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的GDP增速又完成了目标,还是5以上。
这个数字可靠不可靠,可靠到什么程度,就是见仁见智的事了。
但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是,外贸进出口都创了新记录,这是不容易造假的,确实是真的。
问题在于,外贸进出口在创造新纪录,为什么做外贸的多数人还是感觉没法做了呢?
还有大量做外贸订单的企业,都感觉再这么下去,都得关门了。
问题在哪儿呢?
因为进出口结构在发生变化,传统的那种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的产品在减少,中高端工业品在增加。
比如汽车出口,这两年虽然有补贴的原因,但毕竟确实是增加了,这也是没法否认的。
之前很多年里,我们一直有个想法,就是中国人过的苦,是因为在国际分工体系里,中国的位置比较低。
因为中国出口的产品附加值低,挣的都是辛苦钱,所以看上去出口规模大,但其实大家都很辛苦。
所以,只要中国实现产业升级,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那么留在中国的利润多了,大家就能少吃点苦,好过一点。
然而这两年的现实很教育人,因为大家发现,产业升级确实提高了中国企业的利润,但并没有让大家少吃苦,反而更苦了。
比如好很多遥遥领先的企业,据说在全世界都已经是遥遥领先的位置了,按理说利润不低了,那么给员工带来了什么呢?
还是无尽的加班,而且待遇并不提高多少。
这也是为什么这两年劳动法会被年轻人寄予那么高的期待的原因。
不是不愿意吃苦,而是要看吃苦是否能换来相应的报酬,能改善自己的生活。
当吃苦变成能吃苦就有吃不完的苦的时候,不愿意继续吃苦就是个非常理性的结果。
而且,因为国内企业卷死国内国际同行,主要靠“2个人干5个人的活,拿3个人的工资”这种方式,导致国内很多行业都是起来一家行业巨头的同时,整个行业都在枯萎。
一枝独秀的背后,是一大批企业被压到极限,逐渐无法维持正常运转。
而对整个经济体系来说,也是差不多类似的情况,一个行业一枝独秀,其它行业就很萧条。
这也是前几年被国内许多人寄予厚望的电车在近两年,会遭到舆论反噬的主要原因。
而且,现实是绝大多数人的就业机会都来自技术含量比较低的行业和企业,和产业升级关系不那么大。
国内经济目前的情况是大多数行业都很萧条,只有极少数行业和企业在狂飙突进,就变成了众矢之的。
所以出现了个体体感和宏观数据之间的温差越来越大的情况。
上海的情况也很典型,经济增长数据看上去是很不错的,今年GDP突破了5万亿,已经超过了东京。
但几乎所有身在上海的人都对这种增长感到怀疑。
因为身边倒闭关门的企业太多了,失业的人也太多了,完全不像是经济还能增长5%的样子。
也就是说,现在的经济增长,已经很大多数没多大关系了。
以前的经济增长数据,是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受益的,无论是就业的增加,收入的提高,大家都能实实在在感受到。
而现在的经济增长数据是一回事,个人的感受和处境则是另一回事。
甚至出现了相互背离的情况,经济数据还是稳中向好,而大多数人的感受是越来越差。
这种情况下,就不能怪大家都质疑这个数据的真实性了。
但现实可能也就是这样,越是产业升级,越是和大多数无关,受益的人群范围会越小。
实际上,美国也是这样。
全球化开启以来,美国的低端产业向外转移,但高科技产业一直一枝独秀,全球领先。
所以,美国的高科技产业一直在狂飙突进,但许多人失去了原来的工作机会,从而导致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原本美国引以为豪的橄榄型社会也在逐步瓦解。
就像在小红书迎来大批所谓的tiktok难民之后出现的大对账过程中,一些中国网友发现,美国人过得并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幸福,他们其实也很辛苦,很不容易。
我们现在也在经历这个过程,也就是普惠式的发展阶段已经结束了,接下来就是少数行业的狂欢,大多数行业和从业者会在这个过程中很失落。
在这个意义上说,前几年我们以为不用再继续摸着鹰酱过河了,因为鹰酱被摸得头都秃了,现在看其实这个说法不对,仍然是在走美国已经走过的路。
只是因为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原因,表现方式不同罢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