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党委书记任友群
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努力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走在前、勇担当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张力元
作为一所扎根齐鲁文化沃土、深受儒家文化滋养的高等学府,山东大学大力实施文化引领、学术兴校的发展战略,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先行者和引领者。
山东大学党委书记任友群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专访时表示:“学校将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努力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走在前、勇担当。”
积极探索文化“两创”的生动实践
《瞭望》:近年来,山东大学在系统性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任友群:山东大学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秉持高度的文化自觉与使命担当,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以“古文、古史、古哲、古籍”为标志的中国古典学术优势,开展了一系列积极探索和生动实践,产出了一批重要学术文化成果。
一是建强一流学科。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和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重点建设“中国语言文学与中国古典学术”一流学科群,凝练多个重点学科方向。其中,古籍整理研究推动海内外中国古籍系统性调查研究,文艺美学研究开辟了中国美育研究新局面,国际影响广泛。
二是建强人才队伍。坚持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凝聚强大师者力量。支持“中华三千年文学传统”“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儒学当代阐释与中国话语体系建构”3个创新团队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及其对国家治理、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当代价值。加强各类青年团队项目建设,目前已有“黄淮海地区文明探源的科技支撑与多学科合作研究”等47支队伍入选省市各类青年人才团队。
三是建强科研平台。构建多学科交叉、跨领域协作的中华文明研究格局,面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与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备案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转型升级和特色发展。积极对接国家重大文化需求新建高级别平台,获批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首批协同研究基地,入选八部委联合实施的“古文字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同时积极整合社会优质资源联合或独立设置科研平台,推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合作交流。
四是承担重大工程。“《永乐大典》存卷综合整理研究”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全球汉籍合璧工程”列入“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山东大学作为唯一高校参加国家版本馆首批捐赠仪式捐赠工程成果;学校负责挖掘的章丘焦家遗址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29处核心遗址中唯一由高校牵头挖掘的遗址,发现的焦家古城是目前黄河下游年代最早的史前城址,成为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典型“黄河样本”;此外,“《(新编)中国通史》春秋战国卷”等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和科研项目获批,推出一大批研究成果并产生广泛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反响。
《瞭望》:在推动文化“两创”中,山东大学如何发挥文史见长的优势?
任友群:得益于文史见长的深厚学科积淀与丰富学术资源,学校相关学科能够以独特视角与专业力量,深度融入并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工作,在立德树人、学术成果转化、文化传承等多方面发挥作用。
一是发挥“古文、古史、古哲、古籍”四古领域的优势,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和研究阐释。“《永乐大典》存卷综合整理研究”项目聚合国内70余所高校、不同学科专业的200余位专家致力于解决“看不懂”的问题,目前已完成对现存800多卷的标点断句工作,陆续交付中华书局即将出版。
截至目前,“全球汉籍合璧工程”聚合了900多位中国学者、海外华人,调查了境外1988家藏书机构,初步了解约135.25万部境外中华古籍的存藏情况,已现场目验完成50万部境外汉籍的版本目录编纂工作,出版成果《汉籍合璧精华编》第一辑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列入“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
二是探索将中国古典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当代价值的方法、路径和模式,在阐释、普及和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作出新贡献。依托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扎实做好文化普及工作,持续推进“乡村(社区)儒学传播基地”和“中华美德学堂”建设,大力普及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是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融合。立足新的时代条件,山东大学充分发挥“新中国第一家高校文科学报”《文史哲》的引领作用,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系统阐释自主知识体系的文明根基,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将“两创”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
《瞭望》:学校如何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育人作用?
任友群:山东大学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教育与文化传承创新紧密结合的理念,依托丰富的学科资源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从专业教育到通识教育,从课堂传授到文化浸润,全方位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精神与内涵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
一是创新育人体系。围绕文史哲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设立尼山学堂、吴金鼎班、薛暮桥班等特色人才培养班。如尼山学堂已连续13年招收学生,按照文史会通的传统原典体系建立培养机制,培育出一大批古典学术拔尖人才。
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国学系列、艺术系列通识核心课程,上线中国大学MOOC平台,《中华文化体验与传播》获得首批国家级一流线下课程。立足文科实验室建设智慧体验课程,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推动课赛融合,深化产教融合,研发“胶囊体验坊”并广泛服务社会。
二是打造育人品牌。依托中华文化体验馆、文学生活馆等创新浸润式人文教育,建设“体验式博雅课堂”。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及传统文化社团活动,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文化根脉。
三是搭建育人平台。打造集校史馆、博物馆、中华文化体验基地为一体的文化育人平台。创办大学生新文科实践创新大赛,设立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专门赛道。
创新策略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
《瞭望》:山东大学如何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任友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需要我们多维度、全方位地构建传播体系,整合各方资源,创新传播策略,让古老而深邃的中华文化跨越国界,在世界舞台上焕发出崭新活力与独特魅力。
一是深化高层次国际学术交流。山东大学积极推动多学科、多维度、全方位研究阐释,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进一步提供学理支撑。承担《国际儒学发展报告》等多项攻关课题,实施“中华典籍外译工程”,创办《文史哲》国际版,深入挖掘中华文明的世界价值与当代价值,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和立场;与法国等国家开展国际联合考古,探索人类文明起源和文化发展脉络,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作出积极贡献。
二是加强高规格国际学术组织合作。学校牵头成立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建立国际儒学联合会山东大学研究基地、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山东大学分中心等平台。联合多所国内外大学共同成立中希文明互鉴中心,致力于中希文明交流互鉴。承担首届国际古典学大会系列学术活动,近百位海内外学者围绕儒家文明与古希腊哲学主题展开对话。
三是创新文化教育与对外传播模式。学校建成“一站式、集成式、综合性”文化体验场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基地”,在法国、俄罗斯、泰国等国建设“斯文在兹”中华文化体验教室,用具身体验方式深切感知生活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一步,我们还将与海外高校、机构联合设立研究中心,建设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海外教育中心,开展在地化研究、人才培养和文化交流。
山东大学原创话剧《暮色琼桥》演出现场(2024年11月摄) 受访单位供图
推动文化“两创”向纵深迈进
《瞭望》:山大在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方面,还将有哪些举措?
任友群:展望未来,学校将多维度布局,全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迈向新高度,展现新作为。
一是强化人才支撑,打造人才集聚高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向纵深迈进。全面升级人才强校战略,坚定不移深化人事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营造“近悦远来”生态环境,努力将山东大学打造成各类人才向往的高地。深入实施“顶尖人才突破计划”“领军人才倍增计划”和“青年人才托举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顶尖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引育、考核评价激励、团队建设和作用发挥等。
二是坚持协同创新,深化一流学科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融合发展。大力实施文化引领战略,弘扬“文史见长”学术传统,以建强“中国语言文学”“考古学”等一流学科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巩固“古文、古史、古哲、古籍”领先优势,大力推动学科汇聚融合创新,重点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学科集群,持续增强服务国家文化战略、承担国家重大文化工程的能力。
三是强化有组织科研,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开展卓越科学研究。持续加强重大选题策划,组织实施校设重大研究培育项目,积极申报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建设“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等创新团队。
四是全面提升文科实验室建设水平,在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古籍整理、儒学、新闻传播学、国家治理、国际问题等领域布局一批文科实验室和文科数据库建设,借助大数据与可视计算、人工智能与算法等新技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