刘两兄弟,他们主要从事汽车电路维修工作;二是新能源车企A公司;三是A公司的新能源车主。
据了解,A公司生产的新能源车,其电池管理系统会在识别到碰撞信号后“上锁”,也就是禁止动力电池对外输出功率,使得汽车无法正常行驶。
按照常规流程,动力电池应在完成相应检修、确保能正常安全使用后,才能“解锁”。
不过,部分新能源车主在汽车“上锁”后,并未选择官方授权渠道进行电池检修,而是前往两兄弟的维修企业,后者利用芯片读写器、电脑等工具修改电池管理系统数据,从而达到“解锁”电池的目的。
A公司在发现上述情形后向公安机关报案,经查证,二人通过上述方式修改了两块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系统数据,获利所得共计5000元。
法院审理后认为,两兄弟“对新能源汽车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或传输的数据进行修改,导致新能源汽车电池运行的采集数据失真,影响新能源汽车安全运行的监管”,“其行为均已构成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最终的判决是:大刘犯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缓刑一年;小刘犯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判处拘役6个月,缓刑6个月;违法所得及犯罪工具予以没收。
以上就是整个案件的回顾。
二、修改数据造成安全隐患
修两块电池涉嫌违法,背后的依据是什么?
这个问题需要分几个步骤来回答。
首先,A公司为什么要“上锁”?
新能源车在发生碰撞后,存在电池短路起火的隐患,所以在识别到碰撞信号后,系统会把电池的输出功率降到最低,这就是“上锁”的过程,核心目的是为了保障汽车电池安全。
其次,车主为何不去官方授权渠道?
电池“上锁”之后,新能源车当然无法正常行驶,按照车企的常规流程,需要完成电池检修、消除安全隐患之后,再上报数据审核“解锁”。
根据行业信息,这个时间周期短则一周长则一个月,部分车主可能认为等待的时间过长,并且检修费用较高,所以会选择非官方授权渠道。
第三,两兄弟如何实现“解锁”?
根据官方披露的信息,由于了解到部分车主的消费心理,两兄弟研究出利用芯片读写器、电脑等工具修改电池管理系统数据,从而达到“解锁”的目的。
具体而言,他们利用正常电池的序列号取代受损电池的序列号,相当于改变电池的身份信息,是一种强行“解锁”的方式,不仅省时省钱,汽车也能重新行驶。
最后,修改数据会造成哪些问题?
从理论上来说,上述“解锁”方式并未经过正常的检修流程,所以没有排除电池安全隐患,可能在行驶过程中出现安全问题。
更进一步,如果汽车再次发生碰撞,由于电池序列号已经被更换,车企的系统无法正常发挥作用,一旦起火,其后果可想而知。
站在车企的角度,如果新能源车真的因为碰撞造成电池起火,最终责任势必引向车企,所以车企对于电池运行数据的采集和监管非常严格,官方披露的案件信息中也有提及:(两兄弟的行为)“最终导致A公司对其销售的新能源汽车电池运行的采集数据失真,影响了A公司对新能源汽车安全运行的监管”。
这就是A公司起诉两兄弟的主要原因,也是法院最终判决的核心依据。
三、行业的关注和议论
关于此次事件的讨论,主要涉及到车主和独立售后两个维度。
站在车主的角度。
如果仔细观察,这次事件的整个过程其实有车主的参与,是车主将新能源车送往两兄弟处进行“解锁”;但是在具体的案件当中,并没有车主的身影,原告是A公司,被告是两兄弟。
所以,车主的质疑主要在于四个方面。
一是汽车本身属于车主,那么电池数据应该也属于车主,车主有权力自行处置自己的汽车和电池数据,无须受到车企的限制。
二是车企对新能源车的数据进行收集和监管,是否得到了车主的明确认可,还是车企的单方面行为?目前并没有相关的界定。
三是汽车遭遇碰撞,车企以安全的名义主动“上锁”,势必对车主的用车造成困扰,车主对此是否有提前告知,并且有详细的解决方案?
四是“解锁”的流程锁定在车企的官方授权渠道,并且时效性较低,对于车主来说,是否为最合理的安排?
更进一步,如果新能源车企遭遇破产倒闭等极端情况,运行系统和网络瘫痪,汽车是否面临无法正常行驶的困境?事实上,最近几年多家造车新势力倒闭,已经出现了类似情况,不少车主也展开了维权行动。
本质上,新能源车不同于传统燃油车,更偏向于电子产品,并且高度智能化和联网化,其使用逻辑也完全不同,而车主对此的认知度并不算高。
所以,如果车主的上述疑问得不到明确的解答,可能会打击车主的消费信心,影响新能源车的前端销售。
站在维修企业的角度。
目前新能源售后业务大致分为授权体系和非授权体系,其中,三电维修主要在授权体系进行,主要原因也是在于整个智能网络系统掌握在车企手中。
当然,不同企业的规定可能不一样。
以特斯拉为例,其建立了一个官方专用诊断网站,专用账号每年收费5500美元,维修企业可以登录专用账号并进入维修模式plus,解锁网关,读取故障码并解决问题。
不过,按照此次事件,非授权体系的维修企业对三电系统和信息系统的数据进行修改,面临涉嫌违法的风险,这背后的具体程度和界限在哪里,目前还不明确。
正是因为这种不确定性,使得维修企业在未来很可能“不敢”修新能源车。
所以,大部分维修企业的质疑在于,如果车企一直向独立售后不开放系统授权,三电维修业务只能在授权体系当中进行,是否涉嫌垄断,这是一个值得广泛探讨的话题。
四、独立售后市场的启示
根据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的预测,2024年中国新能源车销量将达到1300万辆;2025年这一数字可能达到1650万辆,预计全年渗透率首次超过50%。
换句话说,从2025年开始,新能源车的年度销量将首次超过燃油车,后者已经是“小众车型”,并且这一差距将越拉越大。
具体到售后市场,虽然目前燃油车保有量仍然占据主流,但从更长的时间维度来看,维修企业不可能忽视新能源售后业务。
然而,2024年新能源售后业务出现了本质变化。
过去几年,以猫虎狗、华胜、恒泰为代表的头部连锁,以及全国各地的特色单店,争抢新能源授权,以及三膜、轻改等业务。
从2024年开始,新能源售后赛道的主角变成了上游车企,推动新能源售后进入2.0阶段。
一方面,小米汽车、小鹏汽车等造车新势力,全面控盘售后业务,要么在新车交付期就附加售后权益,要么将售后业务锁定在以经销商-4S店为主的体系当中。
另一方面,在业务形态上,造车新势力也从原来的三电维修业务,延伸到洗美、贴膜等业务,与独立售后展开直接竞争。
再加上此次事件的警示,维修企业要想进入新能源售后业务,可能会越来越难。
对于无法进入授权体系的维修企业来说,可能存在两个方向。
一是抓住燃油车平均车龄7+的机会,在轮胎、底盘、整备、深度养护维修等业务上打造核心竞争力,继续深耕燃油车业务。
二是新能源新车仍然释放出来贴膜、内饰、底盘、轻改等业务,车企难以满足差异化的服务需求,因此维修企业可以利用性价比和差异化两个因素强化自身竞争力。
当然,在新能源业务上,目前出现了特斯拉专修的机会,不少企业开始涉足三电维修业务,以此次事件为戒,维修企业需要提前做好风险评估。
最后,我们依然希望上游车企和下游维修企业达成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服务好车主的售后需求,推动行业向更为健康的方向发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