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健康,延续学术薪火。
同济大学博士生杜梅因为十二指肠恶性肿瘤去世,年仅30岁,自述的遗书让人动容,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不舍;而就在同一日,北京大学博士、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刘崇俊因突发脑干出血去世,年仅42岁。
看到近期多名青年学者去世,很多网友发出了呼吁,希望青年学者重视健康,因为这实在是太让人惋惜了,要知道培养一名高端人才需要耗费多少资源,结果这些学者刚开始发光发热,就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近日,网络上传来了浙大城市学院申文老师去世的消息,再次引发网友关注,这到底是怎么了?他才41岁,这对于一名学者来说,完全是职业生涯中最美好的年龄。
正值盛年,为何生命如此脆弱?
具体原因只有四个字:“突发疾病”,说白了就是因为健康问题。
而从申文老师生前的照片来看,充满朝气和活力,谁能想到他就这样离开了?
据郑州大学同窗发布的讣告来看,申文老师是在学校所在地杭州去世,已有多日,于1月10日在杭州举行告别仪式,家属要求丧事从简,然后回河南老家安葬。
发讣告的是郑州大学02级考古班,不得不说这些同窗都非常仗义,在帮助老人操办丧事,也从侧面说明了申文老师生前的为人不错。
据了解,申文老师生于1983年10月,毕业于郑州大学考古专业,硕士学历。毕业后就一直坚持在田野考古一线,获得了丰富考古经验,在学术上也收获颇丰,先后主持、参与30余项考古发掘项目,还编写了多部专著和学术论文。
值得一提的是,申文老师还手握“全国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资格与水下考古资质。
申文老师也凭借这些过硬的资质,在2021年入职浙大城市学院,当年的公示信息还在,而且他是所有聘用人员中唯一的硕士学历,其余人都是博士。
之所以能脱颖而出,获得大学的聘用资格,就是因为他拥有考古发掘个人领队资格,由此可见,申文老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很优秀。
从这些年轻学者早逝的现象来看,不难发现有一些共性:
高校竞争白热化,像浙大城市学院这类快速崛起、积极谋发展的院校,对教师科研、教学成果有着迫切需求。年轻学者处于事业爬坡关键期,压力如影随形。
教学上,要精心备课、创新授课形式吸引学生;科研里,课题申报、论文发表的竞争日益激烈,熬夜查资料、连轴转做实验成了家常便饭,锻炼被无限搁置,身体发出的疲劳、不适信号也常被忽视。
长此以往,健康就被严重透支。 要改变这一严峻现状,需多方协同发力。
一方面,青年学者自身得转变观念。
明白科研与生活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适度放松、规律作息,是为了后续更持久高效地投入工作。
另外一方面,高校也要密切关注学者健康。
不能只重成果产出,应将教师健康关怀落到实处,定期组织体检、开展心理疏导讲座,设置强制休息机制,用措施保障老师们的劳逸结合。
申文老师的离去,是一记沉重警钟,敲醒每一位追梦的年轻学者,也敦促着学界与高校重新审视奋斗与健康的天平,争取做到“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