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期,天灾人祸不断发生,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明廷面对皇太极在边外的胁和内地的灾荒,为了节省开支,精简机构,明廷被迫对驿站进行改革,而陕西又逢旱灾,人民无法生活,只有铤而走险,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起义。
明末农民起义于陕西
陕西是明末社会矛盾最尖锐的地方。陕西地瘠民贫,生产落后,而封建剥削沉重如以厉民最甚的赋税加派来说,明政府只是规定按亩增加,而省份的穷富不为区别,田土的肥瘠不分等级。
陕西地广土瘠,加派不因土瘠而稍减,却因地广而增。因而加大的负担,在陕西人民便感到格外痛苦。陕西又历来是各种自然灾害,特别是旱灾肆虐的地方。在万历48个年份间,有灾荒记载的竟占25年。而天启、崇祯年间,又是灾荒连绵,甚至奇荒大作。
如陕北延安府,崇祯元年一年无雨,乃至草木枯焦。是年八九月间,人民已食山间蓬草。至十月以后,则蓬草已尽,人民只好剥树皮以食。年终,树皮又已尽,人民则掘山中粘土而食,不数日则腹胀下堕而死。由是死者比比,枕藉山谷,情状悲惨。因此,灾荒便成为起义的导火线。成群的饥民为了寻找一条生路,便纷纷起而“相聚为盗”。
此外,陕西又是边防重地,附近有延绥、宁夏、固原等边镇,驻屯大量军队。由于明政府极端腐败及经费困难,陕西兵卒经常得不到兵饷。天启年间,有数月无饷的,有经年无饷的。崇祯初年,甚至有的缺饷至36个月之久。
缺饷的兵卒无以为生,因之相率逃亡及聚众叛变的事层出不穷。这些叛兵逃卒平时从事劫掠,而在饥民发动起义之后,也便纷纷相从起义,甚至成为起义的重要组织者与领导者。
从王二起义到渑池渡
揭开明末农民起义序幕的是天启七年陕西白水农民王二的起义。这年三月,澄城知县张斗耀严催赋税,王二率领数百饥民,以墨涂面,攻破县城,杀死知县张斗耀,将队伍拉到洛河以北的山上,插旗召兵。
自王二起义后,响应者四起。崇祯元年,府谷王嘉允、宜川王左挂、安塞高迎祥、汉南王大梁等,一时并起。高迎祥自称闯王,王大梁自称大梁王。崇祯二年(1629),后金兴兵入关,明廷征集四方军队勤王,甘肃、陕西、山西兵在出发途中,因缺饷乏食,哄然遗回陕西、山西一带参加起义。
同年明廷为节省开支,又裁撤了天下驿站。陕西依靠驿站为生的驿卒特别众多,被裁的驿卒生活无着,也有不少加入了起义。后来成为农民军主要领袖的李自成和张献忠,也于此际投身到起义队伍。
李自成,陕北米脂县李继迁寨人,原在甘肃当兵,于崇祯二年勤王兵变,率众投王左挂起义。张献忠,陕北肤施县(今延安)柳树涧人,因当兵犯法逃去,于崇祯三年据有米脂诸寨起义,自号西营八大王,简称八大王。
从崇祯三年起,农民军开始由陕西流入山西。当时,农民军中最大的首领是王嘉胤,他以陕西、山西交界的府谷、河曲作根据地,出没于陕西、山西一带,所部有数万之众。
这时活动于陕西、山西地区的农民军,分散为若干部,缺乏集中的领导和严密的组织,基本上各自为战,分合无定。而且主要是为生活所迫,以逐粮就食为目的,遇见官军,胜则进,败则逃入山谷。
明朝政府对待农民起义军,开始是采取“招抚”政策,主张“招抚”的主要人物是陕西三边总督杨鹤。所谓“招抚”,实是“抚”、“剿”兼用,以“抚”为主以“剿”为辅。在这种“招抚”政策下,农民军有的接受“招抚”,解散还乡,有几十个重要首领接受“招抚”投降。但是农民军“受抚”之后,依然无法解决生活问题,并且有不少人被阴谋杀害,因而不得不“降而复叛”,重新起来反抗。
崇祯四年,明军攻下山西北部河曲,王嘉胤率众退走山西南部阳城,为部下王国忠所杀。王嘉胤遇害后,众推其部将王自用为首,号日紫金梁。
王自用乃联合高迎祥、张献忠、马守应、罗汝才、李自成等36营,占据山西,众至20余万,成为以后农民军发展的骨干队伍。这年九月,明廷下杨鹤于狱,代之以洪承畴为陕西三边总督,改“招抚”政策为急剿政策。陕西农民军屡战不利,大都突围进入山西地面,与山西农民军合流。
崇祯六年,王自用病死,闯王高迎祥代为首领。山西农民军在明军压迫之下,向山西南部发展,不久会集于黄河以北的彰德(今河南安阳)、卫辉(今河南汲县)人怀庆(今河南沁阳)三府。农民军趁冬季黄河结冰时,渡过黄河,进占河南西部。这次渡河是在渑池县境内登陆,史称“渑池渡”。
渑池渡是农民军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事件,此前农民军局限于陕西、山西一隅,此后农民军活动的区域扩大了,转战于河南,湖广(今湖南、湖北)、南直隶(今安徽、江苏)、四川、陕西诸省,开始形成全国性的大起义。
