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日,中国—尼加拉瓜自贸协定生效实施一周年。尼加拉瓜是中国第28个自贸伙伴,也是继智利、秘鲁、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之后,中国在拉美地区的第5个自贸伙伴。
大豆、玉米、牛肉、咖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来自拉美的农产品受到中国消费者的青睐。整体而言,中国与拉美农产品贸易总额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根据公开数据,自2001年至2023年,中拉农产品贸易总额从25.8亿美元增长至810.3亿美元,年均增长17.0%。其中,进口额从24.0亿美元增长至776.3亿美元,增加31倍;出口额从1.7亿美元增长至34.0亿美元,增加19倍。
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建平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中拉农产品贸易呈现增速明显、规模迅速扩大的特点,双方农产品贸易互补性非常突出,结构不断优化,品类日益丰富、多元。特别是中国大市场对于拉美农产品的需求,带动了双边贸易的迅速增长。从目前形势来看,未来,中拉农产品贸易的增长点还是在大豆、玉米、牛肉、咖啡、可可等大宗软性商品上。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已从巴西进口可持续大豆,双方正在推动牛肉可持续供应链。未来,对于绿色农林产品价值链的构建,预计是中拉合作的一大亮点。
中拉农业合作取得的成果体现在诸多领域,既包括农产品贸易和农业投资的不断增加,也包括相关合作协议的签署、农业技术的交流、动植物检验检疫和卫生措施的密切合作,以及双方在构建农业商品绿色价值链方面的持续努力。
张建平指出,中拉农业合作是双方经贸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满足双方的市场需求有重要作用,也会带动彼此农林业的持续发展,产生就业带动效应。在中拉合作框架下,中拉农业合作也是双方共同朝着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的重要领域。未来,双方围绕可持续农产品标准与标识的相互认证以及追溯体系、质量控制等,可进一步深化合作。
中国社科院拉美所副研究员郑猛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中拉农业合作树立了南南合作的典范,为全球南方国家之间的合作提供了经验和借鉴。中拉农业合作不仅促进了双方的经济发展,也为全球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创造了新机遇,推动了全球农业技术的交流和进步,有助于提升全球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品质。双方在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等领域的积极探索,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有益的示范。
农产品贸易是合作重点
过去十年,中拉农业合作不断结出硕果。其中,农产品贸易是中拉农业合作的主要焦点,在中拉贸易中占有重要位置。
根据联合国拉加经委会公布的数据,自2000年至2023年,中拉贸易额从140亿美元增至超4800亿美元,双方货物贸易增长35倍。其中,中拉农产品贸易额2023年达810.3亿美元,占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额的近1/4,较2014年翻了一番。
由于在农业资源以及气候条件方面的特点,中国与拉美在农产品贸易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中国在水果、蔬菜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拉美在家禽、牛肉、大豆、咖啡、糖、烟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综合考虑政策利好、资源禀赋、消费需求等因素,目前中国大豆进口主要来自美国、巴西、阿根廷、乌拉圭等,中国牛肉进口主要来自巴西、乌拉圭、阿根廷等。巴西连续多年保持中国最大农产品贸易伙伴地位。
就牛肉贸易而言,2023年,牛肉首次跻身拉美对华出口前五大商品之列。波士顿大学全球发展政策中心发布的《中国—拉美和加勒比经济报告》显示,目前,拉美牛肉占中国牛肉进口的75%以上。2023年,拉美牛肉对华出口量较2020年翻了一番,较2013年翻了约五倍。
中拉农产品贸易往来密切离不开政策与机制的支撑。自贸协定为中拉农产品贸易的自由化、便利化奠定了良好基础。迄今,中国已与秘鲁、智利、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尼加拉瓜等拉美国家签署自贸协定。具体来看,智利是第一个同中国签署双边自贸协定、同中国签署自贸协定升级议定书的拉美国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所有主要类别的新鲜水果都能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家。中国—尼加拉瓜自贸协定2024年1月1日正式生效。协定生效后,中方最终实施零关税的产品将全面覆盖尼方牛肉、虾、咖啡、可可等主要出口产品。中国—厄瓜多尔自贸协定2024年5月1日正式生效。协定生效后,厄瓜多尔产的香蕉、白虾、鱼、鱼油、鲜花、干花、可可、咖啡等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时,关税从5%至20%逐步降至零。
