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在线记者 聂思媛)“总磷浓度超标!那台自动监控设备数据有问题,先去查!”当快检试剂管里的液体瞬间变成深蓝色,陈尧扭头冲着同组的执法队员喊起来。还在一旁看热闹的企业负责人一下子闪到角落里,掏出手机低声嘀咕起来。
自2019年起,生态环境部会同相关省市相继启动长江、渤海、黄河排污口的排查整治工作。5年来,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陈尧的身影始终活跃在行动现场,从未间断。10月30日,陈尧作为涉水企业溯源执法组成员,开始了为期7天的2024年统筹强化监督第二阶段检查工作,深入污染源头,找出排污问题症结。
开头的场景就发生在近日陕西韩城的执法现场。在一家污水处理厂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采样口,陈尧使用水质快检装备对废水总排口出水水样进行现场检测。经过一番现场操作,发现水质快检结果与自动监测数据不符,疑似自动监测数据被篡改,这意味着该污水处理厂可能正在掩盖超标排污等违法行为。
陈尧对所取水样进行现场快检。/尹朋飞 摄
这个小小的金属箱,陈尧在每次参加执法检查行动中都会随身携带。
水污染防治关乎民生,刻不容缓。但在环境执法过程中,执法人员有时候明知被检查的对象可能存在违法问题,却难以马上拿出看得见、摸得着的证据。一些抱有侥幸心理的违法违规企业,就试图通过各种方式逃避责任。每晚一分钟,违法现场可能就被破坏了。面对这种情形,水质快检技术的优势就体现了出来。
“快检结果虽然不能作为执法证据,但现场执法检查时,水质快检结果能够对拓宽线索来源、指引侦查方向起到积极作用,很有参考价值。”陈尧说。
除了水质快检箱外,无人机也是陈尧工具包里的压仓货,他称其为执法人员“会飞的眼睛”。“这是精准打击。”陈尧指着遥控器屏幕里清晰映出来的那一片颜色异常的泥坑说道,“你看,他们以为修堵墙一挡、堆上垃圾、盖点草,从外面就都看不到里面埋了什么东西。然而我们通过无人机航拍,可以将内部情况看得很清楚。”
陈尧使用无人机对污水厂检查时发现了一隐藏在砖墙后的污泥坑。/尹朋飞 摄
在环境执法领域,寻找突破口是侦办案件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对执法人员来说,需要具备专业技巧、运用先进技术,与违法者周旋过招,用确凿的证据突破其心理防线,用完整的证据链将违法行为坐实。违法者在面对有理有据的物证和问询时,往往无法对违法行为自圆其说,最终只能如实承认违法事实。
“我一直认为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之间应该是相互融合的。高科技的应用,为我们保护环境提供了有力工具,而良好的生态同样是激发创新的源泉。”正是基于这个想法,陈尧和他的团队先后参与了涉及蓝天保卫战、水源地、排污口、工业园区等多个专项帮扶行动,承担过前期调研、技术培训、一线攻坚、质控提升等多项任务,并致力于将热成像无人机、全地形机器人、水质快检等先进装备和技术集成应用到问题调查、隐患摸排、污染溯源等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这些为一线环保工作者添上的“三头六臂”,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现场工作时的人身安全,同时也提升了工作效能。
在陈尧看来,5年前这些“空中看、地下找、水里测”的“新”技术,如今正在逐渐失去“新鲜感”。时代一直向前,技术创新的脚步不能停止,科研探索不能安于现状。这两年,陈尧所在的团队积极展开探索,力图将VR培训和场景实操等技术应用到生态环境执法工作中去,助力执法人员进一步提高战斗力。
他说:“我们还将努力融合光学遥感、雷达物探、大数据预警等技术,逐步探索实现环境问题大范围快速筛查和精准溯源调查,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提供更好支撑。”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