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公知”这个词在社交媒体上再次被提起时,似乎带着一种令人唏嘘的荒诞感。曾几何时,他们是知识的布道者、理想的代言人,站在思想潮头,向人群挥舞着引领未来的旗帜。然而,风向一转,他们从高光走向阴影,从启蒙者成为被嘲笑的对象。他们卖非标酒,卖ai课,开发泰国别墅,搞天价游学团,甚至转行做移民中介,试图靠残存的影响力割最后一波韭菜。
这一切发生得并非毫无征兆。
理想主义的破灭
60后、70后的“公知”们曾是那个时代的文化象征。他们通过文章、演讲和书籍启发了一代人的思想,但这种启发往往是短暂的。微博网友的一句“最大的问题是,你成长了,他还留在原地”,一语戳破了他们的尴尬处境:观念停滞,形式陈旧,甚至连他们的叙事方式都让人感到疲倦。他们再也无法应对高速变化的社会,更无法打动已经看透生活本质的新一代。
镰刀与粉丝
当昔日的追随者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公知”却选择困守过去的辉煌,转而依赖小圈子生存。他们通过高价游学团、ai录博课,移民项目,所谓的“文化品位”产品,试图从忠实的粉丝手中榨取最后的价值。网友的一句调侃:“百无一用是公知”,道出了真相:他们卖的不是产品,而是过时的情怀。
但让人更加心酸的是,这些情怀的承载者,正是那些仍然对他们抱有信任、甚至依赖的少部分人。一位网友感叹,“多年前买过野夫的书,不想今日沦落至此,卖泰国别墅割粉丝韭菜,可悲可叹。”这不仅是对偶像坠落的遗憾,更是对信任被挥霍的愤怒。
年轻一代的冷眼
与前辈的沉浮不同,年轻一代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中成长,他们的思维更加灵活,对世界的认知更加复杂。在他们眼中,“公知”早已从“启蒙者”退化为“笑料”。“先黑两年中国制度,再等两年,直接发币”,这一句调侃,仿佛预言了新一代的行动方式:不再沉溺于无意义的批判或情怀消费,而是直接寻找快速而实际的解决方案。
在年轻人眼中,那些曾经以知识和理想为旗帜的“公知”,如今不过是停滞不前的符号。他们对世界的解释已经无法满足当代人的需求,甚至连他们的口号都显得苍白无力。
时代的镰刀
网友总结得好:“知识分子贪名好利,欺软怕硬。”这句话既刺痛了部分“公知”,也点出了知识分子困境的本质:他们从来不是完美的道德典范,而是在名利之间寻找平衡的普通人。而当环境改变、舞台缩小,原本勉强维持的体面也随之崩塌。
这是一个注定淘汰慢者的时代,知识本身已商品化,思想的传播渠道也被重新定义。当公知被迫举起镰刀时,他们的“最后的波纹”,不仅割断了粉丝的信任,也切碎了自己曾经引以为傲的理想与体面。
公知的黄昏让人感慨,但更值得反思的是:知识的价值究竟应该如何实现?在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里,个人的理想是否还能超越市场的镣铐?
或许,答案并不在那些“公知”身上,而是在每一个目睹时代更迭的普通人心里。与其期待别人发光,不如握紧手里的火炬,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