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从上海一路漂到南非的漂流瓶,带来了怎样的故事?1月7日,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主办,少年儿童出版社承办的“万里漂流话友谊 大国启航绘梦想——长篇儿童小说《万里漂流瓶》作品研讨会”在北京举办。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阚宁辉介绍,《万里漂流瓶》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一个真实故事。1994年,首届上海国际少年儿童文化艺术节举办了“我托大海捎封信”漂流瓶投放活动,200多个装有邀请信和金钥匙的漂流瓶,被少年儿童代表投入大海。没想到两个多月后,一个叫夏蒂的南非女孩在德班维彻海边捡到了其中一只,并辗转来到了中国。
故事发生后30年,少年儿童出版社与冯与蓝协力共创,以“漂流瓶”为灵感来源,捕捉上海在建设国际大港、发展航运事业过程中的探索与实践,将“漂流瓶”的意象扩展为宏大的海洋强国梦。
在创作过程中,冯与蓝与少儿社编辑实地走访全球规模最大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洋山港四期,并在作品中通过十一岁男孩江乐航的视角,展现由“漂流瓶”引出的两代人的成长史与生活史,引领读者感受亲子关系、国际友谊、个人成长与家国情怀。
上港集团尚东分公司(洋山四期)党委副书记丁英麒认为,《万里漂流瓶》不仅体现了上海港承接历史、承载使命的核心价值,也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航运发展的成就和上海城市风貌的变迁。
“‘心灵的沟通与交流’是全书的关键词,让读者在亲子关系、国际友谊中感受国家发展的磅礴力量。”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郭义强称赞作品选题新颖且意义深远,以儿童视角展现宏大时代背景,将江乐航和妈妈孟浩宇两代人的成长故事娓娓道来。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可认为,这是一部扎实的、具有时代意义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
活动现场
徐德霞、朱自强等评论家对于作品中“漂流瓶”的多重意象进行了分析,称赞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深刻的主题和丰富的情感内涵,展现了跨越时空的友谊、家庭关系以及个人成长的探索。漂流瓶、日记本和瓷片项链等叙事装置,成功地将个人成长、城市发展、历史记忆与现实紧密联系起来,展示了作家以小切口反映大时代的艺术能力。同时,作品对家国历史的追索和对国际文化交流的书写,凸显了作家在这方面的深度思考。
与会者一致认为,《万里漂流瓶》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题材新颖,主题性与文学性高度融合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并期待作品能像漂流瓶一样,承载历史的记忆、梦想与希望,漂流到更多读者心中,为孩子们开启一扇洞察世界、认知家国、探索自我的窗户,助力他们成长为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少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