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药蛋、地蛋、洋芋、薯仔、荷兰薯,这些或亲切或陌生的名字,都是华夏民族最为熟悉的美食——土豆的“方言马甲”,而其实,它还有一个大名,马铃薯。
马铃薯,作为我国第四大粮食作物,相关领域的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不仅对我国粮食增产意义重大,更是直接关系到民众的“饮食幸福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在马铃薯相关领域的研究之中也自然责无旁贷,已经产出众多成果,为民众餐桌上的一颗土豆注入了顶级“科技含金量”。
据悉,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全国各马铃薯主产区建设示范基地,开展马铃薯抗病、育种研究,进行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与推广。
仅据典型项目的最新消息显示,该校专家学者担任首席科学家的“马铃薯抗晚疫病基因资源挖掘与种质材料创制”项目,当下不仅已经达成与企业的实践合作,获批区域内首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项目,在科研成果上更是初见成效,科研团队已经创制10余份马铃薯抗晚疫病种质材料。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西部地区是我国马铃薯主要产区,存在干旱缺水、土壤贫瘠、病虫害防控不科学等问题。西农针对这一问题,着力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西部地区马铃薯丰产提质增效技术研发及集成示范”项目,以求构建马铃薯智慧化、标准化和轻简化丰产提质增效技术模式,辐射西部马铃薯优势产区,助力当地农民增收、粮食增产。
同时,对于近年来日益突出的马铃薯品种单一、种薯繁育成本高等问题,西农科研团队也产出了针对性的研究成果和技术优化,目前已经培育出2个国审品种,未来的研究和发展无疑前景光明。
这一结论的得出并不只是西农在研究层面的必然结果,“关注科技成果转化”也早已作为西农的农业科研传统,合力保障着产业发展前景的康庄大道。
单在马铃薯研究领域,西农专家团队的4名学生在旬邑县建设的彩色富硒马铃薯种植基地所推出的首款产品——四味土豆,就亮相第31届杨凌农高会,吸引到广泛关注和激烈讨论。
更有趣的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当下研究的马铃薯成果,已经组成了“红皮、黄皮,白肉、黄肉,不同品种,有的适合凉拌、炒菜,有的适合蒸煮、炖肉,多样口味”的“土豆天团”,甚至当下还正在针对消费者需求,面向母婴市场,研发一款能够搭配牛奶的全营养餐土豆。或许不久的将来,它就会出现在你的餐桌上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