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
李唯一 叶青卿
“早,呷茶。”
上午9点,朱思滢走进电影修复室,同事用一句闽南话邀她浅尝冒着热气的铁观音。
安溪县地处闽南山区,这里的人将“喝茶”唤作“呷茶”(“呷”同“吃”)。
“我的同事们大部分是‘00后’。”“95后”朱思滢笑称自己是单位的“老人”。
让这群年轻人聚在一起的,不仅是晨起的茗香,更是等待修复的“老电影”。由于年代久远或保存不当,这些“吉光片羽”或多或少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亟待“妙手回春”。
一泡茶刚喝完,几个年轻人就围着屏幕开始讨论。
“这个‘跳下来’的镜头,画面倾斜,要逐帧修正。”朱思滢率先提出修改意见,“AI修复只是工具,还是需要人工精修。”
“不能只焕新色彩,还要保持‘老电影’的质感。”
“手部细节也要再描一描……”
朱思滢在工作中。受访者供图
2021年12月15日,中国电影资料馆安溪数字资源中心项目正式落户数字福建(安溪)产业园,安溪县成为中国电影资料馆在国内的首个“异地数字修复基地”。
作为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首次招收的“电影制作及数字修复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当年刚毕业的朱思滢毫不犹豫地从北京“南下”,参与到中国电影资料馆安溪数字资源中心(以下简称安溪数字资源中心)的筹建工作中。
中国电影资料馆安溪数字资源中心。受访者供图
早在2006年,“电影档案影片数字化修复工程”项目就已启动。每部“老电影”先在中国电影资料馆的西安资料库完成物理修复,再由总部进行数字修复。
2023年,安溪数字资源中心正式投入运营,很大一部分数字修复工作从总部转移到安溪。十几个年轻人陆续从大城市来到山区县,扛起了中国电影数字修复的“半壁江山”。
修复师王瑞也是其中一员。
“动作电影中的人物移动非常多,碎片化的镜头组合需要我们逐帧修复。”王瑞对于电影《A计划》的修复印象深刻,“虽然200帧的画面才8秒长,但我可能要花一天时间来修复。”
“静下心”是修复电影的“基本功”。王瑞和同事们在电脑前一坐就是连续十几个小时,对“眼力”“脑力”“心力”都是考验。
“如果霉斑随着时间推移侵占胶卷,胶片上的珍贵影像将不复存在,我们拿什么留给未来的观众?”王瑞觉得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王瑞在修复电影《A计划》。人民网 李唯一摄
键盘啪啪,鼠标咔咔。茶香幽幽散去,画面帧帧清晰。
基于算法和人工智能,去划痕、去噪点、去模糊、调色偏……日复一日,《A计划》《飞鹰计划》《武状元苏乞儿》等数十部“老电影”在安溪“重获新生”。
抢救“老电影”,就要和时间赛跑。
以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为例,全片时长116分钟,朱思滢和团队小伙伴们用时7个多月上色修复了超过16.5万帧画面,最终让这部电影成为中国首部黑白转彩色4K修复故事片。
2024年,这群年轻人在安溪修复了27部影片,比上一年翻了一倍。
“‘老电影’是珍贵的文化遗产,电影修复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安溪数字资源中心现场负责人左英表示,希望将修复后的“老电影”在艺术影院内公映,矢志不渝保护好文化遗产,推动电影修复产业不断壮大。
如今,扎根安溪3年的朱思滢,对“修电影”这个“手艺活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哪怕当下的年轻人没有经历过祖辈的年代,也可以通过观看‘老电影’,拉近和未曾谋面的年代之间的距离。”
日头西斜,这群“拯救电影生命”的年轻人在鉴定放映室仔细校对新修复的电影。
“这里修得很好,达到了修旧如旧的效果。”
“这里有个淡淡的划痕,要处理干净。”
“还有这里,人物的色彩可以更饱满些……”
只言片语中,是年轻的双手在岁月胶片上的精心雕琢,让炽热的青春成为“老电影”焕新的中坚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