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山,村北是金粟山,村东为卧虎山。
见水,村内古井辘轳还在,村外供水站已引来甘甜的泉水。
见乡愁,古堡巍然,门楼耸立,老街悠悠,拴马桩、石槽、石盘、石门礅……还有永思堂内陈列了数百年的碑刻,无不承载着厚厚的乡土记忆,承载着浓浓的乡愁……
岁月沧桑,历史留痕。
山西村,是镌刻在渭北大地上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印记,是一个可以望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的地方……
寒冬腊月,薄雾轻绕,松柏如黛,麦苗蛰伏,乡村呈现一片宁静。记者再次走进蒲城县椿林镇山西村,领略其独特的人文魅力。
航拍山西村古堡 李沛华 摄
明清古堡 洋溢独特的人文魅力
山西村,位于蒲城县城东北约12公里。从县城出发沿着五陵路向东,行至泰陵大道后左转,在距离泰陵约1公里处,向东有一条笔直的水泥路。路口竖立着一座古香古色的牌楼,上书“山西村”3个大字。顺着通村路继续行驶,几分钟后,一座黄土夯筑的古堡就呈现在眼前。
古堡呈东西走向,有东西两个城门,周围是四方形的夯土城墙。西北角和东北角还残留着角楼的痕迹,窄小的门洞清晰可见。城墙下是1米多深的城壕,环绕着整个古堡。
古堡的西门城楼保护的比较完好,古朴的明清建筑风格,令人眼前一亮。门洞两侧有一对石雕狮子,后面墙壁上悬挂着一副对联,上联“春秋有印古韵一村见”,下联“岁月留痕苍槐满树新”。门楣上方嵌有一块青色碑石,上书“三槐并茂”4个大字,字呈浅红色,旁有“大清咸丰元年重修”字样。门洞高约6米,深约7米,里面原有两道门,如今已不存在,只留下青石门礅、门柱洞、门杠插孔等见证着岁月的变迁。
踩着青石铺就的道路,缓缓地穿过城门洞,顶端黑魆魆的连楹,斑驳的墙壁上有部分青砖被烟火熏黑,个别青砖风化剥蚀后留下大大小小的缺口,墙角下的石条棱角已经磨尽,带给人一段悠远绵长的历史遐想。
走进古堡内,一条200多米长的巷道,把村里的房屋分成南北两半。村内的房屋建筑风格已经多样化,有的青砖黛瓦,木门锈锁,透着一股历史的气韵;有的白色瓷砖贴墙,红色大铁门,红瓦屋顶上装着太阳能热水器,呈现出现代气息;有个别院落已经没有了建筑,只留下一片废墟,地上堆着一些木料、树枝等杂物。一两户人家门前停着小轿车,旁边堆放着收获的玉米棒,顶上盖着彩条布。
村里零乱地散落着一些石碾、石盘,还有雕刻着精美图案的上马石、石槽、柱顶石等。有几户老房子门前保留着完整的石礅,漆皮脱落的门板上布满尘埃,锈迹斑斑的门钉和铁锁,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村里巷道打扫得干干净净,两旁路灯、垃圾桶等设施齐全。家家户户门前都栽有槐树,每隔一段距离还立着一根拴马桩。
今年74岁的山西村村民王喜林告诉记者,山西村是明代一王姓家族由山西太原迁至于此,演变而来,村里的古堡就是明代人口大迁徙的历史见证。古堡内过去有46户居民,现在剩下42户,全都是王姓。
古堡东西长217米,南北宽144米,大约在明朝末年修筑,由村里一位大户人家主持修建,历时3年之久。为防止周边村落及土匪袭击,城堡采用就地掘土方式,解决了建城所需的材料难题,在城墙外四周留下一条深深的壕沟,起到了对城堡的防护作用,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城墙的主体全部用土坯夯筑,底部宽约4米,顶部宽约2.5米,向外有1米多高的护墙,每隔一段距离设有瞭望口。城墙四个角都建有角楼,供打更、巡逻之用。过去城墙内圈是有环形道的,在城内四个角都有夯土修的坡道,可以直接登上城墙。
王喜林家最早在西门里路南第三家。1958年,搬到了东门内路南第五家。1980年,他搬出了古堡,住到了东门外,弟弟一家仍住在古堡里。
他说以前村里大槐树和皂角树很多,树身直径都在1米以上。其中有一棵皂角树,树身空了,里面可以坐4个小孩,他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在树洞里面玩耍。现在的槐树都是后来栽的,最大的槐树就是西门那一棵,树龄大约100年。
巷道连着古堡的西门和东门,呈一条直线。在建设初期,古堡东门被设定为后门,其建筑较西门相对矮小,过去门洞只有1米多宽,仅能通过一辆架子车,后来村里对东门实施了拓宽和加固,目前两个城门都是进出古堡的主要通道。
东门两侧同样有一对石雕狮子,挂着一副对联,上联“黄土映辉王气常凝云万里”,下联“高原纳瑞古槐赓衍脉千年”。门外的一棵皂角树高大挺拔,主干遒劲,枝头挂满了长长的皂荚,在冬日的阳光照耀下泛着紫黑的光泽。
永思堂外景 徐蕊 摄
悠悠古祠 守望一份浓浓的乡愁
王家祠堂也叫永思堂,是山西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村里王姓人心中最神圣又自豪的地方。
祠堂位于古堡西门外约50米,在路的北侧,面南而建。地基高出了路面约1米,全都用水泥进行了硬化。门前修了台阶,大门两侧栽了几棵柏树。门檐上方写着“永思堂”3个大字,在漆黑的底色映衬下显得格外庄重肃穆。两边有一副水泥镶嵌的对联,上联是“五陵圣土蕴豪气”,下联是“三槐祖德润后昆”。大门两侧有一对圆形的门鼓石,雕刻着精美的花纹。
进入院子,有两进屋,皆为厅堂,中间亮厅两旁的前檐墙上分别镶着一些石碑,东侧为“创建王氏祠堂序”碑,落款为“康熙四十三年”,碑文上记载着山西村的变迁。元末明初,山西太原郡有王姓三兄弟,树大分枝,老大留在山西,老二王孝直带领他的家人迁居到蒲城金粟山下,老三定居在白水县。如今,在祠堂里屋还供奉着“始祖王公孝直”“二世祖王公克能”“二世祖王公克敬”的祖先牌位。