中国与拉美国家的领导人会晤也为双方关系与农产品贸易持续赋能。2023年~2024年,秘鲁、巴西、墨西哥、玻利维亚、阿根廷、智利、洪都拉斯、哥伦比亚、乌拉圭等拉美国家元首都与中国元首举行了会晤。伴随元首会晤,巴西、智利、哥伦比亚、洪都拉斯、乌拉圭和委内瑞拉与中国签署了新的肉类、水果和其他食品出口植物检疫协议。这为拉美农产品扩大对华出口带来新的机遇。举例来说,洪都拉斯总统卡斯特罗2023年6月访华。2023年7月,双方启动中洪自贸协定谈判。2024年2月,两国签署中洪自贸协定早期收获安排。伴随两国自贸协定早期收获生效,洪都拉斯白虾得以免税进入中国市场。中国和哥伦比亚两国元首2023年10月举行会晤,双方欢迎两国有关部门签署哥伦比亚牛肉输华议定书。中方欢迎更多符合中国检验检疫标准的哥伦比亚优质农产品进入中国市场。
此外,中拉农业部长论坛机制不断深化,中国已与阿根廷、委内瑞拉、乌拉圭等19个拉共体国家建立了双边农业合作机制。这些为中拉农产品贸易等农业合作提供了顶层设计与政策框架。
郑猛指出,综合各方面因素,中拉农产品贸易将呈现增量提质、更加多元的特征。随着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对拉美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大。除传统谷物、牛肉等以外,有机食品、特色水果和水产品也将在中拉农产品贸易中愈发重要。同时,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为双方农产品贸易合作提供了制度性保障。已有多个拉美国家与中国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跨境电商、物流运输等领域加强务实合作。这将为中拉农产品贸易开辟新的合作领域和增长点。随着跨境电商和物流运输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拉美农产品将通过这一新通道进入中国市场。这将为中拉农产品贸易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交易平台,促进贸易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贸易与投资相互促进
农产品贸易亮眼的同时,中拉在农业投资领域也呈现出整体向好的发展势头。根据公开数据,中国对拉美农业直接投资存量约20亿美元,是10年前的4倍。
长期以来,中国农业企业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在拉美地区的投资领域日益广泛,涉及农牧业种养殖、农产品深加工、农业基础设施、农业技术推广等。2014年,上海水产集团旗下上海金优远洋渔业有限公司全资收购阿根廷马德林的阿特玛渔业公司,涉及阿根廷红虾的捕捞、加工、贸易全产业链经营业务;2017年,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中信农业产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11亿美元收购陶氏益农巴西特定玉米种子业务;2018年,中国招商局港口控股有限公司收购巴西第二大港口巴拉那瓜港集装箱码头运营公司,并投资扩建码头,这是该公司在拉美的首个港口投资项目。
此外,大北农在阿根廷和巴西采取“种出豆进”的战略,通过把研发的抗虫、抗除草剂的转基因产品转育到拉美的大豆品种中,同时紧密地和国内的进口企业合作,针对性地进口性状产品,打通“种出豆进”的产业链,实现“中国技术—拉美生产—中国消费”的商业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中国农业“走出去”的领军企业,中粮集团持续在拉美深耕业务:2010年,中粮集团收购位于智利中央山谷Colchagua产区的酒厂及周围350公顷的葡萄园,这是其打造葡萄酒产业链进行的首次海外并购;2014年,中粮集团并购尼德拉和来宝农业这两个国际性粮食企业,借此进一步在拉美布局农产品加工、仓储等业务;2022年,中粮集团旗下中粮国际获得巴西桑托斯港STS11粮食专用码头25年的特许经营权,该码头经扩建后将成为桑托斯港最大的码头之一。
在张建平看来,中拉农产品贸易规模放大到一定程度,必然产生投资替代贸易、贸易与投资相互促进的效应。可以预见,未来中国在巴西等拉美国家与贸易关联度高的农业投资会持续增加,比如在大豆、玉米、牛肉、可可、咖啡等领域。
郑猛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中国与拉美国家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双方签署了一系列自贸协定和投资保护协议。这为中国企业在拉美的农业投资提供了政策保障。不过,拉美地区的政治形势相对复杂,政治不稳定可能带来政策风险,如法律和规章制度的频繁调整等。此外,拉美地区多为新兴市场经济体,其货币波动可能对投资造成经济损失。拉美国家的经济政策、贸易政策等也可能对中国企业的投资产生影响。拉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这限制了其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农产品的出口能力。拉美地区的农产品资源丰富,但加工业相对薄弱。
“综合来看,中国企业在投资前需充分了解当地的政治环境,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在拉美投资农业的同时,可以积极参与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港口、铁路、公路等,以提高农产品的运输效率和出口能力。此外,中国企业在拉美投资农产品加工业,可以将当地的农产品转化为高附加值的产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郑猛指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