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出品的微视频《外公》荣获第十一届“金法槌奖”微视频类一等奖。
影片讲述身患阿尔兹海默症的外公和外孙朱万新相依为命在一间15平米的老屋中。突然,旧改的脚步打破了他们平静的生活,面对着几百万的征收补偿利益,舅舅陈建国和朱万新似乎陷入了一场名为“金钱”的斗争中……
“没想到,上海也有这么破的楼。”
在第一次勘景时,我们穿过一条条老弄堂,爬过一级级摇晃的楼梯,拍摄团队中一位来自外省市的工作人员感叹道。
对于上海市市中心的黄浦区,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外滩、南京路鳞次栉比的高楼。但大部分人并不知道,在这些高楼背后,还现存着大量设施陈旧、煤卫公用、充斥安全隐患的老旧小区,居民的生活亟待改善。旧改和城市更新,已经是这个城区几代人接力推进的主题了。
随着旧改征收工作的加速,涉旧改矛盾纠纷也呈高发态势。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黄浦法院成立了外滩城市更新巡回审判(调解)工作站,加强涉旧改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据统计,工作站成立三年来,共开展了430多场活动,接待了2600余人次,保障黄浦20多个地块,两万多证的签约。工作站屡屡获奖、社会认可度极高。
但是,该如何将这样一个宏大的主题,用8分钟讲出来?
“爱”是永恒的旋律
说起共有征收案件,诸如“兄弟姐妹反目成仇”“父母子女拒绝见面”这些因征收补偿利益分配不均而导致家庭支离破碎,一个又一个的悲情画面涌入了我们脑海中。
“不行,我们要讲一个案子,但不仅仅是一个案子。”我们和导演组一开始便共同认可了这个观点。
最终,我们选定了一起发生在今年4月的真实案例作为影片原型。当时,朱伯伯是整个地块唯一一位不愿意搬迁的住户,居民委员会、征收事务所努力了很久,都被他拒之门外。在外滩工作站负责人、民事审判庭王法官的调解下,朱伯伯和舅舅握手言和,最终顺利搬迁。
在剧本的创作中我们将“外公”这一人物打造成全片的灵魂,也写成了牵绊在舅舅和侄子之间的那根弦。
“爱”是永恒的主旋律,这也正是我们这部影片想要表达的情感主题。
在居民委员会和工作站的帮助下,我们找到了一位愿意提供自己家作为拍摄场地的老先生。他家位于外滩街道的一条弄堂里,楼道里一股木头腐朽的味道,尤其第四层是后来新搭建出来的,因此楼梯十分陡峭,仅够一个人通过,摇摇晃晃,搬着摄影器材走的老师们都有些心惊肉跳。
令人感动的是,这部片子的所有演员都是法院内部人员,有的是审判一线人员、有的是司法行政人员、有的是院校合作的实习生、有的是安保人员......他们没有受过专业的表演训练,台词都是现场一句一句对的,在发音的抑扬顿挫上要一遍一遍地练习。
饰演朱伯伯的是法院安保大队的队长,当他咬下蝴蝶酥的那一刻,便已融入角色本身,在场的拍摄人员无不动容。
“作为一个弄堂里长大的孩子,我只是觉得,剧情里的这种情感特别真实。”他说。
还记得拍摄那天,非常不巧遇上“双台风”,一大早老房子还被迫停电了两次。
所有人的内心隐隐有些不安,担心拍摄计划无法顺利进行。但天公作美,不久雨渐渐停歇,正如我们这部影片中对准窗口“雨后天晴”的画面一样,正是朱伯伯一家开启美好新生活的寓意。
“这栋房子明年也要动迁了,虽然不舍得搬走,但我年纪大了,以后也不知道爬不爬得动这四层楼。”
在我们拍摄结束时,屋主黄老先生眼中闪烁着光芒,向我们提了唯一的要求,“希望这部片子拍摄完成后,你们能发我一份看看。我在这里住了快一辈子了,想保存一点关于这个房子的影像。”
此时此刻,戏里与戏外的人物命运似乎已经交织在了一起,耄耋老人的面庞重叠在了一起。
当得知《外公》获得了第十一届“金法槌奖”微视频类一等奖时,我们所有人都欢呼了起来。这不仅仅是对上海黄浦法院这项工作机制和成果的认可,更是我们拍摄这部微电影的初衷——旧改,改善的是这逼仄的小屋,而那些被岁月雕刻过的旧时光,永远也不会、也不应离去,这才是法治真正想要保障的东西。
来源: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
统筹:裴夏静、赵珈艺
文案:陆奕越
供稿: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
编辑:平钰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