中间亮厅西侧是“山西堡村前王氏家祠修缮碑记”碑,2008年立。北墙下竖立着几块石碑,有王家先辈的墓碑,还有记事碑,因年代久远,碑体已经残缺,许多字迹剥落,很难辨认。
站在祠堂内,古朴凝重的气息扑面而来,青砖黛瓦,粉墙红柱,其一砖一瓦间留下的是时光的印记,是厚重的“家”文化,更是浓浓的乡愁和深深的根脉。
今年72岁的山西村村民王转印介绍,祠堂之所以保存比较完好,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建了公社食堂,后来村大队部在此办公,无意间保存下来了。当时房屋已经破烂不堪,后来王三来、王林全、王英顺、王喜林等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倡议王姓家人捐款,才于2008年进行了修缮。
祠堂修好之后,村民王英学、王转印、王西顺、王平定、王耀中等成立了一个简单的管理机构,负责祠堂的日常事务,逢重要节庆开展祭拜祖先、烧香磕头等传统民俗活动。2023年,王转印感觉年纪大了,有些力不从心,与王英学商议后,就把祠堂钥匙交了出去。过去王氏家族有族谱,也与白水那边的族人经常互动,后来关系中断,家谱也毁了。
王转印讲,祠堂在,祭祀在,根就在,应该把先辈留下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为后人留下一个寄托浓浓乡愁的心灵家园。
村史馆展厅内景 徐蕊 摄
保护古村 留住传统文化的根脉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因地处唐泰陵脚下,加之唐朝宦官高力士墓就在山西村古堡西门正对200米处,故来村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为村子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2014年11月,为保护传承山西村传统农耕文化,村里投资30万元,对传统民居进行改造,建成了一座以民俗农耕文化为主题的展览馆——山西村史馆。馆内展厅面积200平方米,陈列了村民过去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使用的各类农具,有铁锹、铁耙、铁犁、锄头,以及牛槽、马鞍子、纺车等大大小小300余件展品。一件件老农具,一个个老物件,展现了一代代劳动人民在农业发展中凝聚的智慧和汗水,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山西村农耕文化的历史,也感受到这方土地上的人们勤劳朴实的奋斗精神。
山西村历来民风淳朴,邻里和睦,有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村里有一块立于大清康熙二十一年的“重建王公孝直墓碑”,碑文写道“其家训有数条,一则勤农以敦本,一则教读以明理,一则好义以急公,一则孝敬以睦族,一不可赌博以荒业,一不可结党以作非,一则戒为贼盗……”以前在古堡西门外就立着一块“家训碑”,后来,碑子遭毁,不知所踪,但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却保留了下来。每年重阳节,村里都联合爱心企业和社会组织,举办丰富多彩的尊老敬老活动,为老人送上节日的祝福和深切的关怀。每年除夕,村里的王姓家人都会端着香纸贡品,陆续走进王家祠堂,焚香,磕头,祭祀祖先。正月初一,村里的晚辈赶到有老人的村民家里,互相拜年。平日里也是一家有难,多方援手,互帮互助,形成了邻里友爱的良好村风。
2016年11月,山西村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古老的村落开始受到更多关注的目光。
2018年8月,蒲城县遭遇罕见的强降雨,持续近十天的降雨,致使村里多处道路被毁,给村民出行造成困难。山西村古堡四周的墙体出现不同程度的塌陷,城壕内积水四溢,树木倾倒,断枝堆积,一片狼藉。
城墙西北角的角楼 徐蕊 摄
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山西村人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积极投入重建家园的行动中。村委会积极争取国家传统村落保护资金,对山西村古堡四周城墙实施了加固,壕沟进行了清理,沟外加装了1米高的青砖护栏,设立了绿化带,栽植了女贞、冬青、国槐等树木。对东西城门重新进行了加固和修复,给古堡内200多米长的路面铺上了青石,每家门口栽上了形态各异的拴马桩,还安装了路灯、垃圾桶等设施。经过半年多努力,山西村古堡终于涅槃重生。
谈到未来发展,山西村党支部书记范文献说:“今后,我们将立足村情实际,深入挖掘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农文旅融合发展,持续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把山西村打造成为一个绿色、生态、清洁、文明的乡村,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这里的历史文化,感受这里别样的风土民情。”
离开山西村时,已是正午时分,薄雾散尽,天空蔚蓝,灿烂的阳光洒在山西村古堡上,那份古朴沧桑、那份端庄凝重,顿时被放大,深深地刻进脑海,久久地无法消散。
来源丨渭南日报
记者丨屈文平 徐蕊
编辑丨周佳
初审丨雷沛
终审丨宋振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