荥阳大会
崇祯七年,明廷任命陈奇瑜总督陕西、山西、河南、湖广、四川五省军务,对农民军发动全面攻势。当时农民军多集中在河南西部,陈奇瑜即调兵包围而来,农民军不待其完成包围,则已转移到陕西南部。
陈奇瑜又率军赶到进行包围,高迎祥等在转移途中,误入车箱峡(今陕西岚皋东)被困。李自成献计假降于陈奇瑜,始得脱险。高迎祥出峡后,进入陕西,其他农民军复来相会,陈奇瑜的围攻被粉碎了。明廷又以洪承畴总督陕西、山西、河南、湖广、保定、真定等处军务,再次向农民军展开进攻。
洪承畴调兵入陕,农民军则纷纷移师出陕。崇祯八年正月,著名的农民军首领高迎祥、罗汝才、张献忠、李自成等聚集于河南,共有13家72营,声势大振。这时洪承畴正调兵7万余往河南会战,为粉碎明军这次进攻,13家72营的首领便开大会于荥阳,商讨作战方略。
会议结果,采取李自成“分兵定所向”的主张,不仅分路防御明军的围攻,并且以主力进攻明朝兵力薄弱的东方。荥阳大会在农民战争史上有重大意义,农民领袖共聚一堂商讨大计,这在历史上极其罕见。
在这次会后,农民军向明朝防守空虚的东南江淮一带发动攻势。高迎样、李自成与张献忠离开荥阳东进,正月十五日,攻克凤阳,焚毁明朝皇陵,这是农民军向名都大邑进攻取得胜利的开端。凤阳是明朝的中都,又是南北大运河的重镇。农民军袭破凤阳,明廷大为震动。
不久,张献忠与李自成意见不合,彼此分军。高迎祥偕李自成西赴归德(今商丘),由河南率众人陕。张献忠则南下庐州(今合肥),由安徽南部西还,辗转进入陕西。洪承畴的围攻计划全盘破产。
崇桢八年九月,明廷改变战略,命洪承畴总督关中,卢象昇总理关外,各专一方,分地剿防。崇祯九年秋,农民军首领高迎样在陕西整屋(今周至)黑水峪遇伏,为陕西巡抚孙传庭所俘,不久被杀害于北京。
高迎祥死后,李自成由闯将被推为闯王,流徙川、陕界上,消沉数年之久。在这一时期,农民军中以张献忠的势力最强,其次是与张献忠联合的罗汝才等。其间,张献忠曾由湖广那、襄山区东进,沿江而下,打到安庆、江浦、六合,威胁南京,然后西还那、襄山区休息士马。崇祯十年,明廷用熊文灿总理湖广等六省军务,专则农民军。但熊文灿害怕剿而无功,于是重新采用招抚政策。
崇祯十一年春,张献忠进袭南阳大败,退回郧、襄山区的谷城。同时李自成在四川北部梓潼也打了败仗,即走匿陕南商洛山中。于是明军势力复盛,各军又都集中到湖广。
张献忠势孤,这年夏季在谷城伪降熊文灿,不久罗汝才等也假降,分驻于那县、均州(今均县西)之间。由是,崇祯十一、二年暂时出现农民军的沉寂时期。
张献忠谷城再起
张献忠伪降以后,仍然保持原有的军队组织,不接受明朝的改编,占据谷城来扩大自己的势力,一面修造战船器械,操练士兵,一面要挟明朝,请发10万人的粮饷,熊文灿无法应付。罗汝才在郧县一带,表面上解甲归田,实际上也在不断扩充自己的力量,与张献忠遥相呼应。
张献忠和罗汝才等经过一年的休养整顿,力量日益壮大,足以复起。同时河南、山东等数省普遍灾荒,流亡载道,饥民成群,也正是农民军再兴的好机会。因此,在崇祯十二年五月,张献忠于谷城重举义旗,史称“谷城变”。
张献忠谷城再起后,罗汝才等也群起响应。李自成在商洛山中听到消息,也出来重整部队,同明军进行战斗。从此农民军沉寂的局面立刻改变。
张献忠自谷城出发,攻克房县,七月在房县西罗猴山大败明左良玉等追军,杀明将罗岱。明廷闻变大惊,怒逮熊文灿弃市,以大学士杨嗣昌督师襄阳,统兵10万,又一次对农民军发动大“围剿”。
当时农民军仍然以张献忠势力最大,因此杨嗣昌首先以全力对付张献忠,下令河南、四川、陕西、郧阳诸巡抚及将领扼守冲要,以左良玉为主力军,对张献忠大张包围之网。张献忠奋战突破包围,遂进入四川。杨嗣昌集兵入川追击,张献忠乃利用“以走致敌”的战略,取得战场上的主动权。
由崇祯十三年七月至十四年正月,半年之内,张献忠几乎走遍全川,行程五六千里,明军疲于奔命,无法追击,但尾随而已。张献忠讥诮杨嗣昌说:“前有邵巡抚(指邵捷春),常来团转舞;后有廖参军(指廖大亨),不战随我行;好个杨阁部(指杨嗣昌),离我三天路。”
明军精锐都聚在四川,张献忠侦知湖广防务空虚,乃急由四川开县东下,进入湖广,昼夜急驰,仅以八天时间,行军千余里,突然出现在襄阳城下,遂一举破城,杀襄王朱翊铭及贵阳王朱长法,发银15万两赈济饥民,时在崇祯十四年二月。杨嗣昌闻知,忧惧自杀。
这年正月,李自成也乘势进入河南,攻破洛阳,杀福王朱常洵,声威大振,不久声势出张献忠之上。自是局面大变,农民起义进入极盛